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速豐
【摘要】災難事件因其災害性、負面性而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災難新聞因此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更成為提高媒體國際地位及國家形象的重要內容。21世紀以來,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文把21世紀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分成兩個階段進行剖析,并重點闡述第二個階段的特點。
【關鍵詞】災難新聞對外報道非典汶川地震
災難性突發事件因為具有負面性、不確定性、危害性而頗具新聞價值,是新聞學界和業界關注的焦點。很多學者也對災難新聞報道進行了深入研究,不過多從災難新聞報道理念的演變入手,梳理了各歷史時期災難新聞報道的變化,跨度非常大,而且并沒有明確針對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研究。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顯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選取了一個相對較小的時間段,即21世紀以來的災難新聞對外報道為對象進行研究。21世紀以來,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2003年的“非典”事件成為這種變化的轉折點。因此,本文以“非典”事件作為劃分的依據,將21世紀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研究。由于“非典”事件后,我國災難新聞報道有了比較大的突破,因此,本文對后一階段進行重點分析。
一、2000年-2003年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
21世紀以來,曾經作為“禁區”、“雷區”的災難新聞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于未能擺脫以往報道理念的影響,還存在著媒體集體“失語”、集體“缺位”的現象。
這個時期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仍在“報”與“不報”之間徘徊。媒體在選擇“報”與“不報”的問題上,由于某些政治政策原因,總是要事先征求相關部門的意見,而相關部門在作出決定時,總是從他們的自身利益出發,或是考慮他們設想的災難報道給社會造成的種種負面影響而選擇不報或不給于任何回復。就算最后決定要報,媒體也要通過各級部門的批準與審核,在這個過程中,損失的就是事實本身的生命——時效性,就算最后把新聞報道出去了,由于其滯后性,也變成舊聞了,這樣的報道如何能滿足民眾呢?更何況災難事件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不僅是本國受眾,更是海外受眾關注的焦點。媒體的集體沉默,將導致海外受眾從西方媒體或“輿論領袖”那里獲得信息,難免給國外媒體制造謠言的機會,這將損害我國傳播機構的形象。
2003年“非典”事件,是我國災難新聞對外報道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媒體基于某些原因,一直保持沉默,沒有在首個病例發現后及時進行報道。據《羊城晚報》報道,非典最早是于2003年元旦前后從廣東河源市傳播開來的,1月中旬,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區陸續出現相同病例,隨后謠言四起,部分地區市民搶購白醋、板藍根等相關藥品。①當全社會都需要政府部門告知事實真相,發出權威聲音的時候,媒體卻集體失語。《人民日報》第一篇有關非典的報道刊發于2003年2月12日,題為《廣東省部分地區出現非典型肺炎/專家指出只要預防得當不必恐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2月21日《人民日報》有篇文章的標題竟是《誰最應該反思——評“非典型肺炎”過后的輿論反思》。②通過網上檢索,我國的主要對外報道媒體《人民日報·海外版》到4月9日才有第一篇報道《控制非典,中國春光依然明媚》。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的滯后性。
我國早期關于非典對外報道政策失誤的教訓再次證明:“講清楚”比“蓋起來”更重要。“輿論先導”理論和其它傳播渠道表明,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假裝“若無其事”不但辦不到,而且會嚴重損害我國對外傳播的可信性,甚至國家形象。③因此,這一時期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存在著失語、缺位現象,“非典”對外報道的滯后就說明了這一時期我國災難新聞對外報道的特點。
二、2003年-至今我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
經歷了“非典”事件之后,媒體對重大的災難事件,不回避、不掩蓋,客觀報道,正確引導輿論,顯示出災難新聞對外報道的成熟。同時,政府也加大了力度,推動災難新聞對外報道機制朝著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這一時期,媒體對汶川地震的報道開創了我國災難新聞對外報道的新紀元。災難新聞對外報道所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報道及時、真實、客觀、全面
