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峰
摘要: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存在廣泛而密切的聯系,業務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存在風險交叉傳遞的通道。影子銀行的不斷壯大,會影響到銀行體系的穩定,有產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也會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應在保持二者良性互動關系的同時,采取“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策略,防范和控制風險的發生。
關鍵詞:影子銀行;發展融合;風險規避
一、影子銀行及其作用
影子銀行是一國金融深化的產物,是指那些擁有銀行之實但卻無銀行之名的種類繁雜的各類銀行以外的機構。迄今,對影子銀行定義尚未達成共識,但兩個特征為其所共有:一是擁有銀行功能;二是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由于銀行體系的金融供給不足,導致中國的影子銀行大量滋生。在資本逐利的驅動下,影子銀行大肆擴張,不斷復制銀行的核心業務,吞噬其經營領域,并與之不斷融合,放貸量急劇膨脹。由于缺乏監管,客觀上使得影子銀行的資金趨于隱蔽化,風險難以把控。諸如溫州民間借貸危機事件,凸現了影子銀行的脆弱性,令人擔憂。影子銀行風險與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房地產信貸風險,被并列為中國銀行業面臨的三大主要風險。不過,也必須正視影子銀行的積極作用,它已逐漸成為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有益的補充。
首先,發揮商業銀行的替代效應。當商業銀行的貸款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時,影子銀行通過創新的工具設計和風險分散安排,可能使原先不能完成的融資成為可能,從而提高了整個金融體系的服務能力和效率。
其次, 影子銀行是解決銀行常規渠道信貸投放不足的補充機制。巴曙松曾表示:影子銀行是對銀行體系的補充,并且效率比較高,需求也比較大。2011年以來,銀根緊縮,供需加速失衡,越來越多資金跳離商業銀行, 通過影子銀行彌補了中小企業信貸需求的巨大缺口。影子銀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已成為解決銀行常規渠道信貸投放不足的補充機制,是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三,利率市場化程度高。影子銀行的貸款利率基本上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可提高信貸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時,對推進我國正規金融體系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起到了先行先試的作用。但影子銀行的融資利率通常高于銀行信貸利率。
二、商業銀行與影子銀行的相互融合
(一)商業銀行正逐漸融入影子銀行當中
“銀行的影子”占據了影子銀行的很大份額。所謂“銀行的影子”,即商業銀行參與的具有監管套利性質的業務,將表內資產轉向表外,從而規避監管、牟取超額利益。 商業銀行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正面臨更大的挑戰, 紛紛通過業務創新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而影子銀行創造出的巨大商業利潤,誘使其紛紛進入該領域。正是由于銀行內部的金融創新和分工細化,內生出影子銀行部門,非銀行機構才能夠貼近商業銀行豐富的客戶、資金和項目資源,成為影子銀行。銀保合作、銀擔合作、銀信合作、銀行與小額貸款公司合作,甚至與地下錢莊私下串通等,使影子銀行業務隨之得到較快發展。商業銀行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影子銀行的資金期限或流動性轉換,成為它們融資中的中介機構。
分業經營原則與影子銀行不能創造信用的屬性,將促使二者在更廣泛的領域互補合作。一是影子銀行將承擔銀行資產證券化業務,SIV(結構投資載體)和SPV(特殊目的載體)將負責轉移銀行信貸資產的風險,將業務移至表外交易,雙方則建立合作和連帶關系。二是商業銀行作為資金和信用保障的代表,將為影子銀行相關機構的產品提供信用增級服務,從而降低籌資成本。三是創新金融工具規避和降低風險,更加離不開雙方互相聯合創造。隨著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交叉持股和業務合作與滲透的不斷加深,金融體系的關聯度也將越加增強。
