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敏
一
第一次聽到《忐忑》的時候,我一下子懵住了,怎么會有這樣的歌曲?歌詞近乎一串亂碼,不知道在唱些什么,節奏快得要死,耳朵聽著都趕不上趟,旋律像龍卷風一般,上天入地到處亂竄亂鉆。驚愕之余,我似乎受到了某種刺激,蠢蠢欲動,就想著要挑戰一下。也來唱一唱,練一練,就和家人一起學著玩兒。本來就是半吊子的嗓子,一上口才知道,上氣接不著下氣,舌頭根本就忙不過來。又不甘心服輸,一而再再而三地較勁,折騰得舌頭發直,眼睛翻白,東倒西歪,洋相迭出,一家人笑得死去活來。
作為歌曲的《忐忑》,應該歸到哪一種類別合適呢?屬于哪一路的風格呢?民歌、通俗、戲劇、搖滾,顯然都不是,都歸不進去,各種味道都有一點,都摻雜其間。很難歸類,真的很難說。有人干脆將其稱為“神曲”。
“神曲”的稱呼一出,大家都認同,后來就少有人叫《忐忑》了,都直接將之稱為神曲。人們愿意叫神曲,可能是因為它可以有多重的理解。可以理解為:它是凡人所聽不明白的,傳達的是神的意思,只有神才能領會它的意思;它是一般人唱不了的,如果沒有非凡神奇的功夫,你根本就別想唱好它;它有一種空靈的神性,自由飄忽的,自在隨性的,不愿意被牽引被束縛被壓迫的。在網絡上,之前也有幾首歌曲曾經被網友們稱為神曲,影響的范圍比較小,在一些小年輕之間流傳了一陣子,相比之下顯得“神氣”不足。把這首歌曲稱為神曲,還真有那么一點點意思。我喜歡神曲這個名字,尤其是它跟但丁的長詩《神曲》同名。此神曲同彼神曲之間似乎有著某種聯系,我看到了這種聯系。
文藝復興運動,于后世來看愈看愈偉大,是人類精神文明進程中的一次重大飛躍。它是具有近代早期啟蒙性質的思想文化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的重大意義,簡而言之,主要在于發現了人。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與但丁的名字緊密相連。恩格斯在意大利版《共產黨宣言》序言中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偉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也是新世紀的第一位詩人。”在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佛羅倫薩,但丁是一張響亮的名片,從世界各地來朝圣的人絡繹不絕。但丁的舊居,處在縱橫交錯的舊式街巷里。我去的那個午后,陽光正好,斜陽照在窄巷里,照在石塊鋪就的粗糲的路面上。房子也由石塊砌就,土黃色的外墻面上,嵌著但丁包著頭巾的浮雕。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的人們,在這里駐足,拍照,凝視。不同膚色,操著不同語言的游客,都是尋覓張望的眼神,沉靜肅穆的表情。來的游人可能非常熟悉他的身世和作品,也可能對他的神曲知之甚少。熟悉不熟悉都無關宏旨,人們是沖著他的名字來的,他的名字是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人文主義的精神價值。在但丁的《神曲》里,已經可以看到人文主義精神的曙光。在中世紀的一片黑暗中,我們看到了對人的肯定,對人性的肯定。今天風行的這首神曲里,我看到的也是人,借用龔琳娜的話語,就是“能夠打開自己”的人。
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唱神曲的難度很高,人們學唱的熱情居然同樣也很高。一段時間里,經常可以聽到人們唱神曲。在一些非正式的聚會上,在一些電視的娛樂節目中,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景,要求其中的當事人出來表演一個節目,唱一首歌什么的。唱什么歌呢?一般情況下,被要求者都會謙虛推辭一番,這個歌不會,那個歌也不會。如果此時有人提議,那就唱神曲吧。令人奇怪的是,這樣的要求竟然不大會被拒絕,包括那些自稱五音不全的人。于是你就會非常驚奇,想聽聽他到底會怎么唱。一旦他們張口唱出來時,你就會更加驚奇地發現,他們根本就沒有按照龔琳娜的唱法來唱,他們都是按照自己的唱法在唱。每個人的唱法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創的版本。有慌腔走板版的,任其跑調,跑到哪兒算哪兒,最后唱得似是而非。有含混其辭版的,聽不清楚在吐什么詞,囫圇吞棗,在喉嚨里打轉。有羊癲風版的,雙眼死盯,口吐白沫,渾身打顫。有亢奮激情版的,有嚶嚶細語版的,還有胡唱瞎唱亂唱的,什么樣子的都來了。唱好唱壞不要緊,會唱不會唱不要緊。甚至于,不會唱歌的更好唱,沒有束縛,自由發揮。
