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邦
很多人不相信“網戀”,但我卻相信。因為我有過類似“網戀”的經歷,雖然那么久遠了,卻還有傾訴的沖動。
那是抗日戰爭勝利后,我結束了兩年的逃亡生涯,在湖色秀美的嘉興的一所男子中學求學。李揚是我同桌的同學,親如兄弟,共同憧憬著美好的未來。然而內戰風云四起,犬狼橫行,人心惶惶不安。
李揚曾經畫了一幅油畫《南湖春曉》,因此,被認為是暗示共產黨即將勝利的共黨可疑分子而險遭逮捕,沒辦法只能逃奔蘇區。
就在他離開后不久,我收到一封來自慈城的信,署名徐京湘。原來她是李揚的鄰居,一個文學青年。她字跡娟秀流暢,但語句常有顛倒。據她說李揚曾向她說起過我不幸的身世,還存有一張我與李揚的合照。當她給李揚的信被退回后,就向我詢問。我初次印象她很重情誼。于是就將我對李揚的同情和對當局的忿慨,李揚逃離時情景描述的一封信寄給她。很快她來信說我的信是一篇很不錯的小說,已推薦給《金秋》學習社發表。還附來她的一首遙祝李揚平安的小詩,情真意切,使我很感動。當《金秋》期刊寄來時,居然有我的文章,標題是《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我高興得不得了,原來這里還有我們年輕人傾訴心聲的園地。
從此,我們往來信件不絕,談文學,談人生,談前途,共同的愛好和心聲使我們成為好朋友。每次讀她的信都是一種美好的享受。而且她的信中常常夾著一朵小花,或是一片紅葉,甚至是一只美麗的蝴蝶,使我倍感親切。覺得信箋上飄逸著少女幽幽的芳香。這常常激發我的靈感,筆端汩汩地流淌出《故鄉的血淚》、《逃亡生涯》、《帶露的并蒂蓮》等文章,請她轉交給《金秋》學習社。她說從字里行間看到我太多的憂傷。我承認在那個年代,國事家事一片陰霾,能不這樣嗎?她總是勸慰我:冬天過去是春天,陰霾背后必是陽光,萬事要看得遠看得透,使我凄涼的心靈感受到友誼的溫馨。漸漸地我依戀著她,經常期盼著她的飛鴻傳書。每次收到她的信是我最幸福的時刻,還常在夢里出現虛幻的她。我隱隱覺得那是珍貴的初戀吧,但我從未見過她,世上能有這樣的事嗎?
當我不可抑制地暗示對她的愛慕時,她突然寄來一張照片,沒有片言只字。那照片上是個胖嘟嘟的臉上架著副黑邊眼鏡的女學生,顯得十分老成,幾乎沒有少女應有的風韻。這像是一瓢冷水潑在我火熱的心頭上,使我失望。但我畢竟是有理智的青年,照常給她寫充滿友誼的信。后來她又寄來一張照片,清純端莊亮麗動人,充溢青春氣息,微笑的嘴角顯露幾分倔強和堅毅。照片的背面寫著“這是我”,她是在考驗我。這頑皮的玩笑,使相愛之花驟然綻放,兩顆純潔的心貼得更緊了。她多次流露出想見面的渴望。我想應該去看望她,也想去看望李揚孤獨的母親。
那年寒假我到慈城,站在她家門前,一陣激動反而卻步了。為了緩解緊張的心情,我走進李揚的家。李媽媽很是高興,像是見到她兒子似的親熱。當我拿出照片,李媽媽一眼就看出那是鄰居京湘,很是驚訝地問:“京湘是個日本姑娘,鬼子占領時,她家天天有鬼子兵站崗,你怎么有她的照片?”我一聽腦子轟然一聲,幾乎昏厥過去。怪不得她信中的語句常常顛三倒四,原來是個日本人。眼前浮現的是家人被鬼子飛機炸死、鄉親被屠殺的慘狀,國恥家仇一齊涌上心頭。我怎么會戀上日本姑娘呢?這是極大的諷刺和凌辱,我就斷然返校了。
之后,我再也不讀她的來信,情止誼絕吧,每當想起這段戀情我就惡心。我寫信給《金秋》學習社,“批評”他們不該接納日本姑娘。后來編輯來信說,京湘父母都是當年反戰組織的成員,日本當局每天派兵在她家站崗監控(原來是這樣)。京湘少年時就化名,為反戰寫文章呼喊,像她父母那樣,現在又為反內戰撰稿,一個日本姑娘能有這樣的表現是難能可貴的,她像是生長在高山積雪巖縫中的雪蓮花……我為自己的魯莽而羞愧,后悔萬分。
暑假一到,我鼓起勇氣懷著愧疚的心情,匆匆趕到慈城去看望她。沒有料到已是人去樓空了。房東告訴我,京湘抹著淚,前天隨她父母返回日本去了。
我永遠見不著這棵堅強的雪蓮花了,相戀兩年,沒有見過一面,沒有機會傾訴衷腸,終生遺憾啊!
責編 李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