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樞
摘要:童本作文教學,是以兒童的“生存、生活、生長、生命”為本位的作文教學。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必須著力讓農村兒童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審視、聚焦自己“生”之環境,必須著意讓農村兒童學會用自己的心靈觸摸、體驗、感悟自己“生”之態勢,必須著重讓農村兒童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之色彩,進而更好地保護農村兒童天性、激發農村兒童靈性、生成農村兒童個性。
關鍵詞:田園背景;童本作文;童眼;童心;童言
中圖分類號:G4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2-0060-05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皟和魑摹?、“童化作文”、“童話作文”、“生活作文”等實踐與研究的相繼出現,為作文教學特別是小學作文教學打開和拓寬了新的天地與空間,對于豐富和完善小學作文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顯然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在此同時不能不引起我們倍加注意的是,這些研究與實踐的指向,從總體上看,城市化的傾向可能還比較明顯,至少是沒有充分考慮和照顧到農村兒童的特點與需求。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覺得把小學作文教學實踐與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村顯得尤其必要。不僅如此,“兒童作文”、“童化作文”、“童話作文”、“生活作文”等等,是不是小學作文教學全部的不可超越的范式,似乎還不足以得出肯定的結論。這樣,在現有基礎上探索和尋找新的作文范式,來豐富和優化整個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就成為我們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正是基于這種想法,筆者提出并成功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田園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并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開始了初步的嘗試。
田園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建基于農村小學這一特殊的“田園背景”,立足于“童本作文”教學的實踐探索,探尋小學作文教學的本質要義,試圖為小學作文教學特別是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種本真的切合實際的思路和方法。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田園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不但不排斥其它范式,而且重視吸納其它各種小學作文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思想精華和成功范式,兼收并蓄,重新構建田園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學的操作體系,進而倡導農村兒童走出狹隘的課堂,放眼農村廣闊的天地,挖掘農村特有的教學資源,把農村兒童當下“生存、生活、生長、生命”的現實和作文緊密地結合起來,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審視、聚焦自己“生”之環境,用自己的心靈觸摸、體驗、感悟自己“生”之態勢,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之色彩,強調教師要以兒童眼里的真實、兒童心靈的體悟來真誠呵護原汁原味的童真之言,將兒童引入“對作文的主動追求成為表情達意和與人交流的生活必需”的理想境界,促使他們自覺產生可持續的寫作動力,從而激活言語的生成,滿足表達的欲望,構筑精神的樂園,享受生命的成長??傊飯@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旨在借鑒和運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反思與變革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問題與矛盾,從而實現和達到一定程度上的創新與超越。
那么,什么是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它有哪些本質規定?這就是本文所要著重探討與研究的問題。
何為童本作文教學,簡言之,就是以兒童的“生存、生活、生長、生命”為本位的作文教學。以兒童為本位的作文教學,特別強調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要著力關心、關照、關懷、關愛兒童“生存、生活、生長、生命”等發展變化過程。具體地說,就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讓兒童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審視、聚焦自己“生”之環境,用自己的心靈觸摸、體驗、感悟自己“生”之態勢,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之色彩,進而保護兒童的天性,激發兒童的靈性,生成兒童的個性,豐富與達成小學作文教學之目標。