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中國人為高油價承擔的成本已經比歐美國家高很多,政府需要權衡的不僅是石油企業的利益,還有普通百姓的情緒。
在猜疑了多日之后,油價上漲的靴子還是掉落了下來。不過,漲幅之大,中國消費者反映之強烈,還是出乎很多媒體的意外。
國家發改委的公告稱,將于3月20日凌晨上調汽柴油最高零售限價,國內成品油價藉此迎來2012年第二次上調,汽柴油最高零售限價各600元/噸,柴油上調0.51元/升,汽油上調元/升。
“這真是一個大膽的舉動”,這是路透社發出的感慨。讓西方輿論意外的是,中國會在距離上次提價不到6周時間內再次上調油價,且“漲幅超過預期”,以至于“中國私家車主只能眼睜睜看著油價升到比美國還高20%的水平”。
西方分析家進而揣測“中國政府不再擔心通貨膨脹”,“近來煉油虧損的中國石油企業也將因此贏得喘息”。
但“油價進入8元時代”在中國引發的并不僅有媒體的高曝光率,還有民間的牢騷與爭議。在中國普通百姓表達情緒的公共平臺微薄上,一個段子被廣為傳播:一名受訪者在被問及對油價再次上漲的感受是,反問“可以說臟話嗎?”,如果不能,則沒什么好說的。
這或許只是一個極端的表現,但有學者就此提出,中國人為高油價承擔的成本已經比歐美國家高很多,政府需要權衡的不僅是石油企業的利益,還有普通百姓的情緒。
不過,目前來看,這種油價上漲的勢頭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得到緩解。知名財經評論人葉檀分析說,這次調價的幅度之所以比較大,主要是國際油價最近一直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則是剛好處在一個調價的窗口。先前在2月份的時候中國CPI比較低,負利率的狀態也得到扭轉,出現了一個比較罕見的調價窗口,所以發改委在這種時候會一步大幅往上調。她還認為,照現在國際油價的漲勢來看,未來不排除國內油價會進一步往上調。
中國消費者的不滿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自身收入和油價的比例。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劉紀鵬就認為,油價上漲最終成本都由消費者埋單,對照收入,中國消費者就高油價承擔的成本是歐美國家的5倍~6倍。
劉紀鵬表示,國內原油50%以上依靠進口,一直保持高進高出。此次油價上漲是隨行就市,跟隨國際油價上調。這也反映出我國市場化方向是對的,但是不能跟漲不跟跌。此外,就橫向比較而言,美國的國民收入較中國居民高得多,中國消費者就高油價承擔的成本是歐美國家的5倍~6倍。
在這種現實面前,油價定價機制進行調整也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呼聲。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考慮到進一步調高油價的難度,要解決目前成品油價格機制的困境,最短期的辦法就是減免消費稅。
林伯強說,在減免成品油消費稅的基礎上,繼續按照現行的成品油價格機制調整價格,既可以緩解國際油價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防止再度反彈,又可以維護了成品油價格機制的嚴肅性。
在油價兇猛的年代,汽車消費不可避免的也會受到波及。汽車行業專家張志勇認為,作為單一的一次漲價,此次油價上調對多數車主的影響并不大。但是對新車銷售會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一些中低收入消費者。相應的,從車型的角度來看,B級車以下都會受到影響,其中對A級車影響最大。同時,不可回避的是,以A級車作為腹地的自主品牌也將更加艱難。今年以來,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節節敗退,油價上漲將直接沖擊這部分車型。
此外, 有專家指出, 油價上漲已是近兩年汽柴油價格的一個大趨勢,如今積累過“八”,對汽車業亦產生了質的影響。可以看出,燃油對汽車業的影響將成為今后行業發展趨勢的主因。這個時候,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進程也有可能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