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日益開放,新聞采訪活動也以向社會生活全方位介入,然而,新聞活動的開展卻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順利,“有償新聞”、采訪暴力事件等一系列不和諧的音符出現在社會主義新聞樂章中,記者采訪權遭到破壞。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不良局面,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和新聞從業人員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新聞記者采訪權
一、采訪權的定義
采訪權,是記者自主地通過一切合法手段采集新聞材料而不受非法干預的權利。它是一種信息采集行為,保障和規范這種行為的法源,可以追溯到言論自由的原則。言論自由在狹義上通常理解為意見表達的自由;從廣義上說,知情權被解釋為言論自由潛在的權利。
二、目前采訪權的現狀
1、“有償新聞”時有發生,采訪權不被尊重
“有償新聞”是指新聞采編者將具有或不具新聞價值的信息,按照出資人某些宣傳意圖撰寫的新聞,“有償新聞”活動是新聞工作者采取不正當手段向被采訪報道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活動。有償新聞還包括故意隱匿和扣押新聞的活動。有償新聞的實質,就是把新聞報道工作同小團體或個人的私利直接聯系起來,搞錢權交易,把新聞報道異化為一中牟取私利的手段。
2、采訪不被理解
2000年中秋節過后,南京冠生園食品廠陸續將未售的月餅從各地回收,運進了糊著窗紙的車間,然后去皮取餡,重新攪拌炒制,入庫冷藏。翌年,食品廠又將這些過期原料加工制成月餅推向市場。中央電視臺記者暗地里拍攝了整個過程,并在《新聞30分》中播出,輿論一片嘩然。這個事件的采訪總共歷時一年多才完成,是新聞界暗訪比較成功的案例。但事件曝光之后就有人質疑,為什么要等這個事情瓜熟蒂落才揭發?為什么不在他們召回陳餡的時候就將此曝光?當時引起的不僅僅是對食品安全本身的討論,媒體行業也掀起了關于記者“引而不發”的議論。
3、采訪權得不到支持
隨著新聞活動向社會生活全方位的介入,新聞記者采訪權現狀不容樂觀。新聞采訪遭到拒絕的事件屢屢發生,雖然大多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記者被打被罵事件還是屢見不鮮。利用google搜索引擎,點擊“記者被打事件”,出現704項內容,并且都是近些年發生的。2003年8月1日,南京《金陵晚報》女記者談某與《南京晨報》女記者王某一起前往江蘇省教育廳采訪,結果遭拒,并被保安毆打致傷;2004年,深圳市一商場爆炸事件,記者現場報道被打成重傷。事實上,新聞記者采訪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現出來。有過新聞采訪經驗的人對“無可奉告”這樣的外交辭令并不陌生。可以說,這種新聞采訪遭拒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得較為普遍,對新聞活動的影響也大。
三、采訪權現狀帶來的后果
1、有償新聞的危害性可以從三個方面剖析:
(1)破壞了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的原則。因為有償新聞出于以提供信息服務來獲取利益的不正當方式。不少有償新聞為了達到某些個人或者集團的利益不惜夸大、歪曲事實,混淆黑白,顛倒是非,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
(2)降低了新聞報道的質量。有償新聞選擇標準是為了其服務對象需要的宣傳效益,將一些毫無新聞價值或者新聞價值不高的東西充塞版面和節目,擠占了真正有新聞價值報道的時間和空間,影響了新聞宣傳報道的質量。
(3)腐蝕了新聞工作者隊伍。有償新聞使一些新聞工作者腐化墮落,蛻化變質,也使所在媒體的公信力遭到破壞。
2、在2001年南京冠生園事件中,社會群體之所以對他們產生道德、人品上的質疑,是因為他們過于關注自身的身份,并且放大了記者本身的權利。
3、從近年來記者采訪遭拒甚至遇到暴力的情況分析,被打記者的“檔次”也越來越高,從最初縣級地方媒體記者遭遇暴力襲擊,到中央臺、新華社記者被以侵犯人身權形式侵犯采訪權,除了說明新聞輿論監督開展得比較廣泛深入,更給世人的一個警示:記者的采訪權、人身權需要引起全社會及有關部門的重視。
四、如何還原記者采訪權的獨立與完整
綜上所述,記者采訪權現狀令人擔憂,社會公眾及媒體從業人員自身對采訪權的重視與否,直接影響著新聞活動的順利開展。如何才能改變或者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些問題,真正地還原記者采訪權的獨立與完整?
1、治理“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
(1)“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治本之策是堅持“兩個分開”。新聞媒體只有將精力放在抓宣傳,提高社會公信力上,才能不斷提高自身公信力和社會影響,進而提高廣告的可信度。新聞媒體只有將廣告業務交獨立的廣告公司代理,同時不再向記者站或記者下達發行及經營任務,并向社會宣傳自己的經營之策,才有可能消除“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滋生的土壤。
(2)敞開監督渠道是杜絕“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的重要手段。新聞部門對社會輿論具有導向作用,它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眾的價值取向。只有把監督置于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之下,才能有效地制約“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的發生。
(3)加強對違規違法記者編輯的查處是杜絕“有償新聞”和“有償不聞”的必由之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新聞主管部門只有不斷完善行業管理的長效機制,嚴厲查處借新聞報道謀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等違法違規行為,并把處理結果及時詳細地向社會公布,增加治理的公開度和透明度,做到警鐘長鳴,才能警示那些置法律法規和新聞職業道德于不顧的不法之徒,才能調動廣大群眾對新聞從業人員的監督,凈化新聞隊伍。
2、引導社會正確看待記者采訪權
南京冠生園事件,如果只拍到南京冠生園召回陳餡,又如何能夠肯定他們會用在第二年的月餅中呢,在證據不充分的條件下,記者又怎能肆意下定論呢?尊重客觀事實,不主觀評判是一個新聞從業人員的必備素質,這也是新聞記者獨立采訪報道權實現的條件。
3、從法律層面保護記者采訪權的獨立與完整
從法律的角度來講,記者的人身權同樣受到法律的保護,目前我國公民人身權已被置于憲法、民法、行政法、刑法諸多法律的全面保護之下,制裁以侵害人身權形式侵犯采訪權的行為并非無法可依,關鍵問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以及其他綜合治理機制沒有形成。
馬克思說:“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的精神的千呼萬喚的喉舌。”新聞媒體作為大眾傳媒和輿論工具的性質,決定了記者的采訪權具有特殊性。記者在正當采訪中受到的人身侵害,實際上既侵害了記者的采訪權這種公權利,也侵害了記者的人格權這種私權利。筆者認為,應加強對記者正當采訪權益的保護力度,對那些毆打、殘害記者的不法之徒依法懲處,以儆效尤,保障記者合法采訪要求順利實施,還原記者采訪權的獨立與完整。
參考文獻
①徐迅,《分析:我國新聞侵權糾紛的第四次高峰期》,《中國青年報》,2002年2月11日
②魏永征,《信息公開的法制化》,刊《新聞三昧》,2000(5)
③陳絢:《新聞道德與法規》,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④魏永征,《大眾傳播媒介與自然人的法律關系》,《老魏說法》專欄
⑤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肥東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