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

摘要:本文從對一節公開課教學片斷的觀察,通過與執教者的對話交流和對教學片斷設計意圖的分析,對閱讀課教學的設計作了一些探討,對閱讀課中教師如何設計教學環節來提高學生的語用技能做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教學片段,課堂觀察,閱讀課,有效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2-0026-04
課堂觀察是指通過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以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1]。由于課堂觀察具有簡便易行、操作靈活等明顯優點,因此成為教師適應教育復雜化趨勢以及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前不久,筆者觀察了王老師的一堂閱讀公開課,引發了對閱讀課堂高效性的諸多思考。其授課內容是牛津高中英語Module10 Unit2 Reading: Give a man a fish。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關于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貧窮問題,以及就此問題提出的一些可行性解決方法。
一、課堂觀察案例實錄及分析
(一)課堂教學流程
授課教師王老師用六個步驟完成了這一課時:
Stepl:Lead in
①Compensation before teaching(7mins)
②Guess th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3mins)
Step2:Reading(15mins)
①Fast reading
②Detailed reading
③Multiple-choices
Step3: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5mins)
Step4:Consolidation——Task-based reading(5mins)
Step5:Discussion and writing(10mins)
Step6:Homework
(二)課堂教學片段呈現及課堂觀察后的對話交流
筆者在課后與授課教師對課堂中的6個教學片段進行了對話交流,目的是分享授課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反思教學行為,從而促進閱讀課堂教學設計不斷提高。
(注:A=謝老師B=王老師)
[教學片段1]Lead in環節
本課文的Lead in環節,授課教師讓學生根據一篇小短文內容用本單元所學的詞塊完成所缺單詞:
According to a survey from the UN,(1)____(饑荒) is believed to be the number one global health risk,which kills many people and makes millions of people (2)_____(無家可歸). (3)___ ____ ____(除此外)this, malnutrition claims ten million lives every year. They have (4)___ ________ ___(給...施加壓力)politicians and statesmen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e problems.
(參考答案:1.famine/hunger 2.homeless 3.on top of 4.put pressure on)
A:這種導入方式比較少見,請問王老師為什么用詞塊進行導入,而不是用音樂或圖片?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么?
B: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圖片或音樂導入,而我是采用詞塊形式進行導入。“詞塊是語法、語義和語境的統一體”[3],讓學生讀一篇短文章填充與reading相關內容的詞塊,在語境中通過回顧使用學過的詞塊來完成任務,加深了詞塊的記憶,為實現詞塊補償和情感補償的相互統一奠定基礎。
A:您講的這些問題很重要。從課堂對學生的觀察中發現效果不錯,學生都能夠很好地投入課堂,真正地學到了東西,而不像傳統用圖片或音樂導入,走馬觀花,學生的技能得不到體現。
[教學片段2]Reading環節
在Reading環節,授課教師設計了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設計內容如下:
1.Why was the Live Aid concert so important?
2.What are mainly talked about in Para1 and Para2?
It mainly talks about a live concert intending to raise money for f______in Ethiopia and some s_________problems such as disease, p______,hunger and m___________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3.What is the function of Paragraph3?( )
A.concluding paragraph
B.linking paragraph
C.supporting paragraph
A:大多數教師上閱讀課都是采用課后C1設計的問題,而您設計不同形式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是因為公開課這樣做還是每次上閱讀課都這樣?
B:幾乎每次上閱讀課都這樣做。首先針對高三學生的知識水平,若全部用課后C1的問答形式,學生會感到無聊,沒有新意,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語言運用技能和閱讀技能得不到提高。
A:那在您設計的問題和任務中,學生的語言運用技能和閱讀技能是怎么樣體現出來的?
B:我在設計這些任務時,是按照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順序設計的。
A:您的設計獨具匠心,那么以上第3和第4小題是從哪方面來考慮設計的?