神曲的神奇功能就在于,它是可以用來自由改變的,可以用來別出心裁的,可以用來顛覆傳統的。人們似乎樂意借助神曲,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一個不同于別人的自我。神曲就好像是一盤試音碟,大家都可以來試,試試能不能唱出一個“特別的我”。大家都在這里爭著展現自我,表現個性。從人們樂此不疲爭唱神曲的行為中,我們看到了釋放個性、張揚個性的沖動與熱情。我們聽別人唱神曲的欣賞趣味也變得不同尋常了,不再是聽誰唱得最符合標準,而是去贊賞誰唱得最不標準、最有自己的特點了。這就是神曲,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新奇的現象:大家不是爭著去“從眾”,努力地把自己變成和別人一模一樣,而是爭著去做獨特的“這一個”。“這一個”是恩格斯在闡述文藝理論時的用語,經典作家恩格斯的話沒錯,指藝術典型的個性特征,是藝術典型的生命力所在。大家唱神曲的時候各唱各的,一路的變異添加恣意創造,唱出了各種特色。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個性化和多樣性,看到了一個個不一樣的人。
二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認識已經十分徹底。一直在提倡創新,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人才,獎勵創新的措施越來越多,分量越來越重。口號提出已經多年,效果的顯現卻十分緩慢。看看工業設計、建筑設計,還有服裝設計,不要說在國際上有自己的地位,就在國內市場,重要的設計幾乎都是邀請老外操刀。我們許多的地標性建筑,國家大劇院、北京奧運中心體育場、中央電視臺主樓,都是由老外設計,包括后來的廣州的電視塔,也是老外設計的。說實話,這幾個建筑我都很喜歡,我老是在想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個設計都需要老外來完成?我們自己為什么不行。有一些工業或者信息的核心技術,它的創新需要技術積累,需要基礎和時間,而那些個建筑設計,完全是靠想象力就可以解決的,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行?國家大劇院,像一滴巨大的水銀滴在古老的城市里,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有人說它像牛屎,話說得粗鄙,還真的蠻形象,那牛屎咱們見過的人多了,怎么沒有人想到呢?奧運中心像鳥巢,類似民間老百姓用藤條編織的,鄉村里常見的。央視的大樓像大褲衩,北方的胡同南方的弄堂,更是常見。廣州電視塔像小蠻腰,這個漢語詞匯本身就頗具生活趣味。我們有那么龐大的人才隊伍,為什么就設計不出來?就這些個牛屎、鳥巢、大褲衩和小蠻腰,是我們沒有想到,還是不敢去想?北京上海的設計是這樣,另一些二線三線的城市也如此,有重要的建筑,都請老外設計,我們自己靠邊。藝術作品也是如此。
我所居住的寧波,是一個漂亮的港口城市,十多年前,想搞一個像樣一點的雕塑。在征集雕塑方案的時候,主題要求非常明確: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要求能夠體現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能夠反映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初步的方案出來之后,多方征求意見,一級一級地報上去,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一個令各方難挑毛病的方案。雕像有男人,有女人,還有小孩,可以理解為一戶家庭,也可以代表著一個社會,男人代表工業,女人代表農業,孩子代表未來。還要體現瀕臨大海的特點,就讓小孩子站在一排海浪之上,最好還能夠體現飛速發展的特點,沒有問題,按上飛翔的海鷗。一只海鷗難搞,就按上一排,另用金屬制作,放在小孩子的頭頂上。這樣,一個分別由三大塊主體(男人女人和小孩)兩種材質(石料和金屬)組成的比較龐大的復雜的雕塑群就誕生了,放在一個很中心的廣場上。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在那邊上拍照留影的人還不少。沒過多久,就沒有人注意它了。雕塑就在我工作的大院的前面,我上班天天從那里經過,似乎沒有再朝那個方向多看過一眼。興師動眾搞成的雕像,于是成了大家眼中的雞肋。終于在幾年之后,雕塑被悄然移開,移到了一個邊遠公園的角落里。移開的直接動因是什么?坊間有傳說,那小孩的光屁股對著大院大門,晦氣。也確實,大院里面,當時有幾個重要的人物出事了。要是沒有這個屁股蛋,說不定那尊雕塑現在還繼續擱在那個顯眼的地方呢。
