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慶
【摘要】中國廣播正由錄音報道時代進入連線報道時代。在廣播新聞報道上呈現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爭分奪秒的時效意識、貼近聽眾的傳播優勢、團隊合作的制作過程、難得完美的傳播效果。了解了這些特點,廣播人才可以有針對性應對,適應廣播連線報道時代的需要。
【關鍵詞】連線報道廣播現場報道
一、連線報道正成為當代中國廣播主要的報道形式
對于連線報道的概念界定,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在新聞實踐中,還是結成了一定的共識。“連線報道”是以電話作為基本傳輸信息手段,以直播室為中心,主持人與前方記者通過電話把新聞第一時間報道出去。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珠江臺改革”開啟的“直播熱潮”席卷了整個廣播界。直播仿佛為廣播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廣播新聞報道也開辟了新的運作空間——即時傳播。作為廣播高級形態之一的“多點同步報道”出現,可以說是現在連線報道的最初形態。這時的連線報道納入現場直播的整體框架下,有些連線報道類似于現場直播。也就是說,最初的連線報道被人當作一種技術手段,并非一種獨立的節目形態。
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經濟臺、交通臺、新聞臺等專業廣播的大量涌現,直播節目越來越多,現場連線報道逐漸變成一種常態報道形式。現場連線報道不僅在重大主題性事件和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中充當主力軍作用,就是日常的事件報道和非事件性報道也開始采用現場連線報道。
人們在新聞實踐中逐漸發現,現場連線報道受到很多限制,采取非現場連線報道的辦法卻自由得多,而且也能收到及時快捷的效果。與現場連線報道注重現場不同,非現場連線報道更注重的是新聞價值。即使要說現場,也要交代清楚是過去的現場,如果有音響也要交代清楚是錄音。比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張暉與國際臺的連線:
主持人:請你介紹一下這兩天你在加蓬的見聞好嗎?
記者:好。當我們一走下飛機舷梯,來自赤道的滾滾熱浪就撲面而來,但是比天氣更熱烈的是加蓬人民的熱情。我先放一段錄音,你一定能從中感受到熱情的加蓬人民是怎樣迎接來自中國的貴賓的。
(音響,加蓬群眾唱歌和用中文歡迎胡主席)
當時機場外的道路兩側,以及從機場到賓館的沿途上,成千上萬的加蓬民眾有的身著傳統民族服裝,有的穿著胸前印有胡錦濤主席和邦戈總統頭像的T恤衫,手中揮舞著中加兩國的小國旗,踏著非洲特有的那種輕松節拍,頭頂著炎炎烈日,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發出字正腔圓的中文歡迎辭“胡錦濤主席,歡迎你!謝謝你的來訪!”看到這一切,聽到這一切,親身感受到這一切的時候,我真的非常激動也非常感動。①
這個連線就是非現場連線報道,主持人問的是“這兩天你在加蓬的見聞”,張暉在播報中交代的也很清楚:“我先放一段錄音”、“當時機場外的道路兩側”。聽眾一聽就明白,不是現場連線,但卻是很及時的報道。包括這篇在內的《胡錦濤主席歐非四國行》四篇連線系列節目在中國廣播影視大獎2004年度廣播電視節目獎評選中,榮獲優秀對外廣播新聞獎。
就這樣,連線報道變成了適應各種題材、現場和非現場全包的一種常態報道形式。
由于連線報道比錄音報道的時效性更強,采訪制作也比錄音報道相對簡單。人們對連線報道愈發偏愛,連線報道的使用量也開始比錄音報道多了起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在2009年全新改版后,30 分鐘節目里竟然出現過11個連線報道。2010年1月1日,揚州電臺新聞廣播改版時便提出“連線成功則改版成功,連線失敗則改版失敗”的口號。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青海人民廣播電臺立即啟動應急機制。“至4月15日17:00,青海人民廣播電臺在新聞綜合頻率《青海新聞》(7:00-7:30)、《全省新聞聯播》(18:30-19:00)節目中播出玉樹地震災區的消息30多篇;赴地震災區記者電話連線消息60多條次;同時,新聞中心記者、赴災區記者與北京、浙江、福建、貴州、新疆、湖北、廣東、寧夏、陜西等21個廣播電臺連線播出玉樹地震災區消息40多篇;在《整點新聞》節目(10:00、14:00、17:00、22:00、23:00)滾動播出地震災區消息70多條次。”②
大量的事實表明,連線報道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廣播最主要的常態報道形式。中國廣播正逐漸進入連線報道時代。
二、連線報道時代是爭分奪秒的時代
現場連線報道強調新聞報道與事件發生的同步性,強調新聞的即時性。往往是事件剛剛結束,連線報道就已經出來了。與文字報道相比,非現場連線報道也省去了寫稿、發送、編輯的過程;與錄音報道相比,非現場連線報道更省去了錄音、剪輯、合成的過程。應當說,非現場連線報道比文字報道和錄音報道都及時省事得多。從這幾年廣播新聞報道的實踐來看,連線報道改變了傳統的時效觀念,爭分奪秒成了廣播人新的時效追求。
爭分奪秒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記者改變過去按部就班的采訪節奏,打好提前量。記者在采訪報道之前,要提前做功課,包括查找有關的背景資料,提前了解新聞的大致走向,有時甚至要到實地勘察一番。這樣,記者在現場才有可能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新聞,并盡快連線報道出去。
