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 張立群
在成功實現經濟起飛二十多年、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后,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當前傳統增長潛力正逐步耗竭,我國能否成功邁進由“創新優勢—高端制造+服務業—創新+消費”推動的第二次增長浪潮,實現內生式增長,面臨重大挑戰。“十二五”時期,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世界政經格局處于次貸危機后續的調整期,內部釋放內需、轉換引擎面臨一系列體制性制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GDP總量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了18倍,年均增長9.9%。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顯改善,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發展的成就為世界矚目。
同時,進入新世紀以來,實現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障礙,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十二五”時期,我國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如果說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圍繞經濟總量增長為核心的話,未來將是總量與結構并舉、數量與質量并重、增長與發展并行的偉大變革時期。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判斷
判斷經濟發展階段的主要依據有人均收入、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工業化水平、城鎮化水平等,總體判斷,我國處于由工業化中后期邁向工業化后期、由中等收入國家邁向中上等國家的階段。在成功實現“低成本優勢—中低端制造業—投資+生產”推動的第一次增長浪潮之后,我國面臨能否成功邁進由“創新優勢—高端制造+服務業—創新+消費”推動的第二次增長浪潮的重大機遇期,處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
我國已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經過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探索和實踐,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階段性變化。1952~2010年的59年中,我國經濟總量保持了年均8.3%的增長。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0.1萬億元,已經超過日本,經濟規模居于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國財政收入達到8.31萬億元,具備了比較雄厚的物資基礎。2010年按當年匯率計算,我國人均GDP已達到5880美元,已經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我國已實現經濟起飛二十多年
縱觀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大體上都經歷了起飛準備、起飛、走向成熟和大眾消費時代等幾個階段。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完成了起飛準備階段,已經成功實現經濟起飛二十多年。當前我國已經積累了較多的支持經濟較快增長的條件,包括消費結構變化、中間需求變化支持國內需求增長加快;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產業結構變動和資金、勞動力在產業間活躍重組;資金和勞動力供給增加;具備了支持供給持續增長的物質技術基礎,形成了支持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制度及社會環境;具備穩定開放的國際環境,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戰略推動外貿結構變化,促進比較優勢轉變等等。
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
從我國產業結構、制造業實力以及出口結構來看,可以認為我國已經由工業化初期階段進入中期階段。主要根據是:第一,在農產品總量迅速增加的前提下,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明顯下降到2010年的10.1%。第二,在人口總量增加3億的情況下,農村人口比重下降到2010年的50.05%,城鎮化率達到49.95%。第三,已經建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生產制造能力比較強大。第四,農產品等初級產品在出口量迅速增加的情況下,在出口商品構成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則大幅度提高。第五,經濟結構的變動,呈現出由滿足基本需求為主轉向逐步適應消費升級和需求多樣化的趨勢,這是工業化加速階段的新特征。
消費和出口提速帶動產業結構快速升級
1998~2010年間,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居民住行消費升級提速,融入全球化以后世界經濟長期景氣帶動外需高速增長,資源稟賦優勢帶來全球產業轉移,經濟增長的雙輪驅動特征形成,帶動產業結構快速升級。在此期間,高速增長行業明顯增加,經濟增長熱點顯著增多,增長較快的行業主要有:房地產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工業、石油工業、建筑業、金融業等。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
“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將處于金融危機及其后續的調整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將更趨復雜和不確定,同時也蘊含著重大機遇。
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經過世界各國政府努力,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影響已被初步穩定,一段時期內呈現出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雙軌恢復”的跡象。但發展模式和經濟結構方面長期累積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美國不僅沒有解決其全球競爭力下滑的問題,反而由于過度依賴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進一步侵蝕了全球對美元的信心。部分新興經濟體刺激過度,引發了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風險等諸多新的問題。國際上,全球經濟和貿易失衡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危機后的全球治理格局并未體現新興經濟體不斷上升的實力和影響力。因此,不僅大震之后必有“余震”,而且如果全球不進行徹底有效改革,或許需要更大的一次危機來釋放風險。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將在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長期來看全球化不僅不會倒退,還會在新的基礎上繼續深化。現代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將使跨國、跨境交易更加便利。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復蘇,全球貿易和投資還會繼續增長。這將有利于我國繼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和要素配置,釋放增長潛力,加快發展進程;有利于我國充分吸收國際資本、國際技術和國際人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增強競爭優勢;也有利于我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獲取重要國際資源和技術。但近期看,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各種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仍會抬頭,貿易保護措施可能增加。
當前正處于康氏周期的低谷,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正處于“萌芽期”