寧波有個屠呦呦,年逾8旬,突然間成了新聞主角,她成為第一個獲得拉斯克醫學獎的中國人。外界評價屠呦呦是“距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女人”。評審委員會將2011年度臨床醫學研究獎頒發給了這位中國科學家,以表彰她在研發抗擊瘧疾藥物方面作出的貢獻。在她得獎之后,國內一片熱議。大家高興啊,拉斯克獎是諾貝爾之外,最有權威的一個獎項,我們以前還沒有人得過這個獎。沒有得過諾貝爾獎,是我們心中的一個結,有了這么一個獎,不也是很好嘛。也有持異議的說法,這個獎為什么要獎給屠呦呦個人?質疑的聲音很尖銳,參與的人很多,為什么給其中一個人?榮譽該不該頒給她個人?她個人在這個科研項目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關注一下不同的說法,很有意思。持異議者的意見大體為,我們都是“集體攻關”(這個詞語稍稍年長一點的人都熟悉),科研項目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獎項頒布給某一個人不妥。青蒿素在研制成功后,無論是申報國家獎勵,還是獲得國外獎項時,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美國拉斯克獎評委們作了認真的調查后,在最后一份正式的文件中談到,他們表彰的是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而獲獎的關鍵是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了“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個將青蒿素運用到臨床并證實它有效。
出現的一些異議,源于我們一貫的思維方式,在我們的傳統里,確實如此,個人的東西,都是消融在集體里的,我們不能有獨立的個人。這里邊,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分野,不僅僅是兩種觀念的碰撞,還觸及到了方法論的問題,個人的想法在創新活動中所起的是怎樣的作用?創新的最初始的源頭來自哪里?創新最重要的主體是什么?創新最需要鼓勵的對象應該是什么?拉斯克獎項的嘉獎理念集中在一條邏輯上:最初的創意,最初的實踐,是所有創造活動中最珍貴的部分,創意想法與實踐的產生肯定首先來自某一個具體的人,個人才是創新的主體,最需要尊重最需要鼓勵。在某種角度上言,方法論就是價值觀,價值觀就是方法論。
三
人是一群群的,應該也是一個個的。在今天的中國,我看到了一群一群的人,也看到了一個一個的人。
人民,非常神圣的名字。每次聽到“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聲音時,我心里邊的自豪感頓然而生。我喜歡聽這樣雄壯的聲音,它里面有一種巨大的力量,讓我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后來,有人試著提出質疑,有人試著回答解釋。于是,發現提問者和回答者都碰到了同樣的問題。人民是誰?是我們大家。誰是人民?是你嗎?不是,我是人民的一分子。人民的一分子能夠代表人民嗎?不能。人民的一分子就是人民嗎?不是。人民是我們,我們是人民嗎?我們一個個加起來,是人民,我們一個個不加起來,不是人民。那么,加到幾個才能算人民?我們到底是不是人民?
記得在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旁聽過一場發生在生活中的辯論。放學經過一家食品商店時,我看見一個售貨員和一個顧客在大聲爭論。顧客是一位聲音洪亮的男子,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附近有一家很大的招待所,估計他是從外地來的住在那里的。售貨員也是個男的,戴一副眼鏡,瘦瘦的個頭,說話的音調很高。事因是,售貨員找錢的時候,把錢扔得太遠了,掉到了柜臺外的地上。顧客大聲質問道:你這是什么態度?你是為誰服務的?售貨員毫不示弱,大聲地應答:我是為工農兵服務的,不是為你服務的。售貨員是本地人,也說起了普通話,神情很是莊嚴,我抬著頭聽得愣愣的。顧客針鋒相對:我難道不是工農兵嗎?售貨員更是犀利:你難道能代表工農兵嗎?顧客再反問:難道工農兵是一大塊一大塊從哪里搬來的嗎?售貨員依然斬釘截鐵:能不能搬過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不能代表工農兵!他們就這樣倒來倒去地爭論著,看不出誰勝誰負,我等不到結果,感到很無趣,背著書包回家吃飯去了。自那之后,這“柜臺爭論”就留在了我的記憶里。我一直在想,他們的爭論,到底誰是正確的?在以后漫長的歲月里,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的是那個售貨員的聲音,那樣的聲音更響亮。在“工農兵”的名義下,集體常常成為壓倒個體的強大的理由。在集體的名義下,我們常常把個體給忽視了。在集體面前,個人是渺小的,不值一提的,可以忽略不計的。我們經常用集體來壓個體,集體壓住了個體,淹沒了個體。集體是主體,個體不是主體。沒有了個人,不見了個體。直到“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我感到,這個兒時聽到的“柜臺辯論”,才有了明晰的答案。我們似乎才知道,除了人民的概念,還有人的概念。