在汶川地震中,我國媒體的報道及時、真實、客觀、全面。在地震發生的10多分鐘后,主流媒體就向外界發出了第一條關于地震的消息,這種反應速度在我國新聞史上是罕見的。在地震報道中,《人民日報·海外版》對于災情的報道毫不避諱,傷亡人數隨時更新,對于救災款救災物資發放的報道也公開透明,滿足了民眾的知情權。在突如其來的大災難面前,我國媒體第一次搶先發出了自己的聲音。用最快的速度趕赴災區并將災區的情況真實地傳遞到全世界。一開始就占據信息的發布權和主導權,為我國媒體搶占全球范圍的輿論主導權創造了條件。
2、報道充滿人文關懷
在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人文關懷”逐漸進入大眾傳播視野,媒體以人為關注點,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同情。在汶川地震中,媒體的報道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不管是文字報道還是圖片報道或是電視直播,都把焦點聚集在受災人以及救災人員的身上,以充滿人情味的報道方式報道救援現場、愛心捐助現場及國內各行各業普通群體和個體。對于眾多救援現場的教師、醫生、武警和志愿者等的救援行為的報道,也不是典形人物塑造式的程式化,而是充滿了個性和人情味。
在這次集中、持續的報道中,尊重生命、充滿人文關懷的報道得到了好評,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同情心,凝聚了民眾的力量。
3、開放輿論環境,呈現不同聲音
在以往的災難事件報道中,尤其是災難事件的對外報道,我國傳統媒體總是過于強調“宣傳”功能,而忽視媒介本身的屬性,力求做到輿論一致。在汶川地震報道中,媒體從不同角度進行報道,尤其是網絡媒體,更是給受眾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發言的平臺。對于地震的看法,對于救災人員的評論,對于國家的救災政策,都可以通過網絡傳達出來,輿論環境空前開放。《人民日報·海外版》對于汶川地震的報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專門設置了兩個專欄——國內媒體聲音和國外媒體聲音,讓不同聲音進行“對話”和“交流”,展現不同的價值觀,而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可以為受眾提供更多關于價值觀的思索和評價,也能更好地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占領國際輿論制高點。
4、邀請境外媒體進入災區采訪
汶川地震第三天,國務院新聞辦就邀請了20家境外媒體,進入四川地震災區采訪。這是汶川地震發生后,首次有大規模境外媒體赴災區采訪。攝影師賴安·派爾在接受美國社區攝影新聞雜志采訪中說:“中國在四川汶川的地震報道中,對國外的記者保持了高度的新聞自由。我已經正在中國上生活和工作了7年。7年來,我用手中的相機記錄著中國的發展,在這次地震的報道中,我感受到了采訪和攝影的自由,甚至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允許我近距離拍攝軍官現場指揮救援過程。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很多國家涉及軍方的活動都是嚴禁拍攝和報道的。”全球性媒體在構建國際輿論方面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想象的優勢。英國《金融時報》資深記者曾說,如果你了解西方記者的工作方式,他們可以幫助你在西方市場取得成功。④學會和外國媒體打交道,借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是我國對外報道的重要策略。在汶川地震中,我國主動邀請外國媒體赴災區采訪,不失為我國災難新聞對外報道的一個創舉。
結語
21世紀中國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以2003年“非典”事件為分水嶺,由此前的集體失語到此后的高度透明與開放,災難新聞的對外報道不再是一塊“禁區”、“雷區”,政府不僅允許對災難新聞進行報道,更要求媒體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將事實真相告知民眾,用屬于自己的聲音及時有效地發布消息,搶占輿論的先機,創造良好的信息與輿論環境,這不僅可以阻止外國主流媒體的“胡言亂語”,還可以提高我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地位,而我國媒體的國際形象又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國家形象,因此,主動對外報道災難性事件對于提升我國的國家形象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李秀芳,《“非典”對外傳播的思考》,中華傳媒網,www.mediachina.net,2006-01-13
②賈亦凡,《從集體失語到連篇累牘》,《新聞記者》,2003(6)
③賀文發:《突發事件與對外報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53
④于運全、姜加林:《5·12汶川大地震新聞報道研究》[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93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0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