爭分奪秒對記者的素質也提高了要求。記者不僅要能發現新聞,而且還要表述出來。這不僅僅是普通話的標準與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記者表情達意的口語表達問題。尤其是在那樣緊張的環境下進行即時的口語表達,是需要一定的功夫的。這要求記者平時加強學習和訓練。不僅要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新聞業務水平,更要注意口語訓練,練就出口成章的功夫。
三、連線報道時代是貼近聽眾的時代
連線報道不僅提高了新聞時效,而且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
首先,連線報道的記者采用第一人稱,以親歷者的身份向聽眾直接報道新聞。
其次,連線報道是記者的口頭報道,使用的語言自然是日常口語。
第三,連線報道的形式是主持人與記者對話的形式,將復雜的報道化整為零。這與邏輯嚴密的文字報道和錄音報道相比,更適合廣播聽眾的聽覺習慣。有時候,聽眾甚至直接參與到連線報道中,成為連線報道的組成部分。這在交通路況節目中時常發生。
最后,連線報道的內容是最廣泛的,多方面滿足聽眾需要。它可以是最新的信息,滿足聽眾求新的需求;也可以是背景介紹,滿足聽眾求深的愿望;甚至可以是奇聞異事,滿足聽眾獵奇的心理。這樣大的自由度為記者將新聞資源效益最大化提供了便利。
四、連線報道時代是團隊合作的時代
文字報道和錄音報道都可以由記者獨自完成,是記者單兵作戰的成果。但連線報道卻不行,它需要主持人來引導,需要導播來配合,需要編輯來幫助策劃。也就是說,連線報道需要一個團隊合作來完成。
當然,記者是連線報道團隊的龍頭。因為只有記者在新聞現場,連線報道內容的取舍、連線報道音響的選擇都是由記者決定的,連線報道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記者決定的。可以說,記者是連線報道的第一責任人。
主持人的作用也不可小覷。首先,主持人是編輯思想的外化,好的主持人能很好地體現編輯意圖,并將編輯的意圖進一步完善。其次,主持人直接與前方記者進行交流并現場直播,各種新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主持人必須有隨機應變的本領。第三,連線報道的主持人實際又扮演著聽眾代言人的角色,代替聽眾向前方記者發問聽眾所關心的問題。應當說,從連線報道的引入,到連線內容的層層挖掘,連線時間的把握,一直到連線報道結束,都要由主持人來把控。可以說是主持人在主導著連線的進程。記者連線報道是否流暢與主持人的引導有直接關系。
導播也是連線報道的重要一環。前方記者與直播間主持人的聯系是由導播來完成的。導播必須掌握與前方記者連線的時機,并適時地切入直播間,連線過程中還要確保電話不掉線,連線結束后及時切斷電話線,避免對后來的播出產生不必要的干擾。好的導播不僅是連線報道的技術保障,還要做好記者與主持人之間的銜接工作。
編輯是連線報道的幕后英雄,是連線報道的總策劃師。一般情況下,前方記者提供連線線索后,編輯要按照節目的定位來確定能否連線,從哪個角度來連線。前方記者再根據編輯意圖和新聞的實際情況來完成連線報道。遇到重大的新聞事件,編輯也可以按照新聞整體策劃指揮記者做好連線報道。
記者、主持人、導播、編輯雖然各有分工,但必須相互配合。因為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是整個連線報道的失敗。一個好的團隊,應該相互了解,彼此相互信任。如果能達到相互默契的程度,那就是最理想的團隊了。
結語
直播是連線報道的前提條件。直播在給人帶去新奇刺激的同時,也會給人們留下許多遺憾。首先,連線報道是團隊合作的結果,要很多人按照分工來共同完成。任何一個環節的小小失誤,都會對連線報道造成傷害,形成無法彌補的缺憾。其次,直播都是在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完成的,來不及精雕細刻。往往連線報道完成后才發現還有更好的方案。另外,連線報道中還充滿著變數,尤其是現場連線報道,各種情況都可能隨時發生,記者一時無法應對也在情理之中。所以,連線報道很難像文字報道和錄音報道那樣完美無瑕。即使是很成功的連線報道,總能找出這樣那樣的不足。正是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才更顯得真實。廣播人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正確地對待失誤和不足,同時要盡可能地減少失誤,盡可能地把連線報道做完美。
總之,連線報道與錄音報道相比,確實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作為廣播人,只有了解兩者的不同,正視連線報道的新特點,才能有針對性的應對,也才能真正把連線報道做好。
參考文獻
①張暉,《走進非洲 迎接“綠金國”的熱浪和熱情——胡錦濤圓滿結束對加蓬的訪問》,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004年2月3日
②達佤扎西、崔紅梅,《青海省級媒體第一時間宣傳報道玉樹地震及抗震救災情況》,http://www.qhrt.gov.cn/E_
ReadNews.asp?NewsID=199
(作者: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主任記者)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