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霞
【摘要】本文通過對“微博問政”的現狀和效果進行分析,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以期促進“微博問政”這一新的溝通方式得到有效發展。
【關鍵詞】微博微博問政網絡道德
自2008年微博在我國發展以來,微博成為大眾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政府也開始利用這種新型的傳播溝通方式,并且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微博問政”。據統計,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微博用戶數量從2010年底的6311萬增長到2012年初的3億多,其中政務微博數量超過5萬。微博已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正在改變官方和公眾話語權整體格局。作為一種新興的交流方式,“微博問政”有著自身獨特的傳播優勢,但也存在不少缺陷。面對“微時代”的“微革命”,政協委員翟惠生說:管理得好,微博就是“威博”,在聯系政府和群眾中發揮巨大威力;管理不好,微博將變成“危博”,在社會上埋下危險的種子。本文通過對“微博問政”的傳播現狀和傳播效果進行分析,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從而促使“微博問政”這一新型傳播溝通方式得到有效發展。
一、微博與“微博問政”
1、微博:誰想看,誰就可以看到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獲取的平臺,是個人化的社會媒體,是一種可以即時發布消息的系統。微博起源于美國的Twitter。2007年,Twitter正式上線。其發明者杰克·多爾西(Jack Dorsey)曾如此評價微博:“它的氛圍感更強,你基本上像是在一堵墻上涂寫,如果誰想看,就可以看到。”
我國早期微博網站是飯否、嘰歪、嘀咕等,飯否網于2007年5月開通,通過飯否排行榜、飯否搜索等產品的翻新花樣留住用戶。在2009年下半年飯否被關閉以后,新浪、網易、騰訊、搜狐等國內門戶網站先后推出了微博客服務,其中新浪微博成為發展最快的一家。
2、“微博問政”真誠走進網民
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在溝通模式和傳播科技上的發展,對推進政治民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擴展了政府聽取民意的途徑和渠道。自2010 年微博在全國兩會中現身中國政治舞臺并初露鋒芒后,經過近2年爆炸式增長,已經成為擁有過5億用戶的輿論載體。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更將微博問政的風頭推向高潮,人們用“秒互動”、“微媒體”、“全民記者”等詞匯描述它的傳播優勢。
據騰訊微博官方統計,目前共有萬余個政務機構以及公務員開通微博,遍布34個省級行政區劃。2011年10月25日舉辦的首屆“政務微博與社會管理創新高峰論壇”上發布的“政務微博地圖”顯示,浙江省3000多個政府官員擁有微博,形成了微博上的“浙江軍團”,排名全國第一,其中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微博的“粉絲”就高達500多萬,堪稱“微博達人”。他的微博開通以來,內容幾乎每天更新,日均廣播10多條。蔡奇以謙和、真誠的姿態走進網民中間,不僅日常對組織工作的相關問題答疑解惑,更推出“周末夜話”等欄目與網民們進行深度溝通。
二、“微博問政”的現狀
1、“微博問政”的傳播特點
(1)傳播的便捷性
所有微博用戶都可以通過手機彩信、短信以及手機上網的方式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在第一時間通過手機發布到微博,與廣大網民分享信息。微博傳播的最大特點是微博內容簡短,一般要求在140字以內。它的使用門檻極低,即使沒有受過嚴格中文訓練的人,只要會發短信,用戶就可以將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只言片語的形式發送到個人微博上。微博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超鏈接于一體的媒體特征,以及它廣泛的傳播范圍和驚人的更新速度,使其在短時間內被大量的用戶關注,人們關注的焦點也被分秒刷新。一個新聞事件一旦進入微博用戶的視線,便可在瞬間爆發重大影響。
(2)傳播的即時性
作為互聯網中的一種工具,微博可以隨時隨地發布簡短信息,能夠讓使用者隨時隨地進行“直播”。微博的即時性優勢使微博具有很強的實效性和現場感。微博問政的傳播優勢表現在微博的傳播速度上,通過微博這個平臺,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特別是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上,微博簡易操作、便利的終端服務器,使其具備“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的特性,從而往往可以占據信息發布的制高點。
(3)傳播的分享性
微博具有便利的分享性,這是微博傳播的基本優勢。微博的內容短小精悍,它既可以滿足時間上“碎片化”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傳播上“碎片化”的需要。微博用戶可以利用一切零散時間,隨時把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感用手機上傳至網上與他人分享。尤其現在手機進入到3G時代,對微博的發展更是如虎添翼。
(4)傳播的互動性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3G手機的使用,手機與用戶、手機與手機、手機與互聯網、手機與傳統媒體之間進行互動傳播將變得更加容易,微博因此也可以完美體現其互動性。除了通過微博快速發布信息外,用戶還可以在微博精簡的操作界面上快速發布評論和感想。在微博中,博主與網民之間的“對話”如同“面對面”一樣,互動性極強。例如,浙江省海寧市司法局局長金中一自2009年在新浪開通微博后,帶領海寧司法系統開通了19個官方微博,及時披露司法工作信息,在線解答博友疑問。至今共解答落實咨詢問題2000多件。
