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珺文



導演: 楊文軍 編劇:高鋒 主演: 周一圍飾馬玉郎、包貝爾飾棉花兔、李小冉飾粉蝶、薛佳凝飾大鵝、于明加飾白雙鳳、李琦飾李老鴰、劉佳飾慈禧、劉金山飾黃云鶴、張晞臨飾張啟之、張志堅飾蒯孝珩、倪大紅飾大疤臉、班杰明飾喬爾、林園飾黃麥子、張志忠飾石坐冰 探班時間:3月11號 探班地點:棗莊 人物:楊文軍、周一圍、張晞臨、包貝爾、于明加
故事精神
清末年間的一個月黑風高夜,五個盜墓賊無意間打開了一個深埋地下的百年煤窯,為首的大疤臉貪心頓起,殺了同伙,包括當紅翎子小生馬玉郎的父親馬三跳。戲臺子上的當紅小生馬玉郎為報父仇,他手執“鬼槍”來到棗莊。該劇以此為故事背景鋪陳,講述了一個煤礦創業的獨特故事。劇中的創業馬玉郎外表清秀,但骨子里有股子狠勁,桀驁不馴。他受到亦師亦友的張啟之、白雙鳳的改革思想的啟發,并有用先進的生產力來改變煤礦窯工工作現狀的雄心壯志。面對清朝末年驚天動地的工業革命和波譎云詭的宮廷斗爭,亂世中,馬玉郎和自己的伙伴們踏上漫漫征程。該劇不是塑造,而是重塑了中國近代史上一群野性蓬勃的人物形象。在《獨有英雄》中,首次用正面宏大的全方位的筆墨去書寫中國民族煤礦資本家從起步至興旺的整個歷程,通過這段歷史,不僅細細解讀這群人的故事,還有那些你或許不知道的洋務運動、慘烈的刑具“大紅袍”。
“獨有英雄”釋義
導演楊文軍說:“這部作品的原名是‘我就是角兒,雖然它是以戲子馬玉郎的人生為敘述主線,但它傳達的并不是一種個人的英雄主義,所以我們最后改了劇名,將這種英雄情懷群像化。”“獨有英雄”出自毛澤東詩詞“獨有英雄驅虎豹”。劇中以馬玉郎為首的愛國志士,他們出身、地位、性格都不同,有的落草為寇,有的戰死沙場,有的上書明志,有的振興實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命運,可是無論男女、無論結局生死,每個人都在各自的舞臺上成長為一個“角兒”,都是英雄。從名角到名節,一個字之差,劇中的主人公用了一輩子去修正。而同時,這樣一群力求改變中國生產力現狀的改革人士,他(她)們對生活充滿希望,用生命捍衛著自己理想,他們傳奇的人生、艱辛的奮斗和浪漫的愛情融在那個特殊時期的興衰中。
愛情百轉千回
《獨有英雄》的立意決定了劇中的愛情是大氣磅礴的美好與辛酸,而不是小兒女的情意纏綿。馬玉郎的愛情軌跡始終沿著他的成長和奮斗、社會的變革發展而起伏消長。也許亂世中,在一個殘酷的環境里愛情并沒有那么重要,但在《獨有英雄》中,命運的糾葛,始終貫穿全劇。馬玉郎與風情萬種的白雙鳳、美麗純樸的大鵝、青梅竹馬的粉蝶幾個性情女子的感情糾葛,到底是喜抑或悲,最終都會有一個定數。在三個深愛的女人之間,愛情顯得更加百轉千回。
艱苦的拍攝
拍攝后期,橫店連續二十幾天的陰雨,給劇組增加了太多拍攝困難,于是比預期的提前到了棗莊,還拉回了一些大道具。記者到了棗莊前往拍攝地的途中,看到那兩個已經被炸得一比一的蒸汽機車火車頭,不由感慨,這么好的物件就被炸了。除了大清蒸汽機車、大型蒸汽鍛壓機,劇組還搭建了清代古煤窯。《獨有英雄》投資5000萬,很多資金用在打造特定時代和特殊場面的真實場景及道具上。見到周一圍和張晞臨時,周一圍身穿清式淺灰色中款棉襖,戴著眼鏡,拄著一根紅木拐杖,張晞臨一襲藍色棉袍,長到腳踝。二人須發都已見白,時至老年,《獨有英雄》的整部戲也近殺青。
現場:和煤有關的日子