B:不難看出,第3小題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從第3段最后一句:It is without doubt an amazing achievement, but is it enough?可以得出答案為B。這樣一來,句子在文脈當中的功能作用就凸顯出來:承上啟下。
[教學片段3]Multiple-choices環節
授課教師通過讓學生尋找主題句巧妙地引出了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學生通過觀察4-7段的主題句發現了作者的觀點就在第4段: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Teach a man to fish,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 time.
隨后授課教師又用了多選題的方式讓學生完成練習:
1.The author think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help developing countries fight hunger and poverty is_____.
A.to educate and train people
B.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C.to develop the work of WFP
D.to help them learn how to help themselves
(參考答案:D)
A:您設計這兩題的意圖是什么?
B:我把高考閱讀理解題型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應試技能,也體現了考綱對學生技能的要求。
A:通過與您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探討,深刻認識到閱讀課堂中也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一些閱讀微技能,讓學生通過課堂任務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
[教學片段4]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環節
隨后,王老師又設計了對文章結構的分析與填空任務:
The passa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1:(__--__)It puts forward some_______
problems.
Part2:(__--__)Some_______are taken to solve them and_______are given to support the topic.
Part3:(__---__)The writer draws a __________.
A:我認為這一環節可以放在Lead-in之后、閱讀之前,把段落和大意分好,讓學生連線更好,因為這樣可以讓學生理解文章的結構。
B:放在前面也可以,但考慮到班級學生水平,所以又用了填詞的形式讓學生完成。
A:我觀察到了一些細節:您在課堂上會和學生進行對話互動,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困難時,您會給學生一些提示,并將生成的詞或詞匯呈現在黑板上。請問這樣做是出于什么目的?是為了鞏固學生學過的詞塊嗎?
B:我通過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填出正確的詞,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同時我又將對話中生成的詞塊呈現在黑板上教讀幾遍,加深學生對詞塊的記憶,減輕學生單獨記憶單詞的負擔。
A:你覺得這樣做有效果嗎?
B:還是有些效果的。因為在課后學生的寫作當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用了be faced with,severe等詞匯。
[教學片段5]Task-based reading環節
授課教師接著又設計了一篇任務型閱讀,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其內容如下:
(參考答案:1.severe/serious 2.poverty 3.claiming 4.Measures 5.raising 6.improve 7.jobs 8.independent 9.Educate 10.Conclusion)
A:您每節閱讀課都設計任務型閱讀嗎?
B:每次都要在課前花些時間,提前提煉文章的結構,再自己編制任務型閱讀,按照高考大綱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要求,設置空白,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
A:你為什么會想到自己去編排任務型閱讀?
B:自江蘇省2008年英語高考改革后,高考試卷就有了任務型閱讀這種題型,旨在強化學生的語言適用技能。我認為應在課堂中強化任務型閱讀的技能和方法訓練,學生才能從長期的課堂習得中提高語言運用技能。
A:我很贊同您的觀點。
B:我在課前預先把要用的詞通過各種任務和課堂活動呈現出來,通過課堂滾動呈現詞塊。
A:語用學的理念所強調的就是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在用中學、在學中用、為用而學”的過程,加強對詞塊的學習和鞏固,注重培養學生的詞塊意識,不僅對完成Reading板塊的教學任務有幫助,從長遠來看,對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4]。您的課堂的確體現了這一理念與原則。
[教學片段6]Discussion and writing環節
在尾聲,王老師又設計了以下問題:
Q:If you are in poverty,how do you get out of the poverty in the future or now?What's your opinion?(學生思考后回答)
讓學生分組討論后,每小組點一名學生起來口頭回答,最后讓每位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寫成一篇文章(130字左右),參考詞匯如下:be dependent on,breadwinner, on top of, long-term,put pressure on,in one's opinion,firstly,however,crisis……
授課教師鼓勵學生在寫作時使用剛學習過的詞匯。
A:您為什么不直接讓學生寫作文,而是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再讓學生寫?