為了重新獲得競爭力,發達國家都重新回歸再制造化,并正在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信息技術(比如傳感網、物聯網、智慧地球、云計算)等若干重要領域醞釀新的突破。在實現技術趕超及利用新技術加快發展等方面,我國具有潛在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等優勢,可以藉此在某些技術領域邁入領先行列。另一方面,新一輪技術革命時機還不成熟,目前的一些新技術尚難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的實體經濟恢復還沒有形成。
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將不斷增大
隨著全球減排責任體系和制度安排的逐步形成,以及相關領域技術進步的迅速發展,低碳經濟有可能成為今后一個時期重要的發展趨勢或發展模式。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我國面臨的減排壓力將會不斷增大。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機遇,減排將促進能源和環保領域的技術創新,有利于我們發揮后發優勢,轉變發展方式,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國際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將在新的背景和條件下出現較大幅度調整
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將會改變各國的比較優勢和國家之間的競爭關系,并對全球產業分工及貿易格局產生影響。我國面臨發達國家轉移部分資金密集、技術含量高的制造業的新機遇。非洲、南美洲、中亞等地區的一些歷史上比較落后的國家工業化進程將會加快,以印度、巴西、南非和中東某些國家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仍會繼續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既對我國構成了競爭壓力,又為我國擴大外部市場空間創造了條件。
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必將遲早引發全球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我國發展的外部阻力將增加
一流國家在世界事務中的相對地位總是不斷變化,這既是軍事斗爭的結果,更是經濟發展競爭的結果。如果說21世紀全球格局正在走向多極化的話,那么這種變化首先是從經濟格局開始的。如果全球經濟大國之間實力差距日趨縮小,美國若要繼續主導全球政治格局將越來越困難。按照歷史的經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隨后必將遲早引發全球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核時代到來以后,世界大國間相互自殺式的戰爭已不太可能,取而代之以“經濟戰”為主,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能源資源、區域組織等領域廣泛開展競爭。未來全球地緣沖突可能增多,我國發展的外部阻力增加。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分析
從國內條件看,“十二五”時期是我國“促改革、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發生根本改變。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壓力將有可能持續加大。
我國仍然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期,內需潛力巨大,但釋放內需面臨一系列體制性制約
“十二五”及更長時期內,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時期和居民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時期,巨大的需求潛力能夠為我國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特別是,我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可以使龐大的需求潛力分階段釋放,從而使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更長時間。但另一方面,在收入分配、財稅體制、社會保障、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缺陷,工業化升級和城鎮化潛力的釋放還面臨諸多障礙。
“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內外需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引擎轉換的重要轉折點
“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內外需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外貿增長將穩步趨緩,相應地內貿比重將穩步上升。我國的對外貿易地區結構中,北美的地位將下降,周邊陸上鄰國和各大洲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將提升。內貿結構方面,隨著國內各大經濟區間分工的細化和合作的加深,國內區域間的貿易將日益活躍。
居民消費結構將繼續較快升級,消費需求持續較快增長
預計“十二五”期間以住、行改善為主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活動會繼續較快推進,消費需求會繼續較快增長。預計“十二五”期間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年均增長4.5%左右;年均新建住宅11億平方米左右,較2003~2008年的年均水平增加4億平方米左右。預計家庭轎車保有量年均增長25%(2003~2008年為51%),2015年全國私人轎車保有量將達到5139萬輛左右,較2008年(1938萬輛)增加1.65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左右(不包含價格因素)。
區域發展格局日益合理,區域功能定位日益明確,區域發展差異逐步縮小
“十二五”時期,中部地區將成為崛起最快的區域,占全國的GDP比重將由2009年的19.3%上升到2015年的22%。西部開發區將由18.3%上升至19%,東北振興區將由8.5%上升至9%,東部沿海地區將由53.8%下降至50%,但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質量將明顯提高。國內各大經濟區之間分工日益專業化和細化,區域功能定位日益凸顯,中部地區在承接東部制造業基地轉移的過程中將迎來高速成長期。
人力資源新優勢正在形成,但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將逐步顯現
未來幾十年我國總人口仍然保持增長狀態。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6億人和14.5億人。預計2015~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人。隨著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斷提高,我國高素質勞動者群體隊伍預計將不斷壯大。此外人口老齡化將加快到來,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02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將高達1.69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1.9%。
生態環境狀況局部改善,但對經濟發展的約束進一步增強
“十一五”以來,全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提高,治理和保護的力度明顯加大,一些地方的生態環境狀況有所改善甚至有明顯改善。但生態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控制污染物排放、環境治理任務依然艱巨。與此同時,近年來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呈現增多趨勢,造成的社會危害和經濟損失越來越大。“十二五”期間工業化與城鎮化持續快速推進的形勢,將使資源需求和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
經濟體制具有獨特優勢,但深層體制矛盾依然突出,深化改革任務更為迫切,難度也更大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們已經形成了既獨具特色和優勢、又符合市場經濟通行規則的經濟體制,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還存在不少深層次的問題。經濟發展方式弊端的深層次原因集中于體制與機制方面,涉及收入分配、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行政管理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各方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中國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
(執筆:任澤平 張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