探班這場戲是馬玉郎、張啟之商量怎樣把煤運到正在作戰的北洋水師。結果是張啟之帶著一些煤先去。另外一場戲是于明加飾演的白雙鳳從遠處帶了消息向兩人跑來,于是三個人又開始一番商議。而這三人,正是劇中改革派。白雙鳳看起來是個“辣妹”,辣在她的思想。她的父親是被大紅袍賜死的,然后碰到馬玉郎,與之“臭味相投”,中間陷入與馬玉郎和張啟之的感情糾結,但于明加說張啟之似乎更可靠、踏實。
現場到處都是煤,記者在現場待了一小會兒,拿紙巾一擦,鼻孔里、臉上都是煤黑。雖然現場的道具——運煤的工具都讓人新鮮,但這種情況確實讓人心里發憷。“成天在煤堆里拍戲,盡管平時都戴著口罩,但時間一長,全組的人都咳嗽。” 導演楊文軍說。
楊文軍:漸入佳境
對于第一次執導清裝戲的導演楊文軍來說,《獨有英雄》花費了他不少心力。見到他時,全劇已臨近殺青,但回憶起拍攝的過程他說除了辛苦還有越來越上癮的感覺。他說,之前在橫店二十天的綿綿細雨讓全組人很痛苦,這部戲拍得真累,但劇本語言和內在內容都很抓人,充滿魅力。
“一開始接這個戲的時候,覺得后怕,但是拍的過程中,對每一個細節都會細細琢磨一番,對那個時代的很多東西越品越有味。接下來還要拍一個西北的戲,一塊土地上的戲挺吸引我的。”
“置景上花了不少錢。這么一部歷史感的大戲,近代的場景,加上特殊年代的道具,需要非常真實。搭出來了一個煤礦,地下煤礦的場景是棚內作業,3000平米的大棚很壯觀,這個戲有很多特殊的、要求掌握真實的歷史的東西。比如洋務派,比如大紅袍。人一進大紅袍就化成了一股煙,一接近那個鐵衣,頭發馬上就飛起來了,非常慘烈。”
周一圍(飾馬玉郎):他就是角兒
“這個人物一開始是戲子,戲臺子上的功夫私下也準備了,但出場還是會露怯。”周一圍說,此時,楊文軍導演補充:“周一圍出場的一個動作練了1個小時,請的京劇老師人家有幾十年的功底。”
馬玉郎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勵志人物,人生幾經波折,一生經歷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不管是戲臺上的名角,還是風餐露宿在街頭的流民,還是叱咤風云的大礦主,這一切都在他最終的炸窯毀礦時做了終結。風光過,也曾潦倒,但因為機緣巧遇和自己的努力,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從祥云班的“活呂布”到山東棗莊人人敬畏的“馬五爺”,他只用了幾年時間。但是從一個戲子到一個實業家再到一個以實業救國的有良心的中國人,他花了整整一輩子的時間。馬玉郎身上有股桀驁不馴的傲氣,周一圍身上似乎也有。楊文軍說馬玉郎有一條狐貍尾巴、一根龍骨和一雙狼眼。這樣形容馬玉郎這個角色很貼切,而周一圍的表現讓導演很贊賞,他說,這次他真的很不一樣。
張晞臨(飾張啟之)依然亦正亦邪
劇中的張啟之做了幾件大事:將蒸汽機引進乾清宮、開辦了棗莊礦局、建了第一個火車頭和最長的運煤鐵路。他把幾個人匯聚在一起做了幾件事,是這些事的脊梁。“這次是挺正的角色,我和周一圍飾演的馬玉郎亦師亦友,在女人關系上也有糾葛。
包貝爾(飾棉花兔)主動變丑
包貝爾一出場就被記者圍住,這個“最萌公公”頗有人緣。在劇中包貝爾飾演調皮忠誠的棉花兔,和馬玉郎親如兄弟。在現場,包貝爾告訴記者:“我很認真演的,我也很正經,很正經地演喜劇,雖然是個小角色,但他的成長過程還是非常有趣的。”采訪時,包貝爾還拿出了他在劇里的道具“假牙”,“這個是我主動要求戴上的,雖然更丑了,但角色會更真實、更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