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凱
8月27日寶鋼股份打響藍籌回購“第一槍”。公告稱,在回購資金總額不超過50億元、回購股份價格不超過5元的條件下,預計本次回購股份約10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約5.7%,占社會公眾股約22. 8%。
市場一片嘩然。8月初證監會公開表示,支持和鼓勵有條件、有潛力的上市公司回購本公司股份,“破凈”的上市公司回購本公司股份沒有政策和法律障礙。有分析人士認為,此番寶鋼攜巨資回購乃是“應招入伍,響應號召,扛旗之舉”。
作為二級市場投資人,最關心的莫過于,上市公司回購對于公司股價是否會有中長期提振呢?或只是曇花一現?寶鋼“扛旗”,是否代表著一波藍籌回購大戲將上演?2000點“將破”之際?!盎刭彸薄蹦芊窳ν炜駷懀?/p>
筆者認為,這些問題,有一些可以回答,有一些恐怕只能等特市場來給出結論。
回購VS大股東增持
從財務角度來看,回購與大股東增持有本質區別。簡單來說,回購是所有股東“拿自己口袋里面的錢”買股票。大股東增持則是大股東掏股包給自己買股票。
回購指,用上市公司的儲備現金來購買自己的股票,而后進行注銷縮股。如果購買價格低于凈資產,折價越大越劃算。
從經營角度來看,回購,意味著上市公司拿著現金找不到收益率高的項目,還不如買自己股票“靠譜”。比如公司資產估價100億,20億的盤子,結果股價只有4塊錢,那么用40億現金買10億股回來注銷,“賺”了多少? 10億??s股后,公司資產60億,10億的盤子,凈資產從5塊變成6塊了。即便股價還是4塊錢,凈資產多出來的1塊錢,就是通過回購賺回來的。
大股東增持是公司股價低于大股東的心理預期,那么它從單一投資人角度進行增持。與其他股東的股東權益沒有發生直接關聯。
回購縮股與增發擴股,從股東權益角度是相對關系。增發指上市公司做新項目,資金不足,借貸成本又高的情況下,需要新老股東追加投資。那么,每股股東權益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攤薄的。那么作為沒有參與增發過程的投資人,股東權益有損失。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回購是否“合算”?從財務角度要看以下幾點:
第一,財務報表中反映的公司資產估價有役有“摻水”,從而判斷凈資產與股價的折價是否“真實”;第二,公司是不是沒有相比“回購”而言“更好”的項目可以做,比如兼并重組,從經營層面理解,回購是典型的“過冬”動作;第三,公司現金流是否足夠充裕。
簡而言之,回購代表著“明確收縮”,更注重保護所有股東的既有權益,特別是在二級市場對公司資產定價出現“貼水”的時候,穩穩的賺上一把。
資產定價,誰錯了?
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到底是金融資本低估了上市公司凈資產,還是產業資本高估了上市公司凈資產?誰的測算更準確呢?
有人會說,根據財務報表來判斷凈資產,這是靜態評估。沒有把未來預期風險計算進去,所以,市場給予的折價是有道理的。的確如此。
在我看來,之所以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對于公司資產估價產生差異,主要是立場差異,而不是趨勢差異。
有過實業經營經驗的投資人,通常會明白一個道理——“正?!钡慕洜I虧損,一般很難讓一個企業“破產”(凈資產為負)。有句俗話,“大清尚要亡百年”,只要沒有動用過高的財務杠桿,那么即便經營虧損,也是一直處于“可控”比例。只有盲目擴張,動用過高財務杠桿,資金鏈突然斷裂,才會使得公司破產幾率大幅上升。
所以,財務報表中的公司資產如果沒有太多“水分”(實物資產居多、財務減記科學、負債均衡、現金流充裕),那么哪怕主業虧損也不會傷及“筋骨”(凈資產“折損”比率)。
格雷厄姆所倡導的古典價值投資理念,就是尋找這一類的上市公司。其中一個建議是,選擇低于公司2/3凈資產價值的價格買入公司股票。他在對公司研究時,會把公司資產“拆分”進行估計,尋找最安全的投資邊際。
當然,這種機會并不常有。如果沒有30年代美國大蕭條的經濟背景,格雷厄姆學說恐怕也沒有用武之地。
金融資本,往往更在意“估值檻價”。當經濟背景不佳的時候,往往趨勢性的給予公司資產進行“趨勢性折價”。
簡單來講,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估值中,最大差異是“時問成本”。產業資本對于時間成本的計算近乎為零,而金融資本對于時間成本的計算則較為高昂。進而,我們常常會看到,價值投資者會將強調“買入好公司持有到老”。
正是二者立場差異,決定了估值差異,決定了買賣時機的差異。
寶鋼“回購”合算嗎?
拋出回購案同日,寶鋼公布了二季報,每股凈資產為6.43元,上半年凈利潤增長89.19%,主要原因是公司出售不銹鋼、特鋼事業部相關資產獲得收益90. 9億元。如果扣除這一塊“意外”收益,上半年實現利潤33. 3億,折合每股0.15元左右。按照8倍PE來算,就是每股4.8元。消息公布日,寶鋼股價4. 07元。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按照今年上半年主營業務經營狀態,不縮股的情況下,年末凈資產或是7.1元每股。打個七折是5元。這還沒有計算現在回購以八折價縮股5%,帶給每股凈資產的增厚部分。
所以,至少在今年可以預期的時間里,寶鋼4.5元-5元的每股價格是具有不錯的安全邊際。如果維持這個價格到年底,幾乎相當于“六折”買寶鋼的公司資產。
我的算法是很粗淺的。并不代表著,回購案一出,寶鋼股價就找到了“安全墊”。不過,作為“曾經的、現在的國有資產”,把凈資產打個“六折”,相信任何開鋼鐵廠的產業投資人都會有興趣參個股,這可比自己開鋼鐵廠要“經濟實惠”,不可測風險要小的多。
經濟有好有壞,股市有漲又跌,只有生意總是要做的,倘若時間成本為零,再夕陽的行業,再產能過剩,總歸有個“合理的價碼”。畢竟,金融資本可以“不愛”,產業資本卻不可以輕易“轉行”。
在我看來,這才是寶鋼回購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