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中
上周末有一則新聞:中國證監會發言人就原科龍電器董事會顧雛軍舉報四名官員一事作出回應,稱證監會歡迎社會監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相關各方均應對自己的言行承擔相應的責任。由于沒有進一步的事實,人們對此不便作出任何評論,只能耐心等待舉報之調查結果。但是不管怎樣,證監會官員對穩定股市應可有實質作為。
事實上,QE3這種所謂的利好刺激,對中國股市很可能只是短期的,而不是長期的。更可能的是:流動性泛濫,美國靠印鈔票和國際炒家乘機抬高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即抬高資產價格,從而大量搜刮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實際財富,引起這些國家的輸入性通漲。因為為了獲取大宗商品,這些國家就需要用更多的原材料、初級產品及物化勞動價值產品去換回原先等量的所需品。就是說,只有多支出才能買回之前那些量的商品。這是用虛擬經濟貨幣超低價掠奪實際財富的典型國際金融資本之罪惡表現。從本質而言,給我們帶來的不是福而是禍和災。對股市而言,不是利好而是利空。
故而,為維護股市穩定發展所應作的實事當前至少可有:面對創業板首批公司邁入全流通,股市即將迎來新的大規模的解禁潮,鑒于之前已有的教訓,那不少高管上市半年辭職變現,弄走資金至少千億元以上。一方面,這里有欺詐上市之嫌,另一方面,上市后大股東為高股價所誘惑,而不愿為所創事業繼續努力,從而完成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夙愿。因而,我們的制度設計上是否也有值得考慮的修改之處?
股市之初,發起人股不流通是不對。但僅用“同股同權”解釋卻不很科學,因為雖然同股,但持股成本不同,所以存在事實上的不同權。全流通之前,發起人股已禁止流通了十年以上,到解禁之時,也算為自己上市時對社會的承諾作出了兌現。然而目前情況卻不同:由于全流通條件降低,發起人股可很快變現,不論是提前辭職變現,還是三年后全流通變現,都有違上市前對公司上市后業績承諾的真正實際實現,即承諾對社會的貢獻還未兌現就提前把不等價“回報”取走了。這不僅是對股民的不公平、不公正,也是對社會的不公平、不公正。故而,發起人股可以為流通股,但要對承諾的業績負最后的責任。因此應當作制度規定:發起人作為承諾業績最后負責人及相關大股東持股至少9年或以上。本來,目前場內資金已嫌不夠,都在想法使增量資金進場,再由于解禁股變現而流出,就不符合維護股市的穩定發展了。因為10月底解禁規模預計為500億元,而未來一年135家創業板公司的解禁規模預計超2000億元。雖然這些解禁股不會全部變現,但從股市的提款數量卻是不可小視的。這樣情況下,一方面要強制規定發起人和大股東的較長期持股年限;另一方面應和有關部門共同考慮制定征收暴富稅法規,特別應對承諾業績還未兌現前即變現的責任人,有嚴格的法律追究和懲罰措施,這之中經濟懲罰手段應是最為有效的。
總之,阻止提前辭職變現和全流通變現而使資金流出股市,應是實質作為的有力舉措。這比任何小打小鬧的措施都更為有效和實際。這對那些把IPO當融資唯一選擇的人士也有很好的阻止作用,尤其對那些夢想一夜暴富靠欺詐而急于IPO后變現的人會有實實在在的震懾作用。
此外,制度分紅是把股民資金長期留在股市的最有效、最實質的辦法,因而制度分紅也才是維護股市穩定發展的不折不扣的實際措施。從今年公布的業績看,數十家上市銀行業績占了整個上市公司業績的一半以上。因此,制度分紅應從上市銀行股開始。而建行又是自覺分紅的代表。從條件來說,能馬上實現現金分紅的,也就是銀行股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最大。這樣才能說服或要求其他有分紅條件的上市公司也進行分紅。也只有上市銀行先做到了,才能使股民吃到定心丸,才能使各類股東在股市安下心來。
(作者系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特邀副研究員、民盟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