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

如果說改革是對體制機制問題的修正,那么創新則是轉變過往粗放型發展模式的動能
無須過分渲染,中國經濟下行的論斷已經塵埃落定,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然調低今年GDP的預期是為印證。然而,這不是無為的理由,也不是放棄的借口。問題的癥結業已十分明顯,傳統產業升級之艱遭遇新興產業生根之難,經濟增長面臨“青黃不接”的考驗。
然而,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在被寄以厚望的全國“兩會”上,專門為傳統產業升級所開的藥方少之又少,而代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聲音也幾近靜悄悄。取而代之,對改革的訴求充斥媒體的版面,點綴著“兩會時裝周”、“國際化兩會”以及一些無厘頭提案。
毋庸置疑,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而長期矛盾和短期困難相互疊加,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經濟金融等領域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產生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體制機制不完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
對于實體經濟而言,需要改革創新營造一個好環境。今年以來,中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凸顯,企業虧損面擴大,特別是有些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加劇。打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必須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力爭做優做強;完善促進民間投資體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成長,打破各種“玻璃門”、“彈簧門”,讓更多的人想干實業、干成實業;加快構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助推實體經濟在創新中發展壯大。
只有深化改革,才能逐步解決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創造性,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銳意創新,才能夯實經濟內生增長基礎,由主要依靠成本優勢轉向主要依靠效率優勢來拉動增長,使發展躍升到更高水平。
改革破冰
恰逢2012政經周期更迭的臨界點,又正值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改革”的聲音又被最大化傳導。很容易理解,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落地生根的經濟轉型新時期,老問題依然是最大牽絆——這是絕大多數人很容易意會,卻往往不肯點破的體制機制問題。
正如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滕泰所言,“做資本市場也好,干企業也好,必須得關心政治,如果不關心政治,輕則錯失機會,重則付出代價。”而溫總理在2012全國“兩會”答記者問環節時,已說得明明白白,“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
在近期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也表示,“十二五”開局年,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升級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投入太多,成本太高。其主要原因是,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體制仍未建立,各地仍在沿用政府主導的發展方式。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強“頂頂層設計”,調整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過去幾年一些地方用“大政府強國企”的方式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其掩蓋的問題正在逐漸暴露。
雖然改革已被提及多年,但真正觸動根本的改革何時落地?滕泰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積累了很多矛盾,這些矛盾必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解決,包括國有資產、政治體制,壟斷、管制等都不在話下。”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政府已表達出改革的決心。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開幕式上致辭稱,改革開放是實現經濟轉型和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動力。他指出,“目前,中國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要深化財稅、金融、企業,價格、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3月18日,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2〕12號),相應條款也按照慣例,列出了牽頭或負責的具體部門,不僅在內容方面較之前有較多擴充,在發布時間上也大幅提前,改革的誠意可見一斑。
然而,改革又談何容易?因為改革意味著利益重置,必然會阻力重重。雖然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新的問題,又為新一輪的改革帶來挑戰。此外,改革與發展不可兼得。比如,土地產權改革騎虎難下,如果收回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可能造成社會的動蕩;如果不收回土地使用權,工業化道路勢必道阻且長。
如何推進改革?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在2012年全國“兩會”政協經濟界別小組討論會上,厲以寧直言:“經濟好比人的身體,外力的作用讓其冷熱難免。經濟一旦出現問題,馬上通過宏觀政策進行調整,就如同人生病了要吃藥來恢復,這種刺激是外來的。假如制度本身就有一種促進發展的機制,經濟這一‘肌體便可以少通過吃藥來解決問題。”
他鮮明地提出,30多年前開始的改革,無論是農業承包制、鄉鎮企業改革或股份制,都是發現和調動民間積極性,實行自下而上式的改革。現在的改革和30多年前有所不同,需要改革的決策者具備戰略眼光,不能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將整個戰略布局做得更好。厲以寧表示,當下不排除小范圍摸著石頭過河,但主要靠“頂層設計”。
全國政協十一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也是“頂層設計”的堅決倡導者。而他則建議“建立中央層面的改革協調機構”,即“頂頂層設計”。他在發言材料中指出,“中國30多年的改革實踐表明,無論是改革的總體思路的形成還是單項改革的突破,中央層面的改革協調機制都至關重要。”他強調,要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推進改革。
遲福林從三個方面給出了建立中央層面改革協調機構的“支撐”。一是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的改革處于重要的歷史機遇期,二是改革進入重大利益關系協調的關鍵時期,三是新階段的全面改革。在他看來,這三大現實需要建立中央層面的改革協調機構。
“目前,發改委作為改革協調機構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遠不能適應改革對于協調機構的需要和要求。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發改委偏重負責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很難把改革擺在一個重要、突出位置。第二,目前改革需要協調的內容更多了,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的協調,還涉及到社會、行政甚至政府的協調。國家發改委作為宏觀經濟調控部門,很難對其他方面進行全面地協調。第三,國家發改委受到部門利益限制,它既管理宏觀經濟政策、又負責重大項目的審批,很難超越部門利益,做好比較有力的改革協調。”