在北方的一座大城市里,我曾經聽過一位高端人士的報告,他說在正式提出“以人為本”理念之前,曾經在一定的范圍里面征求過意見,他是被征求意見的人士之一。他曾積極建言,認為提“以人為本”,不如提“以民為本”更合適,并推出數條堅實的論據支持。他在做報告之時,以人為本的理念已經公布于世,為大家所熟知了,然而他說他心里一直在納悶,為什么不聽取他的建議提“以民為本”?我在下面聽著他的報告,心里邊竊想竊笑,這個道理不是明擺著的嗎?“民”的對應概念是什么?是“君”,君之下的民,是現代意義上的“人”嗎?你把自己放進去過沒有?你是想做民,還是想做人?你又不是“朕”,你如果是“朕”,我倒能理解你。我為自己的犀利而暗暗得意。離開會場一想,錯了,是我幼稚可笑了,我在邏輯上出了問題,詰問他沒有道理,不具針對性。在君與民之間,還有一個概念叫臣,臣不在民之列,而在民之上。
冬去春來,我在留意社會生活中一些詞語在悄然變化。一般法規類的文本,用詞要求準確、嚴謹、規范,不可以隨意。后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已于10年前的2001年(12月1日起)實施。其“總則”的第一條闡明立法宗旨,里面有一句話,“保障人民用藥安全”。修訂版則易“人民”為“人體”,成了“保障人體用藥安全”。人民與人體,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外延內涵差別甚遠,居然可以替換。說明,人民的概念曾經被過度使用,人民的偉大的光芒,把許多本應該展現的具體概念,一個個具體的人,給掩蓋了,淹沒了。歌曲中的歌詞,似乎是可以自由創作的。可以自由創作的歌詞的些許變化,或許更能說明問題。1990年的亞運會在北京舉行,是我們首次舉辦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主題歌由劉歡和另一位女歌手主唱,歌詞開句是,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接著幾個句子都是我們起句,最后的結句是,亞洲雄風震天吼。歌聲歌詞都十分的雄赳赳,氣沖霄漢,豪情萬丈。主語都是我們,當然是我們,唯有我們才能代表國家,代表民族。到了2008年的奧運會,會歌由劉歡與一位老外女歌手主唱。歌曲的題目為“我和你”,歌曲的開句是:“你和我”。從亞運會到奧運會,過了18年時間,敘述的主語,從我們變成了我。宏大的敘事,主語也可以不用我們,用我。我們終于明白,主語可以用我們,也可以用我,有些時候用我更好。
最近傳來一個消息,讓我興奮。美國為紀念人權運動,要樹立一個馬丁·路德·金的塑像。從2000年開始,馬丁基金會就在全球物色雕塑家,中國長沙的雷宜鋅,于2006年在2000多名候選人中勝出。雷宜鋅再用4年時間,順利完成作品的創作。一名中國雕塑家,擊敗了所有的老外,包括美國本土的設計師,最后勝出。看了圖片,看起來雕像本身比較普通,表情比較仇恨,這一點遭到許多人的反對。而金的兒子非常認同,認為這就是父親,充滿了反抗精神。整體設計很有創意,在一塊大石頭的中間,雕出馬丁的全身塑像,然后像豆腐一樣切出,把兩邊兩塊巖石前移數十米,置于紀念園入口處,象征美國多年的種族分離。參觀者穿過兩座山石之間的通道,看到馬丁的高達9米的雕像。整體設計體現馬丁著名演說中的一句話:“在絕望之中開掘出希望之石。”這個創意鞭辟入里,一下子抓住了美國人的心。金的塑像矗立于華盛頓廣場,在華盛頓紀念碑、杰弗遜紀念堂和林肯紀念堂之間。從塑像安放的位置看,我們就可以知道它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龔琳娜,站在挺拔的老鑼旁邊時,個子顯得分外嬌小。她說,自從認識了老鑼,就不再穿高跟鞋了。
屠呦呦,多么可愛的名字,這樣的名字本來是讓人過目不忘的,廣大寧波人原先卻不知道她是寧波人。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寧波擁有寧波籍的兩院院士數量最多,院士名錄中沒有她。
雷宜鋅,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一直生活在長沙,他的勝出必定有其無可辯駁的理由。這位仁兄的創意很簡潔,三塊石頭,一條信念。他用三塊石頭闡釋了一條普適的信念:從絕望邁向希望。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復數意義上的人在大半個世紀前就已經站起來了,單數意義上的人,正在一個一個地站起來。單數意義上的人,才是創意思想出發的真正的原點。
神曲,已經不再就是但丁那一部神曲了。但丁,當所有的人都不敢或者不能說出走自己的路的時候,他說出了走自己的路吧;數百年之后的2011年仲夏,他的青銅雕像按一比一制作的復制品,被當做莊嚴的文化符號,請到了我的家鄉寧波,置放在美麗的三江口書城邊上,我們欣喜的心情所期望的,是文化的復興,是民族的振興!
責編 李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