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微娜
【摘要】法蘭克福學派在傳播學批判領域的影響不容忽視,本文對搜集到的2011年有關批判視野下的法蘭克福學派傳播思想的期刊論文進行歸納梳理,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文章主要集中在對法蘭克福學派傳播思想的闡釋性研究上,另有少量有關其意義和影響或者啟示的研究。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媒介批判文化工業(yè)
對于傳播學批判學派而言,法蘭克福學派無疑是其始作俑者。從早期的阿多諾、霍克海默、本雅明到第二代的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對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處于后工業(yè)時代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的文化形態(tài)進行了跨學科考察,并提出尖銳的批評,從而為我們從歷史、文化的視角對現(xiàn)有媒介傳播活動及其文化進行批判提供了背景廣闊的模本。
作為一種方法,法蘭克福學派從商品化、物化、意識形態(tài)和控制等政治、經(jīng)濟、文化視角,對媒介文化進行批判性的關注,提供了一種框架,可用以糾正傾向于放棄批判性立場的媒體文化的研究方法。①法蘭克福學派首次進入中國是上世紀70 年代末,直至90 年代才開始嶄露頭角。我國的法蘭克福學派媒介批判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大眾媒介與社會心理,大眾媒介與意識形態(tài)控制,大眾媒介與“文化工業(yè)”。 ②
筆者搜集到的2011年期刊有關法蘭克福學派傳播思想的研究論文主要集中在闡釋性研究和意義影響方面。
一、闡釋性研究
就2011年此類研究的內容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對法蘭克福學派傳播理論的闡釋性研究”、“不同邏輯主線下展開的對于不同代表人物及其理論的闡釋性研究”和“以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對媒介文化現(xiàn)象的闡釋性研究”兩類。
1、對法蘭克福學派傳播理論的闡釋性研究
李佳桐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進行分析,主要闡述了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yè)理論的主要特征:“商品拜物教”的特征,也就是商品性;標準化、同一化的特征;強制性和操縱性特征。并在這三個特征的基礎上指出了其理論研究的局限性,因為無論是大眾文化本身還是大眾文化的接收者都在變化,而法蘭克福學派過于強調大眾的被動性和受控性而忽視了大眾本身的主動性。③
林創(chuàng)介紹了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中的三個重要概念:大眾文化、肯定文化和文化工業(yè),闡釋了其理論的主要內容,指出這一理論的缺陷: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絕對否定和批判,忽視了大眾文化的歷史作用;嚴重落后于實際,夸大了人與現(xiàn)實的對立和人的異化,過分強調人與社會、人與科技以及人與文化藝術的對立;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夸大了大眾文化的控制能力;忽視了文化的社會性。④
張圣潔注意到目前學術界所關注的多為法蘭克福學派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對法蘭克福學派消費文化思想的研究少之又少,于是在其碩士論文中,對法蘭克福學派消費文化思想進行梳理,歸納其理論要點,對代表性人物的觀點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評判,因為資料占有的難度,其理論深度相對來說是比較匱乏的。⑤
李增君認為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客觀事實證明,文化產業(yè)已經(jīng)迅速發(fā)展成為了當代經(jīng)濟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于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而言,在得到政府認可與支持的背景下,全面否定、拒絕文化工業(yè)的“慣性思維”是行不通的了。在新媒體傳播語境建構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文化產業(yè)的時代特征,尋求一種全新的界定方式,拓展文化工業(yè)理論的內涵與外延,特別是確立它在新傳媒語境中的現(xiàn)實性、合法性,將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⑥
2、不同邏輯主線下展開的對于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中,以對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馬斯、馬爾庫塞的傳播思想研究居多,其次為阿多諾。
楊東東的論述中對哈貝馬斯在大眾文化批判領域里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與霍克海默等人在大眾文化批判方面表現(xiàn)出的激烈態(tài)度相比,哈貝馬斯的理解要相對溫和得多,并且似乎也更為客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哈貝馬斯獨特的詮釋學視角為大眾文化批判賦予了嶄新的色彩。哈貝馬斯相信,借助交往行為理論的支撐、理想言語環(huán)境的建構,那種充滿著積極向上精神的大眾文化一定可以回到我們身邊。⑦
王安琪以馬爾庫塞的技術批利理論為視角, 結合當下第二媒介時代的媒體實例, 反思基于網(wǎng)絡技術的虛擬生存方式給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從三個層次論述了其對人的單向度的加劇。他發(fā)現(xiàn), 在當下的網(wǎng)絡社會中,沉溺于賽博空間的自由幻象和新的滿足形式信息的爆炸以及虛擬生存的技術終端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程度削弱著人的批判性和反抗性的同時,加強著技術及其背后力量的社會控制,這種反思肯定技術進步的積極功能和作用, 更重要的是提出一個參照和警示:“虛擬社會并不是‘烏托邦, 而只是一種媒介的形式,正確把握現(xiàn)實生存和虛擬生存的本質及其關系, 才更有可能構建多元、健康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⑧
周波認為馬爾庫塞的審美觀是功利主義的,因為在馬爾庫塞看來,審美和藝術是解放被壓抑的本能、打破社會和個人單向度性的重要手段,是革命的武器,只有借助審美和藝術,人們才反抗并改造現(xiàn)實。以其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其媒介權力批判側重于政治及意識形態(tài)對大眾傳媒的滲透,認為受眾在這個過程中是被動的,企圖通過審美和藝術為主的精英文化去救贖整個社會,帶有濃烈的悲劇意識。他認為媒介環(huán)境演變之后,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權力批判有望得到新的改寫。⑨
王海平關注的是阿多諾。阿多諾所針對的“大眾文化”是指依托文化產業(yè)和大眾傳媒技術而形成、發(fā)展起來的,供大眾進行消費的商業(yè)型文化或商品性文化,是由統(tǒng)治階級主動開發(fā)和制造并施與普通大眾的,具有功利主義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消費型文化,所以他一直對文化產業(yè)表現(xiàn)出莫大的敵視與憂慮。而從當下中國大眾文化的現(xiàn)狀看,阿多諾的“文化產業(yè)批判”理論卻出現(xiàn)了兩種狀況。一方面,在目前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現(xiàn)象與阿多諾描繪的“景觀”頗為一致;另一方面,也出現(xiàn)了與我國國情矛盾的一面。⑩
