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的趙繼龍博士與張玉坤教授在2012年第4期《城市問題》上發表題為《城市農業規劃設計的思想淵源與研究進展》一文,認為城市農業是在城市內部及周邊地區開展的各種形式的種植、養殖及相關活動,它們融入城市的經濟、生態系統,并與之相互影響,因此當代城市農業運動和思潮的再次高漲,與城市和農業在長期工業化進程中積累的負面影響有著直接的關系。一方面,城市的本位思想及掠奪式發展模式,嚴重忽視了供應食物等人類生存必需品所須付出的環境代價,因為城市食物系統的生態足跡占到城市總生態足跡的三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現代農業高度依賴石油、化肥和農藥投入,同時也是高度商品化的產業,其跨越區域和國度的龐大產品分銷系統也要完全依賴于礦物燃料,資本控制下的工業化食物體系嚴重影響到公民的食物安全。
在國外現代城市思想發展史中,城市農業規劃設計的思想探索主要出現在上世紀上半葉經典現代主義時期、上世紀70年代生態思想啟蒙時期及當代可持續發展觀占主導地位的時期三個歷史階段。無論是現代城市運動中的城市農業構思,還是生態城市運動中的重建住區農業思想,都是回應人居環境面臨的重大挑戰,從根本上反思城市化道路的結果。當代城市農業剛剛開始走向與城市、建筑和景觀規劃設計的融合,即已顯示出良好的適應能力和較大的發展潛力,顯然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理論前沿和實踐熱點。當前,全球人口持續劇增,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類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壓力,城市在人類住區系統中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誰、以何種方式進行農業生產來養活城市”這一曾經“最緊迫的城市問題”,在鄉村人口比例下降、現代石油農業失敗的大背景下,或許將再次成為城市發展無法回避的重大命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歐美城市農業規劃設計的思想發展歷程能夠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