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峰
文章編號:1008-0546(2012)04-0044-02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20
當前,江蘇省執行“五嚴”規定,“五嚴”新政策帶來了明確的減負要求。那么,在“五嚴”背景下如何既能抓好教學質量又能減輕學生負擔?筆者認為唯有提高課堂效率,進行高效教學;高效教學的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我們的教學不應是如何控制學生來實現傳授知識的多少,而應是如何創建一個良好的、有利于知識建構的學習環境以支持和幫助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1]。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學習,能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個學習環境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操控學習的整個過程。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構建高效課堂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粗淺地談一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學案導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學案導學,解決了常態課堂教學中教師獨霸課堂,“一言堂”的問題,是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學案導學,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形成課堂意識,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力”,彰顯學生的個性[4]。
例如“鹽類水解”這一節內容較難,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難以接受,筆者采用了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上,筆者首先布置學生自學任務,要求學生用7分鐘的時間自學本節第一、二兩部分內容,并完成學案上的三個題目:
(1)常溫下,溶液的酸堿性與溶液中c(H+)和c(OH-)的濃度有什么關系?(本題旨在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并同時為本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2)根據形成鹽的酸和堿的強弱,請把下列鹽進行分類。(根據形成鹽的酸和堿的強弱對鹽進行分類是本節內容的新知識點,但比較簡單,筆者讓學生自學,并設計成題目直接檢驗學生的自學效果)
(3)據你所知,Na2CO3水溶液顯什么性?推測一下,照理說水電離產生的c(H+)和c(OH-)應相當,為什么此時不再相等?(本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奠定基礎)
接著,筆者讓學生以四人一個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探究鹽溶液的酸堿性,學生通過實驗分別測定了課桌上預先準備好的10種不同鹽溶液的pH,并且按照強酸弱堿鹽、強堿弱酸鹽、強酸強堿鹽的順序依次把鹽溶液進行了歸類,得出了鹽溶液的酸堿性與鹽類型之間的關系,在學案上留下記錄。這個過程大概花了15分鐘時間。
然后,筆者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學案上設計的內容,對三類不同鹽溶液中存在的各種離子及離子間的相互作用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找出不同類鹽溶液呈現不同酸堿性的原因,并且寫出它們水解的離子方程式,由此得出鹽類水解的本質,總結出鹽類水解的規律。這個過程大概花了15分鐘時間。(這里前后兩個15分鐘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而學案導學則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學生發揮和挖掘潛能創造了條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知道了“學什么”,還知道了“怎么學”)
最后,留給學生約8分鐘的時間完成學案上的習題,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練習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加深印象)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自主設計實驗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和生命,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新課標中規定:化學實驗不再區分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只要是條件許可,所有實驗都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盡可能地設定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比如我們講“氯水漂白原理”時,可以設定一個問題情境:如何證明氯水中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而不是Cl2。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自主設計了如下幾個實驗方法:
(1)分別準備一瓶裝有干燥氯氣和一瓶裝有1/3新制氯水的集氣瓶,取兩張干燥的有色布條放入,觀察現象發現:氯水中的有色布條褪色。
(2)取一瓶裝有干燥氯氣的集氣瓶,放入一張干燥的有色布條,觀察現象:有色布條不褪色。接著向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水,震蕩,觀察現象:有色布條褪色。
(3)重復(2)操作后,再取一瓶稀鹽酸,向其中加入有色布條,發現布條不褪色。
接著,學生再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討論、分析,得出兩個結論:
(1)實驗1和實驗2不嚴謹,只能說明使有色布條褪色的肯定不是Cl2,但不能說明一定是HClO。
(2)通過實驗3不難發現:干燥氯氣不能使有色布條褪色;鹽酸也不能使有色布條褪色;氯水可以使有色布條褪色。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氯水漂白是因為氯水中含有氧化性極強的次氯酸。
再如學習“化學能與電能”這一節時,我們可以以課本實驗2-4引入,創設實驗情境,當學生觀察到“銅片上產生氣泡”這一反常實驗現象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設。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經過合作交流與討論,得出相關結論,理解了原電池的反應原理。在此基礎上,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討論歸納出“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自主設計了如下幾個實驗方案:
接著,學生再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討論、分析,歸納出構成原電池的四個條件。
三、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提出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問題質量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學生思維層次的高低。教師在備課時應精心設計有效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自主建構知識。
我們可以圍繞一個主題設計系列問題。例如,在學習“氨氣制取”的實驗時,我們可以設計一組問題:(1)氨氣制取原理是什么?(2)根據氨氣的制取原理,你認為應采用哪些儀器?這套裝置與前面學過的制取什么氣體裝置相同?(3)收集氨氣的方法是什么?(4)如何防止氨氣溢出污染空氣?(5)如何檢驗氨氣有沒收集滿?(6)如何收集到干燥的氨氣?(7)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制取氨氣?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制取常見氣體所采用的一般方法,同時也建構了氨氣性質方面的知識。
在學習“二氧化硫化學性質”時,可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二氧化硫是哪一類型的氧化物?你覺得二氧化硫可以與哪些物質發生反應?(2)分析硫元素化合價,你覺得二氧化硫還應具有什么化學性質?(3)通過二氧化硫使品紅褪色的實驗,你覺得二氧化硫具有什么性質?二氧化硫的漂白與氯水漂白有什么不同?(4)你可以設計什么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硫具有這些性質?(5)如何區別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通過這樣一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推向更深層,不僅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也促進學生自主建構了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我們也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將問題層層遞進。例如,在學習“二氧化氮與水反應”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提出這樣一些問題:(1)給你一試管二氧化氮,如何證明二氧化氮可與水反應?(學生會答將其倒插入水槽中,觀察到試管中液面上升)(2)水面會上升到試管的什么位置?(學生通過二氧化氮與水反應的方程式會答上升到試管的2/3)(3)如果要讓試管中的二氧化氮盡可能多地被水吸收,你打算采取什么方法?(學生經過談論后會回答向試管中通氧氣)(4)向試管中通多少氧氣才能使二氧化氮完全被水吸收?(學生通過方程式的合并會回答通1/4試管的氧氣)(5)如果將試管的中的二氧化氮換成一氧化氮,要求被水完全吸收,應向試管中通多少氧氣?(學生通過方程式的合并會回答通3/4試管的氧氣)(6)你的設計對工業上生產硝酸有什么啟示?(學生從原料的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幾個問題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加深了學生對知識建構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我們也可以利用相關知識做對比設計連環問題,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學習“電解池反應”時,可以設計這樣一些問題:(1)根據圖1裝置寫出電極反應式與總反應方程式(負極:Fe-2e-=Fe2+ 正極:2H++2e-=H2↑ 總:Fe+2H+=Fe2++H2↑)(2)把圖1裝置導線中間接個電源形成圖2,寫出電極反應式與總反應方程式(陽極:Fe-2e-=Fe2+ 陰極:2H++2e-=H2↑ 總:Fe+2H+=Fe2++H2↑)(3)把圖2裝置中的Fe電極換成C形成圖3,寫出電極反應式和總反應方程式(陽極:4OH--4e-=O2↑+2H2O 陰極:4H++4e-=2H2↑ 總:2H2O=2H2↑+O2↑)(4)通過對比裝置1、2、3,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原電池反應是自發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而電解池反應可以是自發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也可以是非自發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原電池和電解池都能加快化學反應速率,但由于電解池接了外接電源,在兩極上產生的電勢差必然大于原電池,因此理論上電解池反應速率應大于原電池反應)這四個問題一環套一環,下一個問題是在上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整個過程非常緊湊,學生至始至終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促進了學生知識建構的完整性。
四、把握時機,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
當人在體驗到成功時,就會不斷地邁向新目標,而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失敗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機會讓學生表現,提的問題要與他們水平相當,如陳述解題中使用的重要概念或方程式,讓學生解模仿性問題或簡單的變式題。對于較復雜的問題,教師可幫助他們分析,逐漸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比較簡單的問題,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朝正確答案方向努力,讓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到喜悅和成就感,增強他們學好化學的決心。此外,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注意觀察,及時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對他們的每一點成績或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地,熱情地表揚與鼓勵,使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優點,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
筆者將以上幾點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能自主設計并完成實驗,能自主構建化學知識,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和認同感大大增強,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 郭本禹.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2] 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吳勤波.如何進行學案導學[J].化學教與學,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