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本杰
【摘要】:蒙古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擁有著屬于自己的光輝和燦爛,但也有著其不能言明的痛楚與回憶,即屬于蒙古民族自身關于災荒的記憶。這種記憶反映在蒙古族民間童話中,則較多地揭示了關于本民族所遭受的苦難、災禍、遷徙與戰爭,以及在災荒條件下的生活特點等方面的狀況,使其表現出深刻的民族意識。
【關鍵詞】:蒙古民族 民間童話 災荒記憶
一個民族的災荒記憶,是該民族歷史上所經受的自然災害在其民族心理上留下的影子,歷史災荒記憶對于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災荒一詞,即由災及荒,根據鄧云特先生在其《中國救荒史》中給災荒所下的定義,即:“所謂災荒者,乃以人與人社會關系之失調為基調,而引起人對于自然條件控制之失敗所招致之物質生活上之損害與破壞也。 ”就災荒而言,它所形成的記憶對一個民族來說非常深遠,且往往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傳誦,代代沿襲,世人銘記。
在遼闊草原上世代流傳的蒙古族民間童話,是勞動人民口頭文學中的一種幻想性質的故事,而它則可以起到一種寄托的作用。它在整體的藝術形態上具有鮮明的曠達與大漠情趣,浸染了古代神話藝術的浪漫和蒙古族史詩文化的瑰麗,呈現出濃郁的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特色。從童話中,我們不僅可以明晰神奇的民間故事,而且可以深尋蒙古族的心靈密碼,從而進一步擴大其獨具的文化內涵。
在蒙古民族的童話中,數量最多的是那些充滿著天馬行空般神奇幻想的勇士童話,主人公威武勇猛,智慧超群。為了追求幸福,他們佩箭策馬,歷盡艱險,與妖魔或是壓迫百姓的君主進行殊死搏斗,如《格斯爾可汗鏟除十五顆頭顱的莽古思昂得勒瑪》是這類童話的典型。《英雄當德巴特爾》、《烏林庫溫》、《虎王衣》等都屬這類。這類童話中有神話的影子,是古代神話的繼承和發展,是在神話的基礎上結合著社會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逐漸形成的。在另一類童話里,則歌頌了人民的聰明才智,并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用智慧戰勝邪惡勢力的精神。流傳于青海省的《尋覓第三個智慧者》,敘述峽谷草地上的牧牛姑娘陶迪真對奧吐莫日根所出的難題全有對策,使奧吐莫日根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流傳于內蒙古北部邊境的《七個冒失鬼和一個機靈鬼》是一篇充滿幽默的童話,其情節雖近乎荒唐,但對于性格豪爽率真的蒙古族牧民來說,這也是他們表現自己智慧的絕妙方式。流傳于東北邊境的布里亞特蒙古族童話《胖子扎馬耶和惡魔蟒嘎特害》中,惡魔要吃大胖子扎馬耶,聰明的扎馬耶一點也不害怕,他與朋友們通力合作,用計謀使惡魔最終石沉大海,表現了集體智慧的力量。還有就是用以追述山河來歷,贊美大自然的童話自成一類,如《白銀蛇河》、《查干花的故事》便是此類的典范。而最后一類童話是以動物為主人公的,如《一匹白母馬》、《小駱駝的遭遇》、《山羊和綿羊》。
但是,以上四類童話的背景與故事中的矛盾點卻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這無疑表明在蒙古民族所經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顯露在故事中的災荒,無時無刻不在一代代牧民的腦海之中有著深刻印記。還有給下一代的講述中,除了使他們了解故事中所要表達的含義,也是想讓他們明白草原中所存在的災荒,以上一代對災荒所形成的記憶轉化為下一代對于災荒的認識,從而代代相傳,形成解決災荒的最終方法。在蒙古民族的童話中,災禍多處顯現。主要的災害為雪災、狼災、洪災、瘟疫、白毛風與旱災。例如關于雪災,在《格斯爾可汗鏟除十五顆頭顱的莽古思昂得勒瑪》的故事中,格斯爾可汗在莽古思被鏟除后,面對昂得勒瑪所留的胎兒無計可施,這時格斯爾可汗的坐騎赤兔馬答道:“我有辦法收拾他。我去刨水,水飛騰起來變成冰雪,形成雪災,那時小兒就會凍死。” (第10頁)結果正如赤兔馬所言,格斯爾可汗成功地將妖魔余孽鏟除。而在《白銀蛇河》這一故事之中,則清晰地描繪了白毛風與旱災的可怕:“白銀蛇河剛走到洞口,便覺得冷氣逼人,探頭往洞口一看,原來刮起了白毛風,滿山遍野都蓋滿了白雪,狂風怒吼著。低低的蒙古包都快給埋住了,牛馬到處亂跑,羊兒被凍死很多,可是風勢還是越來越大。” “一年,這里又經歷了從來沒有過的大旱災。大地上還像被火燒的一樣干燥,草木都枯黃了,牛羊失去了水草,人們也叫苦連天。”