2、“微博問政”的優勢
微博的走俏,表明網民言論更趨理性務實,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更趨積極有序。“微博問政”不僅拓寬了匯集民意、凝聚民智的渠道,更具有改善政府治理結構,建立有效公共政策體系的長遠意義。
(1)方便政府應對公共事件和突發事件
2011年8月17日傍晚,濟南發生一起獄警毆打老人事件,引發群眾不滿,導致人群圍觀和交通堵塞。面對網友對這一事件發出的微博,濟南公安積極應對,兩小時內及時通過政務微博發布調查進展。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在突發事件中,濟南公安微博及時、細致地回應,避免了網絡輿情的發酵和擴散,使一場來勢洶洶的網絡風波化解于無形。2011年“7·23”動車事故中,浙江政務微博集體發力,以及時、坦誠、公開的發聲,在網上彌漫的一片質疑與不滿的情緒中,贏得了難能可貴的理解與好評。
(2)促進政府法制法規的完善
2011年春節期間,微博“打拐”特別引人關注。網友們零碎的、非專業的行動,與公安部門、媒體、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等社會力量結合在一起,迅速形成輿論焦點。該事件起始于中國社科院于建嶸教授所發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微博,該微博經熱心網友不斷轉發,短短兩周已有粉絲7萬余人。此次微博“打拐”事件,與司法機構,特別是警方正在推動的針對拐賣犯罪實施綜合治理的努力不謀而合。警方還提出從“打擊拐賣”到“反對拐賣”概念的轉變,其目的是為改變警方單打獨斗的局面,針對拐賣兒童婦女犯罪,建立全社會參與的預防、打擊、救助的綜合治理模式。
(3)成為話語權實現的平臺
微博作為社會化媒體具有宣傳、號召、動員、組織社會力量的作用。微博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的公眾定義,人們即使不同時不同地,也能就同一問題發表意見。微博用戶對于其功能的再設計重構了公共意見平臺。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玉樹地震和西南干旱中所表現出來的影響力。網民通過微博對熱門事件提出建設性意見,有助于提高政府部分的行政效率,微博可以成為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
3、“微博問政”存在的問題
微博因其獨特的傳播優勢而迅速成長和發展,但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工具,它既有獨占鰲頭的優勢,也有不可忽視的問題。
(1)信息多、雜、亂
微博是碎片化溝通時代的產物。文本碎片化給微博帶來了傳播的優勢,但信息不成系統、短小、無標題往往會造成信息的無組織現象。微博用戶可以快捷、隨意地發布信息,這種大眾、原創、實時播報的方式由于缺少有效審核,極易導致微博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部分言論甚至危害社會穩定。
(2)時有不實信息
微博把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和廣度體現得淋漓盡致,以高效的傳播方式迅速在互聯網把信息傳播開來。在突發事件中,微博客已經逐漸成為了輿論傳播的中心,其裂變式的傳播往往給黨政機關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帶來了巨大沖擊,任何信息披露一旦不及時或者不恰當,就會帶來被動,甚至使事件急劇升級。黨政機關和官員微博在突發事件應對中有重要的作用,用好新媒體,將極大緩解黨政機關的輿論壓力,為圓滿解決問題贏得良好的輿論環境。
(3)濫用話語權,形成網絡暴力
微博既是個人發布私人信息的平臺,也是面向大眾的公共空間。因此,微博中的意見領袖言論不能僅僅作為個人私語看待,其既然已經進入公共空間,自當承擔公共領域發言的職責。在信息高速傳播的新媒體時代,作為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公眾人物應該珍惜并好好利用自己的話語權。于建嶸在江西萬載縣講課期間,將縣委書記的一番言論放在微博之上,引發一場針對江西萬載縣委書記的口誅筆伐……微博意見領袖如何運用自己的話語權,避免造成對他人的網絡暴力,已經成為微博時代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三、“微博問政”的推進策略
“微博問政”在凸顯其傳播優勢的同時,顯露出來的問題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不斷地改善。尤其應該在法律、技術、道德等方面完善“微博問政”的管理體系。對于這種突如其來的“微博問政熱”,很多人一直持懷疑態度,總覺得其中充滿炒作、吹捧和包裝出來的虛熱成分,充斥著微博推廣商的夸大其詞和媒體對新生事物的過度追捧。如何充分發揮微博的傳播優勢,揚長避短,走出有中國特色的微博發展之路是政府和公民需要思考的問題。
1、加強微博信息管理
(1)對討論話題進行有效引導
近年來“兩會”期間,人民網“微博報兩會”成為新聞專題最大的亮點。人民網打出“微言大事博論兩會”的口號,開辟“代表委員微博”、“兩會記者微博”、“微博放映廳”、“博眼看會”等多個欄目,極大地豐富了網絡中的“兩會”議題,同時也有利于對網民利用網絡論政意識的引導。政府需要加強對網民利用網絡論政意識的引導,將微博有效運用到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微博網站也要配合列出每天的熱門話題,將碎片化的語言聚合起來。
(2)對內容進行有效監管
