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老聶認為,孵化企業需要一個集群優勢,碰撞出更好的創意,從而成就創業者的夢想。這個平臺幫助文化產業的創業者自我成長,尤其是在策劃、設計、動畫、廣告、咨詢領域。這些是藍之象的優勢。
清華園旁,品藏小館偏安一隅。品藏,顧名思義,有品位的收藏;地方不大,又被稱為小館。小館創建人——廣告界“老兵”、縱橫職場20余年的藍之象董事長聶繼軍,將小館定位成萌生創業想法的地方,以及創業咨詢和交流的平臺。
老聶的朋友們、清華的同學經常來小館里喝茶品茗,偶爾也把酒言歡。他們通常是帶著問題而來,就企業咨詢方面的問題相互交流,或有投資方向的困惑亟待解疑。這一群體涵蓋了企業老板、藝術圈、設計圈、創意圈、媒體人士等。一些藝術經紀人也會過來坐坐,希望獲取到有潛力的藝術家的信息。他們對于尋找文化領域的投資項目樂此不疲。
老聶的同學中,有人投資了讀書館項目,本身圖書運營商的資質加上政府的支持,在北京周邊開了幾家讀書館,讓讀者在優雅舒適的環境下閱讀好書。據說,運營收益還不錯。
對于文化產業投資,老聶更樂于關注文化創意、影視和藝術等三個領域。
就在不久前,老聶的一位朋友從美國回來,在品藏小館與其小聚。這位教授帶來了國外先進的動畫技術,要在國內成立電影制作公司,打開國內市場。而公司一旦成立,老聶將扮演投資人的角色。
“文化產業投資聽起來虛無,卻也實實在在。由于投資回報周期長,要有三到五年的觀望期。所以長線和短線投資相結合,與投資商保持良好溝通就尤為重要。”目前,藍之象已經成立了自己的文化投資公司,在尋找投資項目的同時,還吸收了企業和民間的閑散資金,向社會推薦有潛力的文化產業項目。
用聶繼軍的話來說,品藏小館是積累能量的地方,大家的思想在這里碰撞,從而激發出新的創意。小館倡導的是慢環境,仿佛出了這個房間,大家都在忙碌地在流動;只有這里才能讓心安靜下來。靜動有度,心情才會更好,才會創造出好的作品。這是聶繼軍和他的團隊追求的工作和生活態度。
如今,在品藏小館里,很多文化產業創業項目已經先后成形。
孕育實戰型孵化器
近日,品藏小館里談論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創意人才孵化器。
自去年7、8月以來,老聶就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藍之象孵化器項目中。他和他的團隊一直在中關村區域廣撒網,尋找合適的辦公地點。
作為創意企業,藍之象每天都在為網羅優秀創意人才而奔波,因此萌發了做人才孵化器的創想;同時,作為YBC創業導師,老聶看到了很多創業青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學校就投入到創業浪潮中,創業前景一片大好。這兩點催生了他做人才孵化器的初衷。
老聶給他的孵化器項目命名為“藍之象創意策劃英才孵化器”,與一般意義上的孵化器不同,這是一家以企業為主的實戰型孵化器。經過實踐證明,園區孵化器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雖有雄厚的物業資源作支撐,但一般的園區對所孵化的企業的了解既不專業也不充分。企業孵化器的優勢是依托客戶實戰資源,為創業者帶來直接的資源對接。
“藍之象在運作過程中,將利用自身的行業資源,定期地給孵化器里的創業者做培訓,讓他們更快地進入創業的軌道。”同時,YBC也給老聶介紹了一些創業青年,今年孵化器的動作會加大,支持一大批年輕人加入到創業的隊伍里來。如此看來,藍之象的人才孵化器既有孵化的作用,也有建立教育培訓的特點在里面。
聶繼軍打算向政府申請一部分資金來支持這個項目。他的計劃是,面向文化創意和策劃領域,藍之象投入2600萬元,支持50個創業團隊在孵化器里生長。即從最初的一個個小工作室,通過孵化,進行項目運作,將規模越做越大。孵化器里有很多平面、建筑和網絡設計公司,都是幾個人湊起來成立的小工作室,雖然有很好的創意能力,但是“出口”能力不足。孵化器的作用是幫助他們做社會資源的對接,包括上游資源和下游資源的對接。“他們沒有資金,我們支持他們;在技術方面或者在創意方面,我們給他們提供一些想法,從而把這些想法再變成有形的生產力。”
孵化器將容納50個團隊共同辦公。老聶認為,孵化企業需要一個集群優勢,碰撞出更好的創意,從而成就創業者的夢想。這個平臺幫助文化產業的創業者自我成長,尤其是在策劃、設計、動畫、廣告、咨詢領域。這些是藍之象的優勢。
藍之象將公司的一些項目分給下面的創業團隊來共同完成,就像生產流水線一樣,又類似于教育實訓;同時,公司會將客戶資源引薦給創業團隊。公司業務將重點部署全球500強等高端客戶或年度策劃項目,而一些細節性的、簡單的項目,如畫冊、廣告片、動漫、網游、網站等業務,就放在孵化器里面來完成。只有這樣,創業團隊才能真正體驗到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這也是實戰型孵化器的特點。
聶繼軍要做的是一個鮮活的孵化器,而非孵化工廠。即通過定期與孵化企業溝通和交流,如硬性培訓,或以Party的方式,讓大家在好的環境下流動起來,全身心地去創業。藍之象會給孵化器的企業提供放松的環境,找一個可以喝咖啡、喝茶的地方。工作場地按照不同的風格規劃,分為西式、中式、酒吧間、藝術區等。企業在舒適的環境里汲取養分,健康成長。”
孵化器導師大多是業內公認的資深的設計人員,包括設計香港和澳門區旗區徽的設計師肖紅。通過公司內部任命和外部聘任等方式,公司對設計精英和專業教師進行資源整合。
藍之象的目的是在公司業務基礎上搭建一個平臺或者說搭建一個培訓基地,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通過培訓,讓他們走到工作崗位上;同時,方便人才培養的同時,在影視、文案、廣告等領域找到合適的項目進行合作。