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強調的是在農村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師生對共同置身其中的田園背景的充分關注,特別是對農村兒童“生存、生活、生長、生命”等發展變化過程中呈現的真實場域的全面考量與整體把握,讓農村兒童在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審視、聚焦自己“生”之環境,用自己的心靈觸摸、體驗、感悟自己“生”之態勢,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之色彩的時候,得以最大限度地凸顯其農村特色與田園風貌,從而真正把農村小學以兒童為本位的作文教學落到實處,更好地發揮其保護農村兒童天性、激發農村兒童靈性、生成農村兒童個性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其豐富與達成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目標的價值與功能。
要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田園背景中童本作文教學的本質規定,至少還需要進一步明晰和厘清以下三點:
一、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必須著力讓農村兒童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審視、聚焦自己“生”之環境
童本作文中所反映和呈現的世界,應當是兒童眼中的客觀世界,這是童本作文最基本的要求。讓兒童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審視、聚焦自己在“生存、生活、生長、生命”過程中周遭的世界,即所處環境中遇到的自認為有趣的人、事、物、景等,進而逐步反映和呈現在自己的作文中,就成為童本作文教學首先要追求的目標。這也是衡量我們的作文教學是否以兒童為本位的重要標準之一。如果離開了這一點,那一定不是童本作文。
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切不可用成人眼中的世界替代兒童眼中的世界。事實上,兒童眼中的世界與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由于成人與兒童處在不同的“生存、生活、生長、生命”過程中,其需要與興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使得他們面對同一世界時,其看“人”、處“事”、待“物”、取“景”等的視角與范圍也必然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當中當然有交叉重合的部分,但更多的時候是各有側重的。這就必然導致兒童眼中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眼中的世界。不僅如此,由于兒童認知水平的限制,使得兒童眼中的世界還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物我一體”的世界,甚至是“模糊不清”的世界,但這卻是兒童眼中真實的感興趣的有意思的世界,由此更能在作文中體現出自我“生存、生活、生長、生命”的本來面目。
如果我們硬把成人眼中的世界塞給兒童,就有可能導致在成人看來是“趣味無窮”的人、事、物、景等,而在兒童眼里卻是那樣的“枯燥乏味”。小學作文教學中,成人的經驗“烙印”和眼光暗示,尤其是教師教學中有意或無意的“逼迫”,正在逐步消磨兒童對作文的興趣,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能不引起我們每一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因此,只有“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看到“兒童眼中的世界”,進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引導兒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審視、聚焦其“生存、生活、生長、生命”過程中周遭世界的各種狀態與變化,并將之反映和呈現在自己的作文中,從而實現童本作文教學的目標。
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還需要我們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上述基礎上,特別著力關注農村兒童“生存、生活、生長、生命”之環境,即置身于“田園背景”中的兒童及其發生的人、事、景、物等,這顯得尤為重要。農村兒童眼中的世界是有別于城市兒童眼中的世界的,這是由其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如果我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不加區分,以農村兒童為本位的作文教學將難以落到實處。當然,在現代社會特別是交通十分發達的今天,我們不能說農村兒童的眼中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沒有車水馬龍的公路,沒有人山人海的市井,沒有色彩斑斕的燈光,但農村兒童的眼中更多的還是阡陌相通的田間小路,星羅棋布的小河小溪,隨處可見的雞鴨豬羊,春天綠油油的麥苗,秋日黃燦燦的稻穗以及伴隨其間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等。惟有進行如此地關照,并努力讓農村兒童將這些內容化作筆下的文字,才是真正以農村兒童為本位的作文教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努力從一般作文教學的視角,幫助兒童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審視、聚焦自己“生存、生活、生長、生命”之環境。對于如何觀察、審視和聚焦,我們當然要進行方法上的具體指導。