B:小組討論活動的設計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可以形成立體的交互思維網絡,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得到發揮,合作意識得以加強[5]。
A:我也注意到了學生經過討論,在口頭表達中使用了您在黑板上呈現的詞匯,例如:
S1:If I am faced with poverty,I will make a long-term solution and I will not be dependent on my family.
S2:……
從課堂觀察看,學生會使用課堂中輸入的詞塊進行自我表達,語用技能確實得到了鍛煉。
二、啟示與反思
由于本探討過程只有2位英語教師參與,本文只呈現了一個案例,因此在學生如何學的方面描述較少,觀察的角度也是有限的。課后,筆者對本課教學設計的優點做出了如下總結:
1.參與度高、多媒體運用合理。授課教師在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時間限制,并讓學生們在相互學習中交流合作,取長補短。在課堂導入環節和學習方位環節時,運用圖片介紹“It is better to teach a man to fish than to give him a fish.”直觀清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形式多樣的任務型活動環環相扣。王老師的課以hunger為主題作為導入,引出大家的思考,隨后安排一系列緊湊相關、由易到難的任務型活動,不斷地通過聽與讀的活動輸入信息,讓學生充分操練語言。因為信息多、活動密、節奏快而且不斷有信息溝出現,操作過程有趣,使學生在整堂課中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3.給學生的閱讀理解提供了有效的支架。王教師將高考的閱讀模式運用于課堂,在設計問題時,設置了細節題、大意歸納題、作者態度題,在鞏固的同時設計了任務型閱讀,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感悟文章的篇章結構,也符合高考考綱的要求。
4.以詞塊滲透的理念作為閱讀課的主線貫穿全文。王老師在設計導入和課堂任務時獨具匠心。從詞塊導入到學生填詞,從歸納大意到目標詞匯填空,從篇章結構理解到鞏固用詞點撥,從課堂話語互動到詞匯滾動呈現,無一不體現出詞塊教學的理念。滾動式的詞匯呈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生詞,并在無形之中用到了這些詞。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2012說明》(英語科)中,考試內容及要求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如下描述:(1)理解語篇主旨大意;(2)理解文中具體信息;(3)根據上下文中提供的線索推測生詞的詞義;(4)根據文中事實和線索作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宏觀結構和文脈邏輯關系;(6)理解作者的觀點、意圖和態度;(7)根據所讀,用恰當的詞語補全文章提綱、概括主要內容或作關鍵詞詞語轉換[5]。對照此標準,筆者認為,閱讀應該成為當前英語課堂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涉及教與學的雙邊關系。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再好的學生也很難取得閱讀學習的圓滿成功,因為閱讀教師的作用不僅在于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和閱讀技巧,還指導學生有步驟、有順序地操練,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挖掘潛力,開發智力,迅速提高閱讀技能[6]。教師只有在課后進行反思,才能不斷意識到自己教學行為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自己的閱讀教學策略,最終達到教學創新和教研創新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駱志芬.用課堂觀察技術探究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運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0(6).
[2]康紅兵.課堂觀察:英語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途徑[J].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2010(3).
[3]魏玉平,鄒國香.《牛津高中英語》Project教學設計模式[J].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2010(3).
[4]明永紅.《牛津高中英語》Module4 Unit1 Advertising閱讀教學案例[J].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2010(3).
[5]江蘇教育考試院.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2012說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6]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A Probe into Effective Teaching Design of English Reading Class
——Based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of Excerpts from One Teaching Period
Xie Ping
(Teaching & Research Section of Yangzhou Education BureauYangzhou22500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some teaching excerpts and procedures from one open reading-class, and through the dialogue with the lecturer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purpose of some teaching steps, the writer attempts to make a probe into and reflection on how to design a reading class with proper designing techniques in order to raise the students' language application skills in high school reading classes.
Key words: teaching excerpts,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ading class, effectiv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