通過實戰型孵化,藍之象收獲人才和項目,也為社會解決了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如今都在談國外的設計,中國設計近幾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工業設計方面與國外仍有很大的距離,國內僅有幾家設計公司在做工業設計。只有更多的公司加入到行業的競爭中,設計水平才能更好地提升。另一方面,平面設計公司很多,做得好沒幾家。相較而言,國內公司更樂于忙業務、賺快錢,拔高設計高度被放在了次要位置。這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斷層。”
老聶很欣賞孵化器中的創業者,這批80、90后的種子選手身上有一股激情,是老聶這一代創意人正在隱退的激情,在他們身上卻燃燒得正旺。他們有膽量、有勇氣,唯一的不足是創業目標不清晰。他們經常提出一些工作中的問題,讓藍之象來幫著解決。比如企業戰略發展問題、戰術問題、策略問題。老聶建議他們多去體驗,不要怕吃苦受累,從小事上慢慢積累,才能得到更多的東西。
啟動撿漏藝術節
在品藏小館里,另一個活動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今年下半年,撿漏藝術節將重新啟動。聶繼軍希望通過藝術節,讓藝術走進百姓的生活;為更多的收藏家關注藝術品,培養出更好的收藏者,提供了一個發掘有潛力藝術家和優秀藝術品的渠道。
撿漏藝術節,顧名思義是撿到藝術家的未來,并非是撿到一個便宜的或者質量差的作品。在國外叫做買得起的藝術節。
與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名家藝術品相比,撿漏藝術品的價位大多在兩萬元以下,老百姓都能買得起。通過舉辦撿漏藝術節,一般白領一年可以買一兩幅作品,藝術家也獲得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很多年輕藝術家雖然默默無聞,但藝術功力上乘,作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他們大多是藝術院校的老師甚至是教授,或者藝術市場上不為人知的職業畫家。北京的798、宋莊等藝術園區,這樣的藝術家不難覓其宗。他們專心于自己的藝術,有些人甚至千里迢迢從外地趕到這里來,為的只是成就自己的夢想。但是,在當代藝術市場不景氣的時候,迫于生活的壓力,讓其中的很多人淡出了藝術圈。
撿漏藝術節的舉辦,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好的推廣渠道。“發現這一群體的需求后,為了讓他們的作品更好地體現出市場價值,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平臺。默默無聞的藝術家往往很難見到大的買家,但是通過撿漏藝術節——大眾能消費得起的平臺,他們愿意參與其中,展示自己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價值。”
采訪當天,聶繼軍的團隊已經開始計劃著,去一些藝術院校挑選參展作品,招募有潛力的藝術家。他們將通過網絡宣傳和現場張貼海報的形式,征集優秀的作品,同時將藝術家作品發到網絡上請專家甄選,再根據創作者的成長經歷和作品質量,與藝術家建立長期的聯系。
聶繼軍將在參展的藝術家中選擇占比15-20%的藝術家作為中長期的合作伙伴,給予他們長期的關注和支持,還將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平臺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好的作品將被劃分到藝術節專區進行展示;同時,利用廣泛的資源,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展覽、拍賣作品的機會。
等到當代藝術市場再度繁榮之際,聶繼軍將按照開始的設想,一年做兩期撿漏藝術節,在國內的幾個一線城市循環展覽。時間分別定在上半年和下半年。“我們也會考慮一些房地產行業發展較快的城市,畢竟,藝術品具有裝飾藝術的功能,與房地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早在2009年,聶繼軍就策劃了首屆撿漏藝術節,當時展覽選在了鄭州市的河南省博物院進行。而在過去的一兩年里,由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不景氣,撿漏藝術節曾一度被擱置。直到去年年底,一次去上海出差的經歷,讓他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越來越堅挺。撿漏藝術節曾經力捧的一位雕塑藝術家,在僅僅兩三年的時間里,其作品價值已翻了十倍之多。這也說明了只要有好的展示平臺,優秀的作品早晚會展露它的光芒。
聶繼軍看好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未來。撿漏藝術節做的正是當代藝術。
“雖然當代藝術的國際地位還比較欠缺,但隨著中國的強大,老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度會越來越高,將來藝術家也會有更好的出路,在國際上體現出中國藝術的價值。近些年市場的不穩定也僅是些小波動,好的作品、精品的價格仍然在直線上升。隨著越來越多的80、90后進入當代藝術收藏這個群體中,當代藝術品收藏的金字塔塔基也越來越厚實。”
當藝術品成為中國文化市場的晴雨表,中國關注文化、關注收藏的人越多,說明文化產業會越繁榮。品藏小館里,撿漏藝術節的適時推出,是一個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