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

成功IPO之后,網秦加快了全球化擴張的步伐
“中國企業到國外去投資,大體有三種方式:一是,在外國建實體工廠;二是,在外國兼并收購;三是,對外輸出勞務。但是網秦創造了第四種,即向外國輸出服務。全世界前一百名的企業沒有中國企業,網秦輸出服務,是很少的案例,所以對它的研究有特殊的意義。”全國政協常委趙啟正說這番話,是在一場有關“移動互聯時代的傳播創新”的論壇上。
作為國內第一家海外上市的移動互聯網公司,網秦在中國手機安全市場的份額為61%,海外市場的份額則超過43%。全球前5大運營商中已經有3家與網秦合作;全球前10的手機廠商,大部分是網秦的合作伙伴。而成功IPO之后,網秦更加快了全球化擴張的步伐。
而今年年初,曾主導三星Galaxy的研發,并成功入圍全球“安卓人物”評選的三強的奧馬爾·汗加盟網秦出任聯合CEO,負責海外市場,網秦又推出4C戰略(打造跨平臺、跨終端、跨國家、跨運營商的移動生態鏈)。這些足見網秦加大海外市場投入力度、以實現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擴張的信心,更向外界展示了打造“跨在太平洋上的網秦”的愿景。
據奧馬爾·汗透露,其對網秦海外市場的戰略布局,未來將以北美分公司為中心,借助網秦美國安全研究中心乃至硅谷的技術團隊,提供更加貼近美國用戶使用習慣的產品和服務。網秦自此展開包括產品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和市場全球化的“網秦全球化戰略布局”。
事實上,縱觀網秦的國際化發展進程,技術創新是其成功“走出去”的關鍵因素。去年9月,網秦在全球技術創新源頭美國設立的安全研究中心進一步提升網秦的病毒監測能力,繼而網秦又與世界第五大電信運營商Telefonica達成協議,2012年初再和摩托達成預裝協議。
“中國企業走出去首先要去掉‘中國制造大國的烙印,從低端制造向高科技制造商發展,自主創新,研發自己的技術,成為能與國際廠商抗衡的現代科技服務企業,憑借企業的專屬性、獨特性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化道路。”網秦CEO林宇告訴本刊記者。
在技術創新及構造產業鏈的不懈努力下,網秦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去年1月,其被《美國時代周刊》評價為“可以改變人們未來生活的十大創新企業之一”,隨后在達沃斯上被評選為“行業締造者”。如此,網秦已依靠自身的技術創新改變了國際對中國企業“制造大國”的印象,甚至成為代表中國技術創新的名片之一。
《新經濟導刊》:您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企業要走出國門,需要賦予中國新文化內涵,需要創新。然而,整個行業對中國企業創新能力都不看好,網秦怎樣保持創新能力?
林宇:市場創新有四個要素:第一,要看到新的問題,你沒看到新問題你不可能創新。第二,要有優秀科學家、工程師,這方面中國不缺。現在,硅谷的科學家有三分之一也是中國的。第三,要有資本進入。因為整個信息行業發展初期的投入非常大,沒有資本的支持很難把一個想法商業化。第四,要有企業家的人才,現在中國已經逐漸具備了這個土壤。當然,知識產權、專利保護也很重要。此外,還有很多要素土壤中國正在逐漸形成。
比如,網秦2005年做的手機安全服務,算是全球最早的團隊之一,這是我們看到的新問題。我們的團隊大部分從大學出來,做了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然后有像紅杉、富達資本、高通聯發科、HTC等資本不斷注入,讓公司快速成長,其實這是存在創新的可能性。但是中國為什么山寨文化在中國很流行,原因還是我們的整個生態環境、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法律建設上還存在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中國人還是非常有創新精神的。
《新經濟導刊》:網秦一直致力于全球化的公司,您認為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有什么不同,網秦對這兩塊市場分別采取怎樣的策略?
林宇:全球市場大概可劃分為兩塊: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市場;一是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市場。兩塊市場特點不同。在渠道方面,發展中國家手機以開放市場為主,大家自己購買手機。而在美國90%用戶是定制手機;在用戶需求方面,歐美用戶不愿意發生不確定性,它們更愿意為安全、保險之類的服務買單,所以美國保險業如此發達。
因為在兩類市場中,安全服務的空間和用戶需求會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們有不同的應對策略。這是我們對市場的基本判斷,所以,現在我們在分工方面,北京的團隊將來會負責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而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拓展是以美國團隊為主。
我們在兩塊市場產品鏈基本類似,但也會根據當地市場有所調整。實際上,美國市場有頂級的安全需求,這樣的需求中國也同樣存在,但程度不同。因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美國相比還有差距,中國人可能還有更多的更讓他們擔心的問題沒有解決。
《新經濟導刊》:網秦是如何做公共外交的?在走出過程中有哪些經驗?
林宇:我們要把網秦變成一個全球性的企業,現在做的這些事情實際上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可能以前我們沒有意識到,今天我們才發現,企業做的事情其實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這與國家層面的公共外交分工不同。企業做的是與企業發展戰略相吻合的傳播,而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國家公共外交,至少是民間外交的一個部分。企業走到全球去,怎樣讓當地市場、用戶、媒體、政府能夠更好地去接受,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中國你要變成強國,需要更多的企業走出去,建立全球影響力。
《新經濟導刊》:我們知道,走出去并購更具攻擊性,困難相對較多,網秦有沒有并購案例?將來有沒有這方面的考慮?
林宇:企業走出去,從零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市場,比并購難度要高。因為在這個嶄新的市場,企業沒有任何知名度,沒有任何基礎。有一些并購案例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公共外交沒有做好,所以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擔心。
比如一家企業走出去并購當地的石油企業,從公共外交的角度,應該說,在并購的過程中給當地的財政帶來多少收入,給當地創造多少就業,解決了多少社會問題。即站在當地政府和居民的視角去看問題,使當地政府和居民更容易接受。如果僅從一個外來者的角度,大家就會認為你是侵入國家資產等,兩者導向不同。而這恰恰是公共外交要解決的問題。
公共外交就是通過合理的方式、合理的內容、合理的傳播去化解不必要的誤解和擔心。美日企業怎么做?比如日立,它進入中國前十年就在中國投放廣告,在大家心目中,它已經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形象。而美國在公共外交方面,傳播微軟的蓋茨、蘋果的喬布斯,他們就是讓全世界都認可美國的高科技和創新,這些都是為他們的產品進入我們的市場做鋪墊。
網秦過往沒有并購案例,但在將來不排除并購企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