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碚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不是一哄而上的投資熱,而是腳踏實地的研發創新
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被描繪得前景美妙,令人憧憬和向往。美好景色雖然可以遙望,但要到達那里必須靠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遠行。在當前條件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節點在哪里?
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發展中一片炙手可熱的熱土,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勢頭方興未艾。
形勢令人振奮,但新興產業的成功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急于求成反而適得其反。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有腳踏實地、步步為營的精神和毅力。
立足于產業經濟現實
產業升級必須考慮國家規模、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等基本國情條件。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實現產業升級,拓展產業空間,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產業升級必須考慮國家規模、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等基本國情條件,特別是產業技術水平的現實基礎和勞動力素質的實際狀況。所以,盡管以科技革命為支撐,具有技術路線的“飛躍”、“突變”性質,可以發現和開拓產業發展的“新大陸”,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特征,而且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被描繪得前景美妙,令人憧憬和向往,但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絕不是憑空創造,其成功和“成氣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新興產業要發展成為具有戰略地位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都必須依托于現實的工業體系。也就是說,美好景色雖然可以遙望,但要到達那里必須靠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遠行。如果沒有遠行的意志,期望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短期內就大功告成,則難免遭受“雞飛蛋打”或“竹籃打水”的挫折。
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是體現產業發展戰略方向的新產業。那么,中國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是什么?從經濟發展大勢而言,中國產業變遷所面臨的重大戰略課題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應對新挑戰。由于企業生產成本的較快上升、資源約束越來越強、環境保護標準越來越高,必須以技術創新來克服產業發展的現實矛盾和約束。第二,攀升產業鏈。加快縮短同發達國家先進產業的速度,逐步占領世界產業高端領域,進一步提升和優化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第三,拓展新空間。形成新的產業門類,實現產業發展階段的革命性跨越。
所有的統計數據和可以觀察到的經濟現象都表明,就全國而言,目前,中國工業沒有“夕陽產業”,從最傳統的工業部門到先進制造業的各個部門,所有的工業部門在中國都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10年,幾乎所有工業行業的增長率都高于國內生產總值10.3%的增長率。這表明,現有工業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所以,中國產業升級的意義絕不在于“放棄”,而在于“強化”,即全方位地加強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向更加發達的產業體系發展,使各產業部門(包括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都進入世界先進水平,是中國產業體系變革的迫切要務。
所以,中國產業發展必須處理好三個基本關系:第一,現有產業創新和培育新興產業的關系;第二,化石能源與新能源的關系;第三,全面提升工業素質與發展高端產業以及加快發展服務業的關系。總之,我國產業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是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業技術創新。其中,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產業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關鍵是核心技術創新
在技術不成熟和技術路線不明確的條件下,不能急于在低端產業鏈上鋪攤子。
新興產業是未來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關系中國重大利益并且可能成為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未來產業。既然是未來產業,其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具有技術路線選擇的不確定性和技術產業化的不成熟性。大多數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在發達國家中也還沒有成熟,其產業化仍然處于必須依賴政府補貼的階段;而且即使是發達國家比較成熟和適用的技術路線也未必完全適用于中國的現實國情。
所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心內容和成敗關鍵是核心技術創新以及產業化技術和經濟機制的成熟。對于中國產業發展的現實,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既包括發達國家已經存在而我國尚沒有的高端產業及產業鏈高端環節,也包括在發達國家正在探索的新的產業門類。無論是前一類產業還是后一類產業,都要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盡管對于前一類產業我國尚有一定的模仿創新可能,實現技術的國際轉移,因而技術路線選擇比較明確。但是總體來說,在這兩類產業的發展中自主創新的決定性作用都越來越強,因為,高端技術的國際轉移障礙非常高。而發展后一類產業則只能主要靠自主創新,因而其研發成本、風險性和不確定性都是相當高的。
