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

我國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大國、農產品貿易大國,更是一個農產品消費大國。農產品是城鄉居民、旅游來客的基本消費品,每年生產的17億噸農產品多用于消費,少量進行輪換儲備。
2011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為23360.98億元,同比增長4.5%。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已連續8年呈現增長態勢,2011年再創新高突破2.3萬億元。然而,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占社會物流總額的比重卻一直呈現下降趨勢,2011年僅占1.47%,我國農產品物流相對滯后。筆者以為,搞好農產品流通需明確以下6個問題:
蔬菜是公共產品還是商品
蔬菜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進行買賣,是一種商品,蔬菜流通體系及其基礎設施具有某些“公共產品”的特征。但是,借“公共產品”之名走回頭路回到計劃經濟上去,支持國家儲備蔬菜、補貼經營者、搞集體分配,這些顯然都是不可取的。
蔬菜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季節性消費需求增長、人工和化肥等生產流通成本上升、自然災害、輸入性通脹等因素都會影響農產品價格。但政府不會對市場撒手不管,會充分發揮其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
蔬菜價格的上漲和下跌都是一種常態,目前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仍然在可以控制調整的范圍內。當然也要警惕蔬菜價格過高或過低的非正常波動,大幅度的價格上漲會傷害消費者的利益,大幅度的價格下跌會傷害生產者的利益。
批發市場建設是公益性還是國家單一投資
試驗證明,建設公益性市場、國家單一投資建設市場、國營市場都是失敗的,農產品流通應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運營發展。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發展,消除任何阻礙農產品自由流通的障礙,形成更加透明、公正的價格,進行更加迅速的市場信息傳播,這些都為自由競爭的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制度保障。
但是蔬菜和生鮮產品的基礎設施都具有公益性,政府應該加大投資力度,重視農產品基礎設施的建設,使農產品在一個更好的平臺上自由流通。
“短流通”是創新還是一個偽命題
有專家認為,農產品價格暴漲的主要原因是流通環節成本過高,應提倡大力縮短流通環節以減少成本,有人甚至建議“零流通”。
流通環節不正當的層層加價,確實是造成農產品價格偏高的原因之一。但是,要討論“短流通”正確與否,流通環節多好、還是少好,首先應理清流通渠道和流通環節的概念。
流通渠道是商品所有者組成的、直接推動其形態變換中的商品由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的組織序列;商品流通環節則是指商品流通過程中商品價值實現和商品實體轉移的具體表現形式。
“短流通”是一個偽命題:新疆—北京、海南—北京的流通渠道就不可能短,但是銷地適當提高自給率是可行的,北京蔬菜水果自給率為15%,蔬菜水果價格上漲后自給率提高到35%,如果能提高自給率會更加符合低碳經濟的要求,避免“菜價整成肉價錢”。
環節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不同生產品種的環節多少是不一樣的。可以產銷對接,也可以有多種渠道(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和中間環節(如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等)對接。
集貿市場的作用有多大
集貿市場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為各類產品流通搭建了服務平臺,極大地促進了城鄉物資交流和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大型農產品集貿市場,有力地推動了農產品的交易,促進了農村、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當前是國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期,集貿市場作為連接農民和消費者的紐帶更加受到重視。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工商總局自2008年9月1日起就停止征收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體現了政府部門對集貿市場的支持。
集貿市場并非都是傳統的在一定時點聚集起來進行自由的農產品的交換。現在的集貿市場數量減少但規模有所發展,且由工商局和市場服務中心等多頭管理監督,對質量和經營環境等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農超對接的局限在哪里
農超對接雖然給農民提供了將農產品外送的渠道,但也對農民的優勢地位進行了一些削減。
一是巧立名目收費。各種形式的收費會加重農民負擔,違背農超對接的初衷。
二是周轉時間太長。對于農民,買賣多是現金結算,而超市采用銀行結算,并有時間不定的付款期。
三是條件苛刻。超市原本與合作社簽訂了合約,但菜價下跌時,超市就想壓低收購價,因不便公開違約,就以產品賣相不好等理由拒收農產品,除非農民肯減價出售。
目前,農產品銷售主要還是以批發為流通方式,“農超對接”作為農民和市場的直接流通渠道,只能在小范圍內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在和超市打交道時議價能力很低,易承受超市轉嫁的風險,從而達不到預期效果。政府應嘗試將合作社集中起來,幫助他們與超市打交道。而且,不應該只有農超對接的直接渠道,還要有其他的渠道,不能單一化,否則不利于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市場升級是否意味著提高成本
農產品批發市場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要建立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步伐,改善市場硬件設施條件,盤活地區的農產品資源、促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健康發展。
但是,批發市場改造后商鋪的費用,令很多農民和下崗職工不能承擔,以至不得不提高商品價格以對應提高的成本。這是必然的趨勢和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在我國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充分發揮了調節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