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娜
【摘要】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社會的監控方式也在逐步演變。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監控的加強,既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方式,也有侵犯個人隱私的隱憂。但對有些人來說,它形同虛設;對另一些人來說,如坐針氈。
【關鍵詞】新媒體監控社會監控
一、“監控社會”及其形成
按照加拿大社會學家David Lyon的說法,“監控社會”這一概念是美國社會學家于1985年提出的,用來表示為了達到絕對的社會控制而被計算機監控技術所包圍的現代社會,Lyon對“監控社會”的定義是:“1980年后,依靠信息和通訊科技作為行政與控制過程的社會”。
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為了三次盛會的安保,這三個城市的監控攝像頭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而在“科技強警建設工程”等重大公共工程項目的推動下,著力建設視頻監控系統的“平安城市”項目,正從東部城市逐步向中西部及二三線城市推進。
隨著監控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逐步向英國著名思想家邊沁設計的“全景式監獄”靠近。邊沁設想的“全景式監獄”是用來監禁犯人的,也可應用來收容精神病人,或者作為學校和兵營。它的基本構造是四周環形的建筑由許多獨立的囚室組成,圓環的中心位置是瞭望塔。每個囚室都有兩個窗戶,一個朝向瞭望塔,另一個在環形建筑的外側,與之相對,以便光線可以進入囚室。在逆光下瞭望塔里的看守可以容易地觀察囚犯。瞭望塔上有一圈大窗戶用以觀察任何一個囚室,但囚室中的人看不到瞭望塔的看守。由于囚犯并不知道看守是否在觀察自己,反而產生了不間斷的監視效果。這種心理上的威懾迫使囚犯循規蹈矩。
邊沁晚年曾經說過:“監獄是一個華麗的工具,用這個工具,我夢想著革新世界?!毙畔⒖萍嫉陌l展似乎實現了他的愿望。
現代社會無處不在的攝像頭似乎將每個公民都擱置到了一種“全景式監獄”的環境中。這種感受在獨自進入電梯時尤為明顯,不在管攝像頭背后有無人在觀看,那個刺眼的存在總能讓人渾身不自在,這是一種時刻被監視的脅迫感。
其實,法國思想家福柯也曾對“監控社會”進行過描述。在他看來,監控社會中個體的身體被權力技術控制和規訓化。在福柯看來,一個超級大的“超全景監獄”已經從20世紀后期開始成長起來??茖W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新傳媒和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廣泛運用,這些技術滲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甚至是國家機器的管理,隨著運用范圍的增加,我們很自覺地進入這個沒有高墻沒有獄警的監控系統。這個監控系統沒有明顯的界限,人們置身其中卻不自知。身份證的辦理和使用,信用卡、駕駛執照等類似的“監督卡”人們都爭先恐后地擁有。互聯網的誕生,讓“監獄”系統更加健全,人們自己動手將自己的所有信息錄入監控系統。
二、“監控社會”的演變
當然,監控社會并非是橫空出世的。
追尋歷史的步履,不難發現,傳統社會依舊是一個監控的社會。傳統鄉土社會,首先是一個不流動的社會,由于交通工具的不便限制了個人的出行,將人圈禁在一個小圈子里。進而它形成了一個熟人社會。所謂“熟人社會”,一般是指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的概念。費先生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其特點是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私人關系,人與人通過這種關系聯系起來,構成一張張關系網。這種私人關系的復雜和普遍將每個人的行為都暴露在了“熟人”的目光下,因為這種潛在的被觀看的壓力,每個人都選擇約束個人的行為,形成約定的社會倫理。在鄰里鄉親的注視之下,每個人都不自覺的規范著自己的行為,在做出真正的行動前,內心已經預先對個人行為的得失和后果進行了自省,當然,這種自省并非完全出于個人的意愿。所以,傳統社會更多的應該被稱作一個德治的社會形態,而非法治。
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演進過程中,這種監控關系曾經一度缺失。在大面積的將鄉村都市化的進程中,許多人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遠離了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朋友。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和城市中的陌生人生活在一起。監控社會所依賴的人際關系網絡轟然倒塌,原本的道德自省意識逐漸被自我意識侵蝕。
而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社會變遷,科學進步,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具有了現實社會中的陌生人和網絡世界中的熟人的雙重身份,移動互聯網社交應用正在構成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大家依靠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聯系在了一起,在各種SNS社交網站、IM通訊工具到微博所形成的織網中。北京大學教授劉德寰為這種新的社會形態發明了一個詞——“半熟社會”。