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培養農村兒童慧眼洞察生活的自覺意識和體察細微生活的主動能力。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注重引導兒童回眸其當下正在發生和進行的“生存、生活、生長、生命”之旅,不僅讓農村兒童用眼睛去看“生”之表象,更要積極調動他們身體的其它器官,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聽一聽,想一想。同時,要盡量開放和拓展學生觀察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他們學會多角度、深層次地細致觀察,進而審視事物的細微之處,辨別事物之間的細小差別,發現事物的不同變化,找準事物的不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作必要的聚焦與梳理。只有經歷攝取、審視、篩選、聚焦后的生活經驗才可能成為兒童的寫作素材,這樣,他們才能“寫出屬于兒童自己的陽光作文,它是對兒童生命的尊重,是對兒童主體地位的認可,是兒童進行心靈對話、表達真情、學做真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1]。這樣的作文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
二、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必須著意讓農村兒童學會用自己的心靈觸摸、體驗、感悟自己“生”之態勢
童本作文中所反映和呈現的世界不僅是兒童眼中的客觀世界,更應是兒童心中的主觀世界。讓兒童學會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體驗、感悟自己“生存、生活、生長、生命”之態勢,其目的就是幫助兒童實現由眼中的客觀世界轉換為心中的主觀世界,進而把自己的心聲與情感反映和呈現在自己所說之話和所作之文中。這也是判定是不是童本作文的一個重要標準。人們常說,“言為心聲”、“情動辭發”,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人的所言之“聲”,所發之“辭”,總是和主體的心靈與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果說成人在某種情況下還可能說假話寫空文,而兒童的天真與單純則常常是“童言無忌”的。兒童純真的心靈就像水晶一樣澄澈透明,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和虛偽掩飾,完全是對自我“生存、生活、生長、生命”的真切感悟,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如果我們不能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關注這一點,并通過恰當有效的指導,真正讓兒童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體驗、感悟自己“生”之態勢,進而幫助他們實現“言為心聲”、“情動辭發”的目標,就可能有意或無意地蹂躪兒童本位、踐踏童本作文。
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之所以必須突出讓農村兒童學會用自己的心靈觸摸、體驗、感悟自己“生”之態勢,是因為兒童眼中的客觀世界與兒童心中的主觀世界往往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首先反映在不同兒童的身上,即使他們周遭類似的客觀世界,但由于各自的情感與個性的不同,使得他們真正由心靈觸摸、體驗、感悟到的客觀世界,與在此基礎上反映和呈現的主觀世界,常常有著很大的不同。其次,還表現在即使是同一個兒童,由于他所處環境的變化乃至情感與個性的發展,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與彼時彼地、彼情彼景中由心靈觸摸、體驗、感悟到的客觀世界,與其反映和呈現的主觀世界,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既然如此,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就必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以農村兒童為本位的意識,凸顯不同個體兒童的獨特個性與不同情感,不僅要使農村兒童觸摸、體驗、感悟到的“生”之態勢具有田園風光和農村特色,而且要使農村兒童在觸摸、體驗、感悟“生”之態勢過程中放飛心靈、釋放情感,從而使其作文足以反映和呈現農村兒童生存的意義、生活的韻味、生長的快樂、生命的靈動,真正讓農村兒童做到“我口述我情”,“我手寫我心”。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
由此看來,我們所倡導的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就不僅要關注農村兒童“生存、生活、生長、生命”過程中的外在的物質世界,更要關注農村兒童“生存、生活、生長、生命”過程中內在的精神世界。其實,讓農村兒童觸摸、體驗、感悟其“生”之態勢的過程,就是讓農村兒童開啟自己心靈天地、洞察自己情感世界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持續與聯動,必然會喚起與激發農村兒童作文的欲望和沖動。面對這個過程,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尊重和呵護農村兒童這種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作文“欲望和沖動”?!皺M看成嶺側成峰”,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他們有與眾不同的特殊經歷,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審美觀,進而使得他們的內心總是充滿了很難讓成年人理解的那份“情愫”。一旦離開了鮮活的情感之源,兒童的作文就會遮蔽童心,失去童言,更遠離童真。為此,我們在童本作文教學過程中,必須用理解的心情、寬容的心態去審視、關愛、肯定兒童個性化的作文,讓兒童真正獲得心靈的解放,思緒的放飛,作文的自由。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會閃耀著“童本”的光輝,進而“展示生命的原生態,讓學生的每一個詞語都鍍上自己的靈光,染上自己的色彩;讓字里行間都洋溢著自己的喜怒哀樂;讓整篇文章都閃耀自己的思想光芒,打上自己的人格烙印,彌漫自己的呼吸氣味,真正成為生命的獨白和心靈的對話,使學生的作文綻放出個性化的絢麗花朵”[2]。這也是童本作文必須始終堅持的理念與目標。