(二)商業銀行與影子銀行相互融合中的主要表現形式
1. 銀行表外理財產品。 信貸緊縮對銀行的貸款能力產生顯著抑制作用,商業銀行通過理財產品繞過信貸規模管制,對借款企業間接實現了資金支持,在保留優質客戶的同時將風險轉嫁到投資者,擴大了中間業務規模,造成表外業務急速擴張。理財產品熱銷的同時,一度成為滿足企業貸款需求的替代品。比如在房地產遭持續嚴厲的調控下,通過房地產融資理財產品項目,商業銀行賺取代銷手續費,信托公司賺取理財產品收費,房地產公司融來了巨額資金,實現了三贏格局。同時,特定時點發行超短期、短期理財產品也成為商業銀行爭奪存款來源的重要手段。理財產品體現了國外影子銀行的諸多典型特征。例如,貨幣型或利率型產品類似于貨幣市場的存款賬戶,掛鉤型產品相當于結構化金融工具,信貸類產品則相當于簡易型的信貸資產支持票據,其他一些產品則具有私募基金的性質。
2. 銀行委托貸款。法律禁止企業間的直接借貸,但以銀行作為中介而實現借貸的委托貸款則不受禁止。對銀行而言,委托貸款不是為單純獲得中間業務收入, 更重要的是可以穩定信貸客戶資源和沉淀可觀的存款。在信貸的畸形分配之下,不少經濟實體擱置主業,異化為高利貸經營者,此行為隱含風險很大,對業績支撐不具可持續性,但短期內卻能給投資人帶來可觀的利潤。 委托貸款業務正逐步演化為銀行逃避信貸監管的手段。 商業銀行將貸款按照基準利率甚至更低的利率貸給大企業, 大企業以高息發放委托貸款獲得高利差。 大量銀行貸款進入企業后,再流入社會融資鏈條,不斷給高利貸補充血液,從而間接地使商業銀行“反哺”影子銀行。委托人和借款人的關系也不再緊密, 存在時空差異和信息不對稱,需要銀行管控風險,而商業銀行作為受托人,收取手續費,不占用信貸額度,其監管角色被弱化。類似香溢融通、ST波導等上市公司已出現委托貸款逾期的案例。 部分商業銀行甚至從單純受托方變為主動為委托貸款供求雙方牽線搭橋, 在表外實現資金供求的匹配,完成交易撮合。
3. 與其他機構主體的融合。 在銀根持續收緊的背景下,擔保公司、典當行等紛紛轉行從事高利貸業務,而放貸的資金相當一部分來自銀行。部分銀行員工與外部人員串通,將信貸資金借出轉貸牟利。部分銀行通過暗中開設、 參股或實際控制的貸款中介機構或融資性擔保公司發放貸款, 由這些機構或公司收取高額的手續費、中介費。部分企業利用信息和資信優勢,從銀行獲取貸款后向其他企業高利轉貸。部分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抓住時機, 加強與銀行信貸部門、相關公司“合作”,做起了金融“掮客”的生意。部分擔保公司利用被擔保企業交納的保證金,或者利用擔保公司為銀行拉存款等辦法從銀行獲得低息貸款額度對外放貸。 正是眾多的非銀行機構交織在一起,吸收了大量銀行資金和民間資金,形成巨大的民間借貸網絡, 使得銀行信貸資金成為一些地方高利貸資金的來源之一,助推了高利貸的惡性發展。
三、 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融合中存在的風險及其規避策略
(一) 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融合中的風險
1. “銀行的影子” 蘊含聲譽風險和信用風險。表內業務表外化反映了銀行業發展與監管體制之間的矛盾。理財產品蘊涵著多重風險,商業銀行迫于競爭壓力或出于急功近利,忽視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一味灌輸低風險甚至無風險信息, 突出預期最大收益率。 一旦市場逆轉,承諾的收益難以保證,銀行為避免聲譽損失, 被迫動用表內貸款償還理財資金,因此,表外風險可能轉嫁到表內。此外,由于委托方風險控制手段有限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 可能引發借款者道德風險。同時,隨著銀行主動參與委托貸款的交易撮合, 可能進一步放大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一旦借款者出現違約,則不僅委托方直接遭受損失, 銀行也面臨著委托貸款違約所出現的信用風險和聲譽風險。
2. 加大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難度和市場的流動性風險。影子銀行的發展減少了銀行的儲蓄存款或單位定期存款;同時,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單個銀行利用影子銀行業務爭取存款的行為是理性的,但“個體理性”的博弈形成了“集體非理性”,造成了存款波動性與成本上升的惡性循環,導致存貸期限錯配問題更加嚴重,增加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是一種系統性風險的萌芽。同時,銀行系統和影子銀行系統的相互作用極大地放大了杠桿的順周期效應,增大了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尤其是在二者均投資于相同資產之時。然而,當市場面臨流動性不足時,會放大市場反應,又會加劇流動性的喪失。