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首次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再一次得到了證實。他認為,互聯網媒介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以及人類認識和解釋這個社會的意識。交通工具的發達一度使地球上的原始“村落”都市化,而互聯網媒介的革新卻又一次對地球實施了“重新村落化”,消解了城市的集權,使人的交往方式由大工業時代的人機互動重新返璞歸真到了個人對個人的交往。這種交往方式雖然基于網絡,但同時也能作用于現實中。
2011年10月16日,一段長達7分鐘的視頻監控錄像被放到了網絡上。視頻中記錄了發生在廣東佛山的一樁另全國人民顫栗的慘劇。傍晚時分,2歲的女童小悅悅在佛山南海廣歧廣佛五金城內玩耍時意外遭遇車禍,相繼被兩車碾壓,在長達7分鐘的事故現場,有18名路人經過,卻同時選擇沉默和不作為,漠然而去,直到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挺身施以援手。這段視頻瞬間點燃了國人的情緒,一時間,視頻被大量的評論、轉載、置頂。大量對道德與人性的拷問使其置于網絡輿論的風口浪尖?!鞍胧焐鐣钡谋O控已然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從“熟人”目光的監控發展到了全方位的科技的監控,城市中無處不在的官方的非官方的攝像頭正在悄無聲息的記錄每個人的行為,“人在做天在看”變成了“人在做監控在看”,科技的力量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小悅悅事件”中冷漠的18路人正是被放置在了這樣的一種環境中,而其本身并不自知。在傳統“熟人社會”到現代“陌生人社會”的演進中,個人開始無限的遠離傳統“熟人社會”中的道德壓力,潘多拉的魔盒似乎正在被開啟,現代“陌生人社會”釋放了隱藏在最深處的人性的陰暗,所幸,新媒體的橫空出世及時將社會拉回了正軌,視頻監控搭載著新媒體的快車警示了每一處或明或暗的惡念。曾經、正在或者試圖違背良知的念頭有了被揭露、遏止的可能。
監控在傳統的“熟人社會”的環境是是呈現單向度的狀態,這也就是說,這種監控只存在于看者對被看者的注視,是一種單一向度的行為,而并非看者與被看者的相互注視,即雙向度的反饋式觀看,并且,看者群體之間也并未存在信息交流。這樣,被監視者無法建立一種“監控意識的內在化”,即被看者在不知情和知情兩種完全相反的情況下被觀看所產生的心理異動進而形成自我放縱或者約束這樣兩種相反的行為后果。現代社會的監控是不同于以往社會的,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監控從傳統社會“使大批的人群能夠觀看少數對象”發展到現代社會“使少數人甚至一個人能夠在瞬間看到一大群人”,這就是“監控社會”特征的改變。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應用使得“監控社會”呈現出了另外一番景象:由于新媒體介質本身所展現出的前所未有的實時的交互性,使得看者與被看者之間的主體間性增強。第一,整個監控不再是從中心向外圍的單向度監控,而是非中心化或弱中心化的結點監控體系。由于結點化的監控體系即使在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仍然能保持整體上的信息暢通和可控性,它避免了因某個環節的疏忽而發生大面積管理癱瘓和監控失靈。第二,與因果關系的監控體系的抽象性不同,新傳媒的監控是視覺化的、具體生動,整個監控體系不再是事后懲處的,而是實時監控的。這不僅表現在虛擬監控網絡的實時信息交換,而且還得益于被監視者道德上的“監控意識內在化”,從而減少或消除了越軌行為。第三,面孔化的。很顯然,主體間性的交往得益于新傳媒所生產的信息量遠遠超過傳統一般化傳媒的信息量,它使社會系統變得透明和立體化、民主化。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監控社會擴展了每個人的視野,曾經無法看到或者只能選擇性看到的事實開始被公開呈現在了網絡上。各種五花八門的監控視頻如同傳播學的學科開創者施拉姆眼中的“自助餐廳”里的食物,網友是來餐廳進餐的客人,在媒體營造的“擬態環境”中根據“使用與滿足”論來挑選心儀的食物。
另一方面,監控社會背后的人為因素也與個人隱私產生了沖突。監控行為被無限強化的后果是公民隱私的無限弱化。
2008年,深圳羅湖雅園立交橋旁一個“電子眼”每天午夜零點后,都像幽靈一般轉向,透過設防不嚴的窗戶,拍攝臥室或浴室內女人洗澡、男女脫衣等居民隱私;今年,四川一車主邊超速邊摸身旁年輕女子胸部,被電子眼拍到,照片被放到網上后,引發了“摸奶門”事件。出現在教室的監控最終引發了大量“學校門”事件在網絡上被大肆宣揚。
無疑,監控社會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方式。對有些人來說,它,形同虛設。對另一些人來說,如坐針氈。
參考文獻
①《你我都在網中央 監控社會正在中國逐步成型》,南方報業網,2011-11-15
②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袁典妃,《從??碌娜笆奖O獄看新傳媒監控系統》,《三峽大學學報》,2010(2)
(作者: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