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近日,溫家寶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面對這一形勢,中國企業應如何抓住機遇、開拓前進,實現轉型升級?
內外多重壓力
從全球看,2012年乃至未來幾年,國際經濟都將可能處于增長乏力、摩擦加劇和復雜多變的階段。在經濟復蘇過程中,一些國家已開始出臺形式多樣的貿易保護措施以保護本國的市場和就業,同時也存在一些發達經濟體將內部的矛盾和壓力轉嫁于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可能。可以預計,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貿易保護與投資貿易摩擦將可能成為國際市場的常態,這無疑會成為我國出口企業難以回避的嚴峻現實。
從國內看,企業可能面臨市場、成本與價格、節能減排、產能過剩等多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從企業內部來看,今年企業仍然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具體表現在:一是能源、資源及其大宗商品高位震蕩,原材料價格上漲;二是勞動力長期的低工資水平和人口紅利減弱導致勞動力成本補償性上升,用地緊張和更加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導致土地成本高企;三是物價上漲的內外壓力交織和融資難、融資成本提高,導致部分企業資金鏈更趨緊張;四是我國經濟總需求下降、經濟增速下滑帶來的部分產能過剩、企業虧損風險加劇。
產業升級機遇
一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重大戰略機遇。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著力加強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把以擴大最終消費為重點的內需放在更為突出的地位,反映了我們必須從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轉變為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同拉動經濟增長。城鎮化是我國擴大內需最大潛力所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時期要實現在我國城鎮化率47.5%的基礎上再提高4個點的目標,其中就蘊含著巨大的內需增長空間。因此,廣大企業要切實做好擴大內需這篇文章,緊緊抓住擴大內需所帶來的發展機遇。
二要腳踏實地發展實體經濟。這次國際金融危機,說到底是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脫節,過度金融化、杠桿化,導致金融和實業“兩張皮”。發達經濟體遲遲走不出危機,也是因為實體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利潤率高幅攀升,嚴重損傷了企業家從事實業的信心和動力。去年,浙江溫州、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相繼爆出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老板欠債“跑路”的事件,表面上看是金融問題,實質上是經濟結構問題。多年來,實體經濟低利潤化趨勢明顯,資金大量流向房地產等行業,貨幣政策和房地產調控趨緊,這種資金鏈趨緊以致斷裂的局面出現是必然的。由此可見,牢牢抓住實體經濟這一基礎,腳踏實地做好主業,才是根本。過去30多年我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基礎和優勢主要體現在實業特別是制造業上。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德國受沖擊較小,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國始終注重制造業。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等國家提出了“重回制造業”、“再工業化”等口號,這一動向值得注意。因此,我國經濟要實現持續協調發展,在大力發展金融業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和崇尚實體經濟發展。
三要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每一次重大危機在對現行經濟體制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又無不孕育著新的體制、機制變革和新的技術革命,也預示著國際競爭格局的新變化。當前,創新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著力點。中國要想立足于世界,光靠做世界工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大批掌握新技術、具有核心競爭力、具備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必須要有一大批具備創新精神、熱情和責任的企業家。廣大企業家們一定要克服困難,依靠創新,堅定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如日本,在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技術革命方面,提出了產業和文化相結合、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理念,并在產品和人性相結合方面呈現出突出的特點,而我國還停留在產品的技術革命創新階段。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優化外部環境
第一,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但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和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新形勢尚不適應。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要堅定不移地深化經濟體制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要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健全和完善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要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大前提下,盡快研究制定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及發展方式轉變的財政、金融、稅收和產業政策。要通過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政策導向,為企業的順利轉型升級創造更大的空間。
第二,合理配置資源,營造各類企業公平發展的環境。要進一步深化國企和壟斷行業改革,加強對國企的分類管理,繼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要進一步改善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管理體制,抓好貫徹落實國務院已經頒布的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認真清理市場準入和前置審批,建立有效的涉企收費維權機制,逐步推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減稅政策,大力發展面向中小企業融資的“草根金融”。要加強和完善各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共同營造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真正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相互合作。
第三,積極轉變工作作風,服務企業發展。要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管理方面的職責,減少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要進一步理順政府、市場、企業三者關系,建立健全法制、透明、公正、高效的政府管理體制。各級政府要樹立誠信形象,通過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積極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
(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