3. 提高社會融資成本,引發“實體經濟空心化”的風險。在高回報率的吸引下,大量企業沉醉于“以錢生錢”,缺乏進入實業的動機。上市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以及商業銀行之中的相當部分錯位,成為高利貸的推波助瀾者,提高了融資成本,造成中小企業財務負擔沉重,大大增加企業破產的風險,當利益鏈條較長時,會加劇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溫州民間借貸危機便是如此。同時,影子銀行偏離實體經濟過多的金融交易也蘊藏著巨大的風險,會造成經濟泡沫,并且會對實體經濟產生沖擊。
4. 存在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 資金供需矛盾催生了各類借道理財和“創新”的影子銀行活動,以及種種監管套利的行為。影子銀行與銀行體系的競爭與合作,導致了各自的業務界限被跨越,增加了銀行系統的不穩定性。銀行理財滋生于銀行,與商業銀行有著密切的“血緣”聯系,且打通了房地產、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的連接;部分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民間借貸;易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大企業從銀行“搬運”信貸資金參與民間借貸。加之,影子銀行的防控風險能力較弱,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勢必對銀行體系造成很大影響。而且,風險容易在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傳染,并在不同市場間傳遞,影響子銀行的風險就可能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5. 削弱宏觀調控效果。 影子銀行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貸款和準貨幣, 不僅使市場的流動性風險大為增加,而且削弱了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的效力。一是商業銀行迫于經營和監管的雙重壓力, 利用影子銀行提高杠桿比率,規避信貸規模控制。二是影子銀行業務吸收的資金不受存款準備金制度約束, 削弱了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流動性的調控效果, 也造成的存款波動性加大, 增加了計提存款準備金的難度。三是加大了貨幣供應量統計監測的難度,影響了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和流動性研判,干擾了貨幣政策的制定。 四是影子銀行業務弱化了的信貸結構調整的政策效果,將資金投放到國家嚴控信貸規模的房地產、“兩高一資”(高耗能、高耗能和資源性產品出口)等行業。
(二)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融合的風險規避策略
總體思路是:“堵” 的監管方案難以趕上金融創新的步伐,應采取“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策略,疏通社會資金在金融體制內外的循環, 避免資金鏈斷裂衍生的系統性沖擊。 一是理性地看待影子銀行。 引導影子銀行發展的陽光化、規范化, 只要在有限的杠桿率之內,就應采取容忍態度。倘若禁止影子銀行的發展, 會付出喪失金融效率的巨大代價,甚至會逼迫其轉入地下,將越發隱蔽而更難監管。二是區別地看待影子銀行。定期評估影子銀行的風險水平,確定適當的監管方式和強度,并實行動態監管。對于影響小、風險低的采取市場自律、注冊、監測等監管方式;對于影響大、風險高的則須納入宏觀審慎監管,實行嚴格監管, 例如商業銀行參與以繞過貨幣監管為目的的帶有明顯衍生性質的影子銀行業務。 其具體策略如下:
1. 建立健全金融立法, 為影子銀行營造合理的生存發展空間。逐步完善監管法律法規,是解決影子銀行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主要途徑。 當前中國金融法律框架尚不能對影子銀行進行全面界定和監管, 急需加強和完善對銀行理財產品、民間融資、資產證券化、 場外金融衍生品等各類影子銀行業務監管的法律法規。 特別是加快制定民間融資法律規范的步伐, 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和規定, 進一步明確民間金融的監管主體, 打擊非法集資和高利貸行為, 有序地發展小額貸款公司、 融資性擔保機構和典當行等準金融機構。同時,進一步研究“疏”的政策,如搭建全國性的標準化信貸資產轉讓平臺, 放開資產證券化業務等, 使銀行的需求能從正規的渠道得到有效滿足。
