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
【摘要】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從2010年10月11日起,開辦了一檔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互動情感節目《成長不煩惱》。在文化觀念日漸多元化、代溝問題愈發突出的今天,這檔節目選擇了用評議、投票的方式來解決家庭中的各種矛盾糾紛,不僅體現出了一種新的當代家庭教育理念,更為我們在電視媒介與公民社會的建設這兩者的關系間提供了新的思考點。
【關鍵詞】《成長不煩惱》電視媒介 公民社會
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從2010年10月11日起,開辦了一檔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互動情感節目《成長不煩惱》。在文化觀念日漸多元化、代溝問題愈發突出的今天,這檔節目為家庭親子糾紛提供了一種別樣的調和方式:每期節目都會拋出一個親子糾紛故事,請當事人來到現場,并邀請評議團對這些糾紛故事進行評判。評議團中包括一些來自教育界、心理學界或演藝界的“明星嘉賓”,以及由12名年輕人組成的子女評議團和由12名爸爸媽媽組成的父母評議團。經過評議團的投票表決,得到支持較少的親子一方將無條件接受另一方事先寫好的“神秘約定”。
用評議、投票的方式來解決親子糾紛,這在以往的教育類節目中并不多見。也許是我國傳統文化觀念使然,中國的教育向來重視倫理、道德的說教,而對子女身為公民的權責教育鮮有顧及。這在無形之中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從而引發了子女的抵觸心理。《成長不煩惱》節目采用評議和投票的方式來解決家庭矛盾,不僅是為子女表達自己價值觀和生活理念提供了一個平臺,更使他們意識到了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意識到責任與權利的對等。這也為我們在電視媒介與“公民社會”這兩者的關系間提供了新的思考點。
公民社會是一個由西方舶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自由”、“平等”、“民主”是其固有的內涵?,F在一般認為,公民社會指的是“國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間組織民間關系的總和,是民間的公共領域?!雹僭谡紊铑I域,媒介在公民社會的建構中的影響力是十分明顯的。在當今,利用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意見,借助媒介形成社會力量來影響政治社會生活,媒介已然成為了公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公民社會的內涵遠不止這些,在公民與社會關系的多重建構中,“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友善、真誠等和諧的關系, 這將成為建設現代公民社會, 并促進其發展的重要社會資本?!雹?/p>
一、營造話語空間
在公民社會的建構中,話語空間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這一點在《成長不煩惱》的“評議團”和嘉賓的構成中便有所體現。子女、父母各占一半,對一些具有爭議的問題道出自己的看法,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價值觀在其中碰撞交鋒,嘉賓的適時點評則能為兩方的觀點尋求到平衡點,建起溝通的紐帶,這種“只傾訴、不批判”的溝通方式為親子雙方營造了共同的話語空間。
當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融和吸納為中國的年輕一代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成長不煩惱》中的一個個小故事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這個社會現實。綜觀節目中出現的一些矛盾,不僅有中學生“早戀”話題,女兒希望媽媽整容的話題,還有女大學生扮演“美人魚”模特,女兒迷上蜘蛛、蜥蜴等古怪的“寵物”怎么辦?甚至媽媽癡迷“洋娃娃”,兒子討厭該怎么辦?每個話題的背后都折射出年輕一代的想法和生活狀態。
如在《我要媽媽去整容》中,女兒要求自己的媽媽整容,這在媽媽看來十分荒誕,在她眼里,女兒是因為受到了舞蹈班上同學的影響,滋生了愛慕虛榮的心理,因此才對自己提出整容這樣的“無理”要求。這種想當然的思維定式使得媽媽對女兒的動機全盤否定,兩人失去了交流溝通的前提。然而,當嘉賓在節目中同時問了她們三個問題后,母女倆才發現自己誤解了對方。在女兒的眼里媽媽是“天鵝”,但媽媽卻只是把自己看成辛勤工作的“螞蟻”。女兒眼里的媽媽并非不美,她只是想讓自己的母親接受一種更積極、美麗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在家庭教育中,無論是家長,抑或是晚輩,我們都不應對其進行一味的壓倒性批判。合理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營造共同的話語空間,使子女和家長進行完全平等、開放地溝通。
二、利用“協約”重建信任
信任之于社會是至關重要的,在由父母和子女構成的家庭關系中更是如此。構建人與人之間信任、友善、真誠的社會關系,是建設現代公民社會的重要目標?!冻砷L不煩惱》用到了這樣一種“契約式”的方法來重建家庭信任。節目中,每個家庭的親子雙方在一開始便默默定下了對方并不知道的“神秘約定”,節目中,得到現場觀眾支持數較少的一方將履行約定中對方的要求?!皡f約”的執行是一種“公民責任”的體現,它的存在使得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更顯“平等”。更難得的是,“協約”中的神秘要求往往是溫馨而感人的小要求,這些約定會從某種程度上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重新搭建親子間的情感橋梁。