由于微博信息量大,內容多而且雜亂,要杜絕微博上的虛假和有害信息,就應該從多方面對內容進行有效監管。在制度方面,對于微博內容的管理,政府應該以疏導為主,以限制為輔,這樣才能兼顧監管和民意的表達。繼網店實名制,域名注冊和網站備案實名制之后,我們看到實名制對于網絡的管理確實起了很大的規范作用。因此,對微博內容的管理也可考慮實施實名制。具體實施時可采用后臺實名制,前臺可用昵稱的形式。這樣一旦用戶發布了有害或虛假信息,相關部門可根據用戶提供的真實身份進行追究。立法方面,政府應盡快建立微博管理的法律、法規。在我國,互聯網監管立法還非常薄弱。迄今為止,互聯網立法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安全方面,我國針對網絡監管的法律只有一部準法律性文件,即2000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它以刑事處罰為主,但也包含對行政立法的相關要求。因此,政府應該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微博內容乃至整個網絡的內容進行管理,保證網絡的健康發展。而在技術方面,微博可用各種過濾技術對有害內容進行過濾,例如URL地址列表法和關鍵詞過濾技術。
2、健全法律體系,提升網絡道德水平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微博是一個新生事物,對其管理尚處在一個起步階段,所面臨的情況和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要有效地應對各種問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極為重要和緊迫。只有在規范和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下,微博才能健康地發展。我國關于互聯網的有關法律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有待完善,網絡監督存在不少漏洞與“空白”。完善網絡立法無疑對網絡新聞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保障作用。
(2)加強網絡道德建設
微博是開放和自由的,人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公民記者時代”并不虛言。但這必須建立在公民的理性自覺與道德自律的基礎之上。公民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理性使用媒介,避免謠言等惡意行為的出現,尤為關鍵和重要,其實這也是最基本的。在自覺自律的基礎之上,還要加大對公眾素質教育的普及,更需要每位現代社會公民的自覺追求和參與,每個公民都應自覺實踐網絡道德。
(3)增強政府微博的社會責任感
微博是基于信任的信息交往網絡。微博中的政府人員有大量的“粉絲”關注,從而成為信息傳遞的重要中介;在社會生活中,他們也是某些領域的權威人士和知名人士。因此,無論是基于他們在信息傳播鏈條中的位置,還是基于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都理應在社會信息交流中比普通人承擔更多的責任。政府微博首先應不制造、不傳播假新聞;其次,政府微博還有責任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社會交往能力來幫助核實和澄清微博上的虛假新聞。
3、構建微博公信力
目前國內微博網站的功能十分齊全,整合了IM、社區、新聞網站的各種特色優勢。那為何微博在我國仍未擁有廣泛用戶呢?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意見領袖沒有形成;二是IM、社區的地位撼動較難;三是國內微博網站在用戶粘性方面普遍做得不夠。因此微博要擴大影響,應該注重樹立自己的意見領袖,加強用戶粘性建設等。此外,還需加強不同微博網站的特色化建設,避免同質化,使服務更加細膩,擴大微博的影響力。
4、增強互動性
“微博問政”要想發展,必須走群眾路線,增加官員和政府微博與群眾的互動性。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說,領導干部一定要重視微博產生的“核裂變”效應,重視新形勢下的“群眾路線”。蔡奇認為,微博里面有民生,政務微博應該放下身段,拜民眾為師、問情于民。“微博問政”最重要的是轉變話語表達方式,官員微博發言必須摒棄陳舊的話語體系,不講官話、大話,而講白話、百姓聽懂的話。
作為一個新興傳播平臺,微博的發展剛剛起步,“微博問政”這個新穎的方式也剛發展起來。迄今為止,雖然微博言論和微博問政存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一面,但總體而言,它在促進公民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方面功不可沒,在政府公開問政方式上有革命性的里程碑意義。政府和微博管理者始終堅守“善待善用善管”的原則,微博就一定能夠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微博問政就能在新時代對國家的民主政治發揮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本文系浙江省大學生科研創新團隊資助項目《微博分類與網絡輿情監測引導機制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①李開復:《微博:改變一切》[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②[美]謝爾·以色列 著,任文科 譯:《微博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③張力、唐虹,《微博信息傳播機制及其發展困境》,《新聞世界》,2011:68
④應吉慶、微博客,《發現新聞與發布新聞的新途徑》[J].《新聞實踐》,2010(4)
⑤張月萍,《微博客對網絡新聞評論的影響》,《新聞大學》,2010(3):118
⑥薛冰華,《微博客在傳播新聞信息的優勢和局限性》[J].《新聞界》,2010(5)
⑦李林容、黎薇,《微博的文化特性與傳播價值》,《當代傳播》,2011(1):22
⑧鄧君洋、鄭敏,《媒體融合時代下微博的傳播效果》,《新聞世界》,2011(1):80
(作者:浙江萬里學院新聞專業2012屆畢業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寧波市“大學生勵志標兵”)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