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食品與農林漁業的再生
日本的食品與農林漁業面臨著收入減少、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以及老齡化等嚴峻問題,加強食品與農林漁業的保障能力和競爭力刻不容緩。
為此,日本根據“日本食品與農林漁業再生所需基本方針及行動計劃”(2011年10月25日食品與農林漁業再生推進本部決定),大力推動農林漁業的復蘇和人們對農產品信任的復蘇,計劃用5年的時間全面提升農林漁業的競爭力,促進區域發展。為使日本的農業能持續發揮穩定的糧食供給等功能,營造有助于農民發展農林漁業的環境,同時為能夠一體化解決各地區的人口與農業用地問題,促進未來設計圖(人口與農業用地計劃)的完成,政府將推進農業用地集聚,培養支撐日本未來農業的人才。根據“食品相關產業的未來愿景”,通過相關中央政府機構的合作,加快食品在衛生、教育、旅游等各領域的應用。
通過以上措施,提高農林漁業生產率,擴大其市場規模。把農林漁業定位為能夠讓年輕人感受到魅力的夢之產業。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通過年輕人的參與,實現農林漁業的再生。同時,根據“食品、農業和農村基本計劃” (2010年3月30日內閣決定),使糧食自給率達到50%。
為使高水平的經濟合作與農林漁業的再生、提高糧食自給率兩不誤,就要逐一解決“日本食品與農林漁業再生所需基本方針及行動計劃”中的諸多課題。國民的理解和穩定的資金來源對課題的解決很有必要性,應該從消費者負擔轉向納稅者負擔、直接支付制度改革、通過開國政策構建利益分配機制等多方面進行具體研究。
“農林漁業再生戰略”
【2020年目標】
糧食自給率,以熱量為準50%、以產量為準70%
木材自給率50%以上、魚貝類(食用)自給率70%(2022年)
食品相關產業市場規模120萬億日元
【2015年中期目標】
確保每年2萬名青年從事農業生產(2016年目標)
實現平地20—30ha規模的土地利用型農業(2016年目標)
6次產業化的市場規模3萬億日元
通過增加農業勞動力和新增農業用地,推進6次產業化和增長產業化,以及食品在衛生、教育、旅游等各領域的應用,并以生產能源為前提,用活農林漁資源,推動森林建設和保護及對木材的使用,合理管理水產資源,實現漁業的穩定管理等,使日本的食品與農林漁業再生。
重點措施:進一步推進每戶的收入補償制度和促進新增農業就業
為使有積極性的農民能夠安心進行農業生產,適當地推進收入補償制度。同時,在至2013年度的兩年間,集中促進代表地區農業未來發展方向的“人口與農業用地計劃”的完成。并依照該計劃,推進農業用地集聚、向新增青年農業生產者支付補貼等,通過農業法人創造就業,促進對農業用地的有效利用。
此外,通過擴大米粉用米、飼料用米、國產小麥、國產大豆等的需求,維修和更新基礎農業水利設施等,解決供需平衡問題,實現糧食自給率的目標。
重點措施:6次產業化等農林漁業的實現
為提升農村地區的就業和收入、推動年輕人參與到農林漁業中,對6次產業化的新產品開發和銷路拓寬等給予支援,同時大力培養和使用能夠提供指導的專家(6次產業化規劃者等)。株式會社農林漁業增長產業化支援機構法案實施,設立相關機構,為6次產業化所涉及的各項業務提供資金和精細的管理支援。
為提升國產農產品和食品的安全性,要依靠科學,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以及原材料原產地標簽、轉基因食品標識等。尤其要完善GAP(農業標準化生產)、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和植物工廠等,重現日本食品“美味”、“安全”、“環保”等特征。
此外,要盡快實施地理標志保護制度,推動農民優秀經驗數據化系統(農業信息系統)的實際應用等,通過活用知識產權和尖端技術,推動新產業的出現。同時,根據“食品相關產業未來愿景”,推進日本食品在衛生、教育、旅游等各領域的應用,涉及日本無形文化遺產飲食文化的注冊,生物質能的應用,與鳥獸災害對策的合作,加強食品產業國內市場的活力以及海外市場的開拓等。尤其要促進對農林漁業健全發展所需的陽光、小水力、風能、地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在農村地區建立獨立和分布式能源供給系統。
除了要實施森林管理和環境保護直接支付制度、建設路網、實現森林管理集中化、培養人才之外,還要建設和保護森林,最大限度發揮其吸收二氧化碳和碳儲存功能,促進公共建筑物等對木材的使用等,從而最有效地活用日本的森林資源,使林業再生。同時確立可持續的森林管理模式,構建國內木材的穩定供給體制。通過資源管理和漁業收入補償對策等,推進水產資源的適當管理、漁業經營穩定化、引進高性能漁船、協作化、流通基地的良好的衛生管理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