在一期節目中,女兒瑤瑤有十分喜愛養蜘蛛、蜥蜴這類冷血動物,遭到父親的反對。而經過現場的投票,女兒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于是,父親為了表示對女兒的理解,克服內心的恐懼履行了自己和女兒的約定——摸一下女兒養的蜘蛛。這時的瑤瑤也完全改變了自己對爸爸的看法,說道: “爸,其實你挺勇敢的”,父女倆的矛盾慢慢消融,終于回到往日的親密。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神秘約定”的執行,并不是對得票數少的某一方的懲罰,而是一種重建信任的象征性儀式,它的存在為節目中情感的凝結和升華提供了契機。
三、公共領域下的“家庭教育”
一般認為,公民社會主要包括四個結構性要素:私人領域、公共領域、志愿性社團、新社會運動③。而家庭則是典型的私人領域的表現形式。當《成長不煩惱》將一個個存在于家庭中的矛盾糾紛搬到電視屏幕上時,也實現了“家庭教育”這個話題由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的轉變。
政治哲學家阿倫特最早對公共領域進行了解釋,她將公共領域闡釋為“一個由人們透過言語及行動展現自我,并進行互動與協力活動的領域”,在她看來,“公共領域是一個價值和觀點多元的空間。每一個公民在公共領域中的言論和行為都在其他公民前面顯現著自己是誰。”④而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公共領域的定義則來自于哈馬貝斯,他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指出,公共領域是指“由具批判性的私人所組成的以公眾為主體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在這里作為私人的公眾可以自由地集合、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意見,通過對普遍利益問題展開討論,形成公眾輿論。并且和公共權力機關直接相抗衡。當公共領域中的公眾達到較大規模時,公眾交往就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手段,這時就要求大眾媒介成為公共領域的媒介。”
大眾傳媒的出現,拓寬了公共領域的范疇。一方面,人們借助傳媒技術實現了交流方式的延伸,公共領域不再是一個空間范疇。借助電視媒介、新媒體,人們可以更自由的實現“集合”和意見交換。另一方面,原有的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界限被打破?!肮迸c“私”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變化,正如《成長不煩惱》中引入的一個個家庭故事,當原本屬于私人領域的親子糾紛被電視媒介作為話題來討論時,便進入了公共領域的范疇。
哈貝馬斯在論述公共領域的諸種機制時,對公共領域中討論的話題做出了描述,即“公眾的討論應當限制在一般的問題上?!边@里的“一般”實際上是指話題與“公共利益”的相關性。當下,代溝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話題,傳統的家庭教育方法難以應對親子關系中出現的各種沖突,運用公民社會的力量來解決家庭矛盾有其普遍適用性。大眾傳播媒介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個公共交流平臺的作用,每個家庭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他們對于種種現象的思考和討論形成了公眾性話題的延伸,這種對話的延續加強了人際間的溝通,從而克服了現代社會日益增強的疏離感,實現了社會內部的自我協調。
四、電視媒介與公民社會建設
公民社會的建設離不開電視媒介的影響。在一些西方國家,公共廣播電視的存在和繁榮為公民社會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撐。在非商業化的運營體制下,公共廣播電視與公眾利益達成了一致,電視致力于“服務性”的傳播功效,節目多元化的發展,以及節目品位的提升。公共廣播電視甚至發揮著“市民議會”的功能,為社會各種聲音提供表達和交流的渠道。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教育類節目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涌現出一批經久不衰的品牌欄目。
相比之下,我國的電視媒介在這方面則略顯式微。一方面,社會結構的轉型、利益主體的分化使得受眾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受眾對傳媒的心理期待也在不斷提升,而另一方面,電視節目的細分仍然有待發展完善,一些電視節目的品位也有待提升。在《成長不煩惱》出現之前,反應親子關系的電視節目便處于缺失狀態,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
《成長不煩惱》的出現,是對電視服務性的回歸,也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新思考。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媒介更應肩負起公共服務的責任,搭建有效的平臺,為民眾建構自我表達的話語空間。這樣,媒介的發展才能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達成有效互動。
參考文獻
①王俊,《逆向建構與培育——談中國媒介與公民社會構建的關系》,《青年記者》,2008 (6)
②季愛民,《為公民社會培養人——公民社會與教育探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
③連水興,《公民社會理論視角下的大眾傳播研究》,《當代傳播》,2010(4)
④黃月琴,《公共領域的觀念嬗變與大眾傳媒的公共性——評阿倫特、哈貝馬斯與泰勒的公共領域思想》,《新聞傳播理論》,2008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新聞學201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