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玲


北京市平谷區不僅是中國的桃鄉,而且是一個果品王國,區內遍布著北方常見的各類干鮮果品,其中,大桃、大棗、紅杏、紅果、葡萄、核桃、櫻桃、蘋果、柿子、李子、栗子、梨12類500多個品種大宗樹生果品被稱為“平谷十二果”。
據平谷區果品辦公室副主任杜向堂介紹,“平谷十二果”中,發展最有名的要數大桃產業,果品總產量3.96億公斤,總收入13.64億元,其中,大桃總產量就為3.09億公斤,總收入就達10.1億元。但事實上,平谷區還有很多果品發展得很好,尤其是紅杏、梨、柿子,大桃、紅杏、梨和柿子,這四大果品位居全國之首。
平谷區現有果樹面積40.8萬畝,人均擁有一畝果園。10萬農民從事果品生產,占全區農民總數的50%。經過多年發展,如今,果品產業已成為平谷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10萬果農創業致富的經濟源泉,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生態產業。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原因,促使平谷區果品發展得如此之好呢?
推廣優新綜合配套技術
平谷三面環山,中間為平川谷地,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土質、氣候條件和全區果農的辛勤勞動孕育了百果飄香。
過去,由于果農大量施用化肥,化肥用量的增加,對地下水和環境造成了污染,土壤碳氮比失衡,土壤板結惡化。土壤的健康直接影響到了植物的健康,使得植物易遭蟲害、營養品質下降。面對這種現象,平谷區把實施果園“沃土”土壤改良工程作為安全果品生產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由傳統的直接施用畜禽糞變為施用發酵腐熟有機肥;變表面施肥為挖溝深施肥;由傳統的果園耕作變為果園生草和果園覆草,達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肥力、節水和改善果園生態環境的目的。通過這些措施,果園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0.5個百分點。
自2003年起,平谷區推廣桃樹樹體結構調整、隔株間伐和其他樹種落頭開心技術,解決樹體郁閉、通風透光差的問題,降低果園內濕度,從而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減少果園打藥次數,既節省果農對農藥的開支,又減輕了農藥對果品和環境的污染。累計完成桃樹高光效樹體結構調整10萬畝,郁閉桃園隔株間伐26555畝,其他果樹落頭開心200多萬株。
果實套袋能夠減輕病蟲危害,減少打藥次數,提高果實安全性。平谷套袋桃經亞洲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株式會社青島食品安全研究所80種殘留農藥檢測,全部達到了日本食品衛生法的安全標準。
每年7、8月份是平谷區降雨量較多且集中的月份。園內積水如果不及時排出,不僅影響到桃果的甜度,還會加重病蟲害的發生。平谷采取倒拉枝技術,能夠有效地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穩定樹形、防止因果實重量造成主枝下垂,樹體郁閉,保證樹體和果實正常生長,同時,還能夠降低園內濕度,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減少打藥次數。
目前,平谷區推廣應用了30多項綜合配套技術。完成桃樹高光效樹體結構調整10萬畝;郁閉桃園隔株間伐3萬畝;其他果樹落頭開心200多萬株;果實套袋突破21億個;全區優質果品率達到65%以上。
生產安全健康果品
如何讓先進技術在平谷全區推廣?平谷區堅持技術統一性的原則推廣生產和其他技術環節。在大桃生產管理上,經過專家、科技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的共同研討,形成了樹體結構調整技術、長枝修剪技術、授粉技術等22項大桃綜合配套實用技術,從中確定9項大桃增甜提質關鍵技術,并在全區推廣普及。
自2003年起,平谷區提出了“以有機果品為先導,綠色果品為主體,安全果品為基礎”的精品果生產戰略,通過生產“有機、綠色、安全、健康”的果品搶占市場,實現果品產業可持續發展。先后組織制定了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安全食品的種植規程和生產標準,通過推廣優新綜合配套技術,全區建成了28.9萬畝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10萬畝綠色果品生產基地,1.9萬畝有機果品生產示范區。
有了產量和質量,如何將果品銷售出去?平谷果品辦公室朱亞靜告訴記者,目前,全區3000多人從事果品營銷,年純收入達到1.5億元,主要通過吸引外埠客商,培育合作組織,實施農超對接,開發城區社區直銷店,開拓國內外市場,舉辦形式多樣的大桃展示展銷會等方式,開展果品銷售工作。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平谷區果品產業走出了一條以大桃為主導的生態果品富民之路,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平谷的果業已經行銷全國各地,并具有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