王震國
導讀: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世界房地產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對此各國政府紛紛進行了調控,包括緊縮銀根、限制購房、嚴禁炒房、穩定房價。就我國城市房地產而言,雖然房價高漲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房市疲軟也給整體經濟發展帶來了顯著的負面效應。因此,從科學、理性、合理和可持續角度審視,我國城市房地產調控應著力于思想理念更新、市場消費理性、靈動適度規范。
關鍵詞:房地產市場;增量需求;產城一體;乘數效應
當今世界,經濟正進入新一輪的下行通道,市場運作的過度虛擬化、房地產投機導致的過度泡沫化已廣受詬病,但作為曾經的世界經濟重要助推劑之一的房地產,其對微觀經濟所具有的杠桿作用并沒有改變,其作為基本建設項目對宏觀經濟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仍然不可小覷。要發揮房地產市場的正效應,關鍵在于如何恰當定位、理性消費、靈動調適。
城市化和高科技是21世紀世界經濟的兩大引擎。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2003年開始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期(城市化率40%至60%的時期),目前城市化率已超過50%,未來20年,城市化的上升空間在15%至18%之間,總量將達到65%至68%。而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更多勞動力進城、更多經濟活動場所在城市集聚,這客觀上使房地產業具有了巨大的剛性增量需求。滿足這種客觀需求,既需要寬松、規范的市場環境,也需要必要、科學的引導調適。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世界房地產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包括:引發美國次貸危機的“兩房”泡沫、導致諸多國家經濟過度虛擬化的房地產投機炒作,以及帶來一系列民生問題的房價虛高、房市失衡、房企破產。對此,各國政府紛紛進行了調控,包括緊縮銀根、限制購房、嚴禁炒房、穩定房價。然而,從總體上看,房市調控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滿意。就我國城市房地產而言,雖然房價高漲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房市疲軟也給整體經濟發展帶來了顯著的負面效應(房市對經濟拉動的乘數效應弱化);雖然房地產炒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打壓,但中高收入者改善住房的沖動、正常的房市投資也受到一定的抑制,轉而影響了金融市場的存貸。
因此,從科學、理性、合理和可持續角度審視,我國城市房地產調控應著力于思想理念更新、市場消費理性、靈動適度規范。
在思想理念上,要把倡導家家有住房改為人人有房住,把買房為兒孫變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自住。
首先,家家有住房(產權房)在世界發達國家也沒有先例(最多的國家60%左右家庭擁有房產,40%家庭租房居住),何況發展中的中國。但是,人人有房住是必須的,因為這是每個國家政府都在致力實現的目標,也是廣大市民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更應責無旁貸。
其次,在中國,現在7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膝下有兩個以上兒女,以住房遺產換取子女對自己的照護是有可能的。但從現在60歲的這一代開始,下一代一般均為獨生子女,隔代照護老人將成為歷史,所以,他們的晚年只能走以房養老的自護之路,其公式被喻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即:45歲時,一般不再跳槽,于是依靠以往的積累在工作單位附近買房,用到退休前的15年進行還貸;75歲以后,因為養老金、市場保險金未必能滿足自雇照護所需的開支,所以,只能以自有住房向銀行倒抵押獲取相應錢款,用于雇人養老的補貼,直至壽終正寢。
在消費理性上,要把人人熱衷于自住購房、充當房奴、為銀行打工,轉為年輕時量力而行、擇地租房、因時置房。
時下,年輕人無論條件是否具備,都想在婚前置房,結果,舉債多如雞毛、負債重如泰山,而且,或置父母于傾囊空財之地,或令自己加盟于房奴行列。其實,年輕人購房至少有兩大弊端。其一,高額負債之累。按目前各地中高收入與房價之比,購置一套兩居室,還貸至少20年至25年,這將嚴重影響小家庭養兒育女及其他正常生活;如果夫妻收入無法滿足還貸,還將迫使雙方年邁的父母共同加入還貸的房奴行列。其二,事業限制之累。為了還貸,只能從事收入相對較高而未必感興趣和專業對口的工作;由于買了自有住房,工作單位與居住地的距離成為選擇就業的限制因素,年輕人跳槽與多選的年齡優勢因此丟失。所以,年輕時應根據就業需要擇地租房,增加就業的靈活性和跳槽的年齡優勢,減少還貸的負重和對家庭養兒育女及正常生活的拖累;收入的余錢則進行必要與科學的投資,充實未來購房的基礎和養老的儲備。
在調控重心上,要從控制買房,轉為控制賣房;從鼓勵買房,轉為鼓勵租房;從產城分離建房,轉為產城一體配套。
首先,我國時下的房地產調控,通過控制買房,在遏制炒作、平抑房價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改善住房的剛性需求,以及整個房地產的市場購買力,從而影響了經濟的基本面。為此,不妨對現行政策作如下調整,即:不限制購房,這樣可以提高市場的購買力,滿足改善住房的剛性需求;但為了防止惡意炒作、制約投機抬高房價,應規定新購商品房五年內出售將征收與買賣差價相同金額的稅賦。
其次,目前我國政府集中建造的公租房,相當一部分房型與結構不錯,但地域偏遠,交通及商貿配套不到位,產城背離,往往是叫好不叫座;而民間自有出租房,雖然地域配套好,結構風貌獨特,但大多只愿短期出租,且租價波動較大,令租者望而卻步;還有相當一部分新征土地和新建商品房長期空置,等待漲價,而國家卻缺少足量資金建設公租房。據此,可對現行做法作如下優化,即:強化對囤地、囤房者的課稅,即中標地塊逾期不開發,以天為單位累進征稅,直至罰沒土地;對新房空置的,以月為單位累進征稅,直至國家按廉價房收購征用。但對房屋出租則進行分類征稅,即:一次租期一年及以下的按租金的5%征稅;一次租期一年以上,每增加一年出租期的,減免稅率1%;一次租期五年以上,每增加一年給予出租人1%租金額稅收的減免抵扣額(可用于本人其他相應應繳國家稅額的抵扣)。同時,開辦國有房屋租賃公司,把零散的民間多余房屋以10年及以上租期一次性租入,租金按每年當地同類房平均市場租金支付,并補貼5%的國家稅賦抵扣額;上述租入的住房經租賃管理公司維護修繕后,統一配租給符合公租房條件的社會群體。這樣做,有利于減少囤地囤房,有利于老城區現有空余房的規范租賃,也有利于租客長期安心租房,同時彌補國家出租房的總量不足,克服目前大量出租房地域過偏、產城離散的弊端,從而活躍和穩定房屋出租市場,平抑房屋出租價格。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也許中國在從半城市化走向完全城市化的未來20多年中,會新生諸多其他的經濟發展的動力或助推劑,但作為曾經的中國經濟動力之一,作為滿足城市化過程中新增人口居住需求的房地產,不應也不會走向末路。因此,房地產市場的消費理性、靈動調適,將是長期和與時俱進的,它也應該成為國家房地產政策的重要內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