無論發生在童話中的是何種類的災禍,“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說這些災難都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經歷而投射于童話之中的。人們在口耳相傳童話的過程中,將自己對于災荒的記憶訴諸其中,或是表現出對災禍的恐懼,或是表達出對戰勝災難的勇氣,無疑使童話的種類也趨向多元化。雖然蒙古族民間童話的主要目的是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為培育后代而創作、而傳誦的,但是它的受眾范圍卻是廣泛的。廣大的蒙古族少年兒童喜歡它,蒙古族老人也格外看重它、珍愛它,因此它的文化內涵是寬泛的。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蒙古族的民間童話可以作為一部民族的歷史,在這部歷史中透露著許多不同年代社會情況的重要信息,從而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
在上面已經提及的那幾則童話中,突出地顯示出了蒙古人崇拜勇士、崇尚美德的意念和意向。在面對災禍與魔鬼時,蒙古人深刻地表現出剛毅、剛強的民族精神,堅定、堅韌的民族意志,誠摯、誠切的民族情感,用以處置一切蒙古人民所面臨的不公待遇。在諸如《寶鑰匙》、《登山探寶》這些專門敘述蒙古勇士功績而又充滿著災荒記憶的幻想的童話里,那個放牧的孩子特古斯跋山涉水,擒獲青龍,誅滅蛇精,終于從山頂之上取得了金光閃閃的寶鑰匙,打開了山門上的金鎖,趕回了難以計數的牛馬羊群,并全部分給窮苦牧人們的故事和那個飛馳于草原之上、攀躍于山峽之巔的草原小英雄巴雅爾登,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找到了山婆婆、山爺爺,從而制成劈山雷,使查干沐倫河免遭被阻泛濫,從而解救了下游的百姓。這些生動的蒙古族童話,在一代代人的傳誦下,結合著講述人所經歷的災荒與苦痛,在記憶的調制下,變作一道道充滿民族氣息的盛宴佳肴。這一切,都是為了蒙古族的興旺,牧人們的幸福。當一個人的血液里流淌著一個民族的關于災荒的記憶時,那么他自身的民族意志就已經練就,而記憶的精神正是屬于他們民族的結晶。
一個民族的災荒記憶,是一個民族的人們深愛本民族、深愛眾鄉親、深愛故土地的情感的匯集與凝結。這是一種珍貴而高尚的情感。
當然,論述一個民族的災荒記憶,并不是要讓本民族的人民去與自然對抗,破壞自然或是與自然規律相悖,以形成對自然的報復,這通過閱讀蒙古民族的童話便會體會到。童話中的故事,表達出的是一種對生存環境的高度依賴和深厚情感,其中也更多地蘊含著生態因素,體現出自覺的生態意識、永恒的生態主題、明智的生態道德觀念、充滿童趣和智慧的生態知識以及理性的生態化生活方式,等等,從而促使蒙古族人民形成一種以善良、感恩、智慧為特點,倡導敬畏大自然、順應大自然、不損害自然、保護大自然、善于應對自然災害并與其和諧相處的觀念。只有這樣一個民族的災荒記憶才可以得到最圓滿的升華。
蒙古族民間童話,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方面,在歷史上,在現實中,它所顯示的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因為它并不只是通過童話幻想來反映和描繪特有的歷史環境及社會生活。更重要的是,在童話的幻想中把不同時代人們對于災荒及美好事物的記憶充分地表現出來,從而作為一種民族深深的烙印而永存。
【參考資料】:
1、 張錦貽主編,《中國民間童話叢書?蒙古族—尋覓第三個智慧者》,昆明:云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第一版.
2、 冀文秀,蒙古族民間童話的生態情結[J],《陰山學刊》,2012年2月第一期.
3、 張錦貽,蒙古族民間童話論略[J],《文科教學》,1997年2月第一期.
(作者為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學生)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