3、以法蘭克福學派的傳播理論闡釋媒介現(xiàn)象
在這些研究中,多是根據(jù)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思辨的理性分析我國出現(xiàn)的媒介文化現(xiàn)象,闡述影響意義,甚至是提供一種應對的方法。
李園園把賀歲片作為研究對象,從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的角度出發(fā),對我國賀歲片的商品性和藝術性進行反思,思考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她認為真正的藝術家要始終把握著生產方式,保證產品的明確身份,尤其是隨著大眾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趣味的提高,文化藝術產品要想在市場上獲利,必須具有相當?shù)乃囆g水準去滿足大眾的需求。而對于我國賀歲片創(chuàng)作者來說,在關注商業(yè)利益的同時,注意和追求其藝術性,取得二者之間的平衡,才能確保其產品得到最大價值體現(xiàn)。⑾
程金海把數(shù)字媒介作為研究對象,從數(shù)字媒介不同于其他印刷和電子媒介的特性出發(fā),以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為切入點,認為數(shù)字媒介信息編碼的非物質性也為傳播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首先,虛擬環(huán)境在為交流參與者提供最大限度交往自由的同時,也意味著現(xiàn)實約束性的喪失,因而交流很容易淪為話語的游戲;其次,虛擬空間將交往參與者的身體隔離在屏幕之外,這使得數(shù)字媒介不利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副語言表達;最后,由于數(shù)字媒介的虛擬數(shù)字傳播環(huán)境,使得它更有利于弱語境文化的推廣,因此基于數(shù)字媒介的跨文化交流有形成新的文化霸權的危險。⑿
二、法蘭克福學派傳播理論的影響和啟示
林創(chuàng)認為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具有的重要啟示體現(xiàn)在對我國的文化建設上。首先,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市場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趨勢已經(jīng)不可阻擋。金錢和利潤顯然不能作為衡量文化產品優(yōu)劣的唯一尺度。其次,我們必須根據(jù)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國大眾文化的現(xiàn)狀做出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而不能簡單的把其理論挪用在我國現(xiàn)實中,因為文化批判是對20 世紀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批判,有其產生的歷史條件。第三,對國內大眾文化的發(fā)展要加強引導,避免大眾文化“大眾性”、“文化性”的喪失。第四,對西方文化產品,我們要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在王繼發(fā)的論述里,從正面和負面闡述了法蘭克福學派對于中國傳播學發(fā)展的影響。正面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拓展了傳播學研究領域;使得傳播學理論在我國能夠向本土化方向發(fā)展;更加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研究方法。負面影響是法蘭克福學派所產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與目前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文化生產方式、政治經(jīng)濟結構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該學派也會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層面對中國傳播學發(fā)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本土化研究中,要特別要警惕對法蘭克福學派相關理論的異化研究。⒀
王娟和孔亮從媒介傳播理念、傳播特性、傳播目的和傳播宗旨四個方面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并以此為立足點,倡導借鑒和吸收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傳播理念、傳播特性和傳播目的,從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育內容等視角出發(fā),提出了教育傳播研究中應轉化意識形態(tài)、回歸真實本源、培育全面的人、轉變教育價值觀,旨在促進教育傳播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⒁
總的來說,在2011年有關法蘭克福學派的傳播思想研究論文數(shù)量并不多,而且良莠不齊,研究的內容也大多集中在基本理論、發(fā)展歷程、意義影響以及對當下我國媒介現(xiàn)象的學理探索和分析上,與往年研究的內容相比并沒有太大突破。
參考文獻
①石義彬:《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4
②王娟、孔亮,《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對教育傳播研究的啟示》,《電化教育研究》,2011(7)
③李佳桐,《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理論探析》,《安徽文學》,2011(5)
④林創(chuàng),《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探析》,《世紀橋》,2011(1)
⑤張圣潔,《法蘭克福學派消費文化思想研究》,中國知網(wǎng)
⑥李增君,《新傳媒語境中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yè)理論新探》
⑦楊東東,《哈貝馬斯批判詮釋視野中的大眾文化理論》,《山東社會科學》,2011(10)
⑧王安琪,《網(wǎng)絡社會如何放大人的單向度—以馬爾庫塞技術批判理論為視角的考察》,《國際新聞界》,2011(6)
⑨周波,《無望的救贖:從馬爾庫塞反觀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權力批判》,《大眾文藝》,2011(12)
⑩王海平,《在當下中國看阿多諾“文化產業(yè)批判”理論的是與非》,《陰山學刊》,2011(3)
⑾李園園,《賀歲片的商品性和藝術性—以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為視角》,《新聞世界》,2011(6)
⑿程金海,《數(shù)字媒介與跨文化交流:一種批判性的傳播學視野》,《湖北大學學報》,2011(6)
⒀王繼發(fā),《法蘭克福學派對中國傳播學發(fā)展的影響》,《新聞界》,2011(7)
⒁王娟、孔亮,《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對教育傳播研究的啟示》,《電化教育研究》,2011(7)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yè)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