2. 加大信息披露,增強影子銀行經營透明度。影子銀行的不透明一直是難以有效監管、難以評估系統性影響的重要原因。美國《2010年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 對影子銀行監管強調的首要目標,就是全面提高信息透明度。信息披露機制應成為未來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重點。 應建立跨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盡快實現統計標準的統一,定期匯總、分析并發布市場數據;設立責權明確的監管主體,負責監督影子銀行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建立有效可行的信息披露激勵和懲罰機制;同時,發揮信用評級機構在信息披露中的監督作用等。
3. 建立有效防火墻, 強化商業銀行自身風險管理。一是對表外或證券化性質的業務提高資本金或撥備要求,建立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之間的防火墻,阻斷二者的風險傳導渠道;二是加強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嚴格限制銀行機構對融資性中介機構直接或間接授信,禁止其從業人員參與民間金融活動,避免風險從民間金融體系傳遞至銀行;三是加強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風險管理,禁止過度復雜的證券化和再證券化,嚴格控制杠桿率;四是限制信用評級人員從事信用咨詢或顧問業務及其他可能影響評級公正的業務;五是完善影子銀行公司治理,促進其持續穩健經營。
4. 強化預防性監管,健全金融統計制度。一是由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轉變,避免監管真空和多頭監管。二是建立由中央銀行負責宏觀審慎監管,相關監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微觀審慎監管的框架,建立協調機制,形成監管合力。三是規定杠桿率的動態調整機制,將杠桿率納入宏觀審慎性約束框架。四是建立逆周期資本充足性監管要求。五是提取一定的準備金,建立類似于“最后貸款人”的救助機構,引導經審查登記的影子銀行辦理商業保險。六是鼓勵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發展,以彌補政府監管的欠缺,例如信用評級機構。七是將金融統計對象范圍由銀行體系拓展至影子銀行體系,完善銀行與影子銀行關聯業務的統計制度,健全社會融資規模總量統計制度。同時,重新界定“貨幣發行權”監管范圍,不斷改進貨幣政策調節方式,提高宏觀調控的準確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5. 循序漸進推動金融創新, 防范風險積聚與傳遞。在原始基礎資產真實性的基礎上,合理設計金融產品,穩步推向市場,同時將金融創新活動納入法制和規范的框架中,防止其風險積聚。繼續堅持“成本對稱”原則,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作與創新,使用杠桿比率以壓縮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利用監管差異套利的空間并防范風險傳遞。縮短金融創新的鏈條, 原則上金融衍生品創新暫時只允許基于原生產品的一次創新, 不能基于衍生產品之上再次創新。不斷提高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形成與銀行體系“共生”的格局。
6. 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拓寬社會資金的投資渠道。影子銀行的發展,源于利率管制,當官方利率價格信號失靈時,民間利率就會自動修正。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 使利率水平能夠真實反映市場資金供求,可以將流失的資金吸引回正規銀行系統,有效控制影子銀行系統的進一步擴張。同時,進一步拓寬社會投融資渠道,加快發展直接融資市場,滿足多元化投資需求。 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商業銀行增資擴股,參與城信社和農信社改制或股權融資。發展完善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等在內的中小銀行體系,發展專業于地域、專業于社區、專業于特色產品的“草根”銀行體系。
參考文獻:
[1]袁增霆. 中外影子銀行體系的本質與監管[J]. 中國金融,2011(1):81-82.
[2]周莉萍. 影子銀行體系的信用創造:機制、效應和應對思路[J]. 金融評論,2011(4):37-53.
[3]譚洪,濤蔡春. 影子銀行影響金融穩定的內在機理[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1-24.
[4]盧川. 中國影子銀行運行模式研究——基于銀信合作視角[J]. 金融發展評論,2012(1):55-62.
(責任編輯:李丹;校對:郄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