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

徐蓮坡(1869-1947年),本名徐建明,字鏡堂,號蓮坡,別號雪性道人,今山東廣饒縣大碼頭鎮央上村人,是清末民國時期一位比較有名的畫家。他自幼喜愛書畫,20歲考中秀才后自立塾館,邊教書邊習畫。他起初學畫,并無名師指教,僅靠臨摹手頭的幾卷畫譜。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徐蓮坡棄教,專注于書畫創作,曾先后到濟南、北京、東北等地拜師學藝,拜訪的書畫名家有20位之多。
他的畫取材廣泛,初習畫以“蓮”為主,亦因仰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遂取號“蓮坡”,自稱“蓮坡居士”。后涉獵花草、動物等,尤以畫葡萄見長,時人稱其為“葡萄畫家”。他畫葡萄別具一格,以舌舔葉,以手指點果,以指甲勾須,以棉絮畫藤,堪稱絕技。但他初學指畫技藝時,曾四處奔走,廣泛求教,技藝并無提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冬,四處奔走學藝的徐蓮坡返回家鄉,拿起畫夾,深入生活,隨處取景作畫。據說,他為了畫好葡萄,曾對周圍村莊的所有葡萄樹進行過考察,關于葡萄的畫稿竟有書桌般高。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苦心鉆研,他終于達到了“不動筆、竟成畫”的高超境界。隨著葡萄指畫技藝的日臻成熟,他逐漸將這一技法應用于其他題材。他用手指畫的虎、手掌拍的螃蟹、臂壓的竹筍、五指點的梅花等,同樣栩栩如生,生動逼真。濰縣、壽光、青州等周邊縣域的書畫愛好者紛紛向他求畫。徐蓮坡不僅繪畫技藝高超,書法也很有特色。他平常作畫,都配上自己創作的詩詞,書法多是反下筆,出正字,緊湊而穩重,整體性和獨立性高度統一,很有特色。
徐蓮坡不僅書畫技藝高超,而且德高望重。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遇到民事糾紛,都找他調解。“七·七”事變后,日軍對徐蓮坡居住地區進行掃蕩,許多百姓遭綁架。鬼子漢奸以索要徐蓮坡畫作為放人條件。為解鄉親之難,徐蓮坡有求必應,多次作畫救人。但他給鬼子漢奸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充滿諷刺意味。例如他的《題畫虎》:獰猛狼牙氣勢兇,世為山君霸群雄,炯炯雙晴明似電,咆哮一聲起寒風。山谷震蕩松月冷,洞穴深避群獸驚。幸有特色伏虎力,馴服此類犬羊同。以此來諷刺漢奸鬼子猙獰面目、窮兇極惡的丑態。
目前,在山東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珍藏有兩幅徐蓮坡遺作:一幅為葡萄畫軸,另一幅為花草四扇屏。葡萄畫軸作于1935年,屬晚年佳作,紙本,橫幅,畫作右上角題“鳳舞鳶飛”四個大字,右下角有兩處后人題跋,尺寸為343厘米×86厘米,構圖滿幅,運筆舒展流暢,氣勢磅礴。葡藤取勢跌宕,虬勢若龍,須蔓靈動多姿,飄卷似蛇。其指畫技藝在這幅畫作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花草四扇屏作于1917年,是贈給宗五三表弟的,紙本,尺寸均為67厘米×24厘米,內容為梅、蘭、竹、菊,并每幅均配自作詩詞,構圖清新典雅,用筆清雋明快,給人以極強的藝術美感,堪稱徐蓮坡遺墨精品。
縱觀徐蓮坡的書畫風格特點,主要為:滿、濃、快、深。滿,就是畫面布局滿,既落墨灑脫,豐隆圓厚,又透濃滿而見筋骨,筆足神從,粗放酣暢。他的外號“徐滿幅”,就是由此而來的。他曾在《葡萄畫法》一書中,對他這種“滿”的風格做過如下闡釋:“葡性滿畫亦滿,隨畫物之性而畫其物,得真物也”。“濃”,就是下筆灑墨,如濃云密霧,大膽潑辣,渾厚有力。“快”,是指作畫迅速,運筆嫻熟。“深”,就是寓意深刻,意境深遠。
徐蓮坡于1947年病逝,終年79歲。他畢生致力于書畫創作,就在臨終前幾天,還堅持創作,其中寓意“勤能補拙”的《勤奮圖》,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賞。他把指畫技藝發揮到極致,贏得了許多知名畫家的高度贊賞。理論著作有《葡萄畫法》、《說畫》、《指畫技藝》、《蓮坡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