在技術不成熟和技術路線不明確的條件下,不能急于在低端產業鏈上鋪攤子,過分擴大生產能力。實際上,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也都是很長的產業鏈,在產業鏈的有些環節上(通常是終端使用環節)具有資源環保優勢;而在有的環節上并不具有資源環保優勢,甚至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反而是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工藝(例如,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產業鏈前端)。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要實現某些產業端的技術創新,而且要培育和實現全產業鏈以至產業全生命周期的成熟技術和技術經濟優勢。從這一角度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不是“點”狀突破,而是“線”狀(全產業鏈)和“面”狀的(需要社會性的廣泛創新包括基礎設施的支持)技術革命。因此,必須以系統、綜合和全面協調的創新活動來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向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的發展。
不能異化為“錦標賽”
要避免傳統發展思維和“血拼”式增長方式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演。
當前,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各地區競爭的投資熱點領域,這本身雖然無可厚非,但是由于原有經濟增長方式的慣性和中國目前仍然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所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往往異化為競相擴展產能的投資項目。而且,由于各地方政府直接和深度參與產業發展的競爭,以各種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所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可能演變為圈地塊、爭補貼、上投資的錦標賽,導致很大的副作用和資源浪費。
當然,任何發展路徑和產業路線都要有一定的資源投入,需要有一定的建設用地開發指標,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不能沒有政府支持,實行一定的優惠政策。但是,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政府補貼也是有限的,依靠生產性投資項目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正是需要改變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典型行為。如果繼續按照這樣的方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很可能又出現中國產業主要在新興產業的中低端進入和低效益端擴張,將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成本留在中國,而把節能環保的產品出口到了發達國家的現象。而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原本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初衷,決不應該出現從大門被趕出去的“魔鬼”,又從窗戶跑回來的結果。如果那樣,將無助于有效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也違背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初衷。
所以,關鍵的問題是必須按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方式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有新的體制機制來保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沿著更高效率、更具有科學合理性的路徑推進,避免傳統發展思維和“血拼”式增長方式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演。
創新想象空間至關重要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不是一哄而上的投資熱,而是腳踏實地的研發創新。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國產業發展重大問題之一。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越是重大的問題越需要由更高級別的決策層次來解決。按照這樣的思維方式,各級政府的經濟規劃和項目審批部門也都忙于策劃和安排所轄地區或領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具體投資項目。由于凡政府認定的項目方向,往往就會有特殊的支持和優惠措施,例如,可以有建設用地指標,甚至還會有財政資金的補貼,所以可以引致企業投其所好。但是,如果因此而認為政府部門就比企業更明白,特別是越高層次的政府部門就越聰明,越了解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路線,越能夠做出正確的項目選擇,則是過高估計了政府部門的能力。實際上,在高度信息化的現代社會,政府部門擁有的信息和信息處理能力并沒有特別的優勢。如果政府部門決策失當,往往會產生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后果。
從各國工業發展史看,技術創新以至“工業革命”和新興產業的出現從來不是由政府計劃出來的。政府雖然可以在支持和促進重大技術創新上發揮重要的支持和引導作用,但是,企業畢竟是最終的創新實現者。實現創新歸根結底是由企業創意和完成的事。企業面臨著最現實的生存和競爭壓力,對創新具有最切身的感受,可以說,創新成敗關系到它們的身家性命,所以,企業是創新動力的最強盛源泉。
創新是做前人未曾做過的事,甚至是要做前人未曾想到過的事,所以,實現創新必須充分發揮創新者的想象力,企業發揮想象力的空間越大,創新的成果就會越豐碩。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我們所期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歸根結底取決于我們給企業和基層留下了多大的創新想象空間。中國工業化繼續推進所面臨的約束和問題似乎是極為棘手難解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道路艱巨,風險很大。但只要給企業以充分的創新想象空間,創新成果就能層出不窮,中國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一定會有樂觀前景。
所以,在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體路徑、技術選擇特別是項目決策上,政府沒有必要規定或者強求企業如何做,或者以高強度補貼的方式誘使企業就范。政府的高強度補貼不僅不可能培養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而且會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從根本上擾亂技術創新的環境。要相信,讓企業充分發揮想象力,它們中的大多數可以走上可行的技術創新道路和進行適當的技術路線選擇。從而實現中國整個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總之,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不是一哄而上的投資熱,而是腳踏實地的研發創新;不是政府對企業強力補貼的揠苗助長,而是企業創新想象的更大自由空間和自負其責的技術路線選擇;不是政府直接決定市場贏家,而是提供讓更多企業參與競爭和合作的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