他指出,現在改革對協調提出一些新需求:一是,要超越于利益。我們現在改革中最大的問題是利益失衡,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問題很突出。如何超越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進行改革的綜合協調,這是一個需求。二是,利益失衡的突出情況,要求改革的協調機構一定要超脫部門利益。三是,現在的改革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與過去的改革有很大不同,在加快市場化的過程中遇到很多新問題新矛盾,比如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面臨一些新挑戰。這些新問題需要統一協調。
遲福林表示,從社會發展來看,改革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公共產品短缺;從改革本身來看,利益關系失衡是最突出矛盾。這樣,如何協調利益關系、如何提供公共產品,如何以政府公共服務為中心推進政府改革,都需要有個新的方案、新的改革路徑選擇。“現在,任何一項改革都超越了這項改革的本身,比如收入分配改革,原來把它作為社會領域的改革,但現在它又涉及到經濟利益里的初次分配,還涉及到社會領域的再分配,更涉及到政治領域。要建立收入分配的基本數據,就需要財產公開。面對這些問題,沒有高層次的協調很難做。”
創新啟航
改革進入攻堅期,而創新同樣不能一蹴而就。全國政協委員、青海油田公司總經理宗貽平表示,“自主創新是發展的關鍵”。他說,“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企業強則國家強,企業創新能力高,國家創新能力就高。在某種意義上,企業創新能力代表著國家整體的科技能力。”對此,他建議,國家設立基金,鼓勵企業在設備更新、技術研發的領域從實體經濟中更快轉型升級,解決企業創新難的問題。他也呼吁,國家在技術開發、設備更新、節能減排等方面,給予企業更多研發經費,以此鼓勵企業向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才讓,他認為,“科技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在他看來,中國是鋼鐵大國,但還不是鋼鐵強國。“在科研中,我們在多項技術上取得了進展,但還有一些關鍵技術尚未突破,是我們實現轉型發展的瓶頸。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更需要在全流程上取得突破。”由于科技研發的周期長、投入大,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的協調難度大,容易造成科研經費的浪費,因此,他建議有關部門制定鋼鐵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實現全流程再造,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能耗。
“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活力。”李克強強調,推進結構調整,必須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加強政府引導,增加各方面資金投入,全面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品創新,提高自主增長能力和創新驅動力,實現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他透露,“今年中國的研發費用支出預計可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這將有力地支持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研究室主任王金照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好的創新體系,如果沒有這個體系,創新是空話。而產業體系的構建,需要龍頭企業帶動,需要中小企業配合,需要發揮企業家精神,需要體制調整去適應發展。如果改革不進行,創新的發展勢必受到阻礙,產業升級即便不會完全停滯,但步伐會減緩。”
在王金照看來,創新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科技研發從投入到產出是個積累、從量變到質變也有一個過程,盡管這中間效率較低,但我們可以想辦法提高效率。投入(政府投入和企業投入)要繼續加大。”同時,他補充道,“企業也要重視研發。畢竟中國企業在研發上還是有優勢的,因為有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成本。”
與技術創新相比,制度創新同樣重要。2004年,胡錦濤在考察中科院時就曾提出,“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大力加強國家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單位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加快建設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這些要求,明確地給出了改革的方向。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長田靜坦言,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需求的提高,隨著國際科技競爭的日趨激烈,現行體制中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面日趨突出,這既有一些沒能改革到位的問題,也有一些好的制度和做法日漸異化或不合時宜,成了阻礙發展的屏障:比如科技資源總量不斷增加但日漸分散,低水平重復未見消除卻日見增多,科技效益沒能隨投入的增加而顯著提高,科研人員越來越忙卻越來越不能專心于本職工作,考核評估、獎勵績效、職稱院士等制度越來越失去了激勵創新的作用等。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應為企業提供更好的創新環境。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開元企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柳寶誠則指出,“首先,應積極推動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合作,以企業為主體,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技術創新平臺。其次,要正確處理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的關系。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是許多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發揮后發優勢的重要途徑。第三,應重視保護知識產權,讓真正的創新行為得到應有回報,創新主體的利益得到應有保護。最后,必須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王金照告訴記者,“要加快科技創新體制的改革,提高知識創造的效率。一是,在科技資源的分配過程中,特別是一些基礎性研究,只要不涉及保密,可以在課題的申請、評價等方面更加公開,避免小圈子造成壟斷。二是,要加強一些行業共性技術平臺的建設。如光伏、風電行業需要創新,需要創新平臺,需要技術研究,需要做產品測試、認證、制定標準。”
而政府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表示,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需要承擔更多的發展投資。“互聯網、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的狀況來說,信息技術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卻主要由企業的單一力量來投資。”楊震說,“信息技術的發展不能完全靠市場,更需要政府給予關愛和資金支持。發展信息技術,資金是保障,人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