三、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必須著重讓農村兒童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之色彩
童本作文不僅要求小學生的作文所反映和呈現的世界,必須是兒童眼中的和心中的世界,而且同時要求用兒童的語言來反映和呈現兒童眼中的和心中的世界。小學生的作文是否運用了兒童自己特有的本真語言,是否充滿“童言稚語”,這是衡量和判定小學生的作文是不是童本作文的一個外顯標志。小學生的作文是兒童所作的文,兒童作文理所當然是用兒童的語言寫成的,這似乎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然而卻是客觀存在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翻開小學生的作文,充斥其間的“家長語言”、“教師語言”等“成人語言”比比皆是,“一遇到高興的事就‘一蹦三尺高,一受到表揚就‘比吃了蜜還甜,一著急就‘好比熱鍋上的螞蟻……多少會開口的生命患了這么可怕的‘同語癥”[3]。這或許就是由于家長特別是教師的過度指導造成的。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從審題、到選材、到寫作,直至修改,都有“嚴格的標準”規定著兒童的作文,“精耕細作”的指導可謂“精益求精”。在教師“統一規范”的要求下,兒童的作文思維就在固有的程式中僵化了,兒童的創新意識在圈定的模式中淡化了。這樣,兒童就逐漸失去了自己的話語體式。生動的“童言”變成了常見的成人話語的復制品,原生態的“稚語”就這樣被成人的話語給“風干”了,由此,兒童語言的天性被抹殺了,語言的靈性被泯滅了,本該充滿個性與靈氣的兒童作文成了同一“流水線”上“生產”出的機械產品。鑒于這個嚴酷的現實,讓兒童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存、生活、生長、生命”之色彩,就成為童本作文教學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潘新和教授曾經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是語文天才。教師要善于發現、順應、養護他們言語的天性與個性、潛能與才情,讓他們的言語生命得到最大的發展,從而使他們得到歸屬感和尊嚴感。”[4]在這里,童本作文教學,倡導的就是讓兒童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去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存、生活、生長、生命”之色彩,其實質也就是潘先生所強調的“牧養言語生命的野性”。兒童言語生命的天性和野性,決定了他們“有話總藏不住”,我們在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之色彩的時候,千萬不要僅僅以“思想是否健康、立意是否高尚、表達是否規范”等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去規約、束縛、牽制兒童的作文。當然,這不是說這些東西不重要或無需關照,而是說在兒童作文剛剛起步的時候,如果我們“求全責備”,反而會妨礙兒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情達意”,乃至扼殺兒童作文的欲望和興趣,那就得不償失了。這樣,無論兒童的作文語言如何,只要是直抒性靈,自然流淌所思所感,就應該值得肯定,因為這畢竟是他們心靈歷史的寫照。在這樣的作文氛圍中,兒童表達的積極性一旦被激發,雖然他們的作文中可能不見華美的辭藻,但一定會促使他們句句發自內心,段段彰顯情感,篇篇充滿個性。
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之所以必須著重讓農村兒童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之色彩,是因為農村兒童正在經受著城市兒童語言的影響乃至“逼迫”,而逐漸放棄自己語言的“鄉土底色”和“田園韻味”。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如果長此以往,農村兒童的作文語言就會“附和城市”而“鄙視農村”,就會遠離其“生存、生活、生長、生命”過程與發展的環境。顯然,這樣的作文是完全背離以農村兒童為本位的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的要求與宗旨的。因此,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就必須切實重視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誠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一體化已經不可避免,但是現實條件下的城鄉差別仍然是一種客觀存在,并且在短期內很難消除。這就決定了城鄉兒童“生存、生活、生長、生命”的言語環境必然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用城市兒童的語言來替代農村兒童的語言,不僅是對農村兒童的歧視,更是對童本作文的背叛。
既然如此,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尊重農村兒童那種富有“鄉土底色”和“田園韻味”的“繆斯語言”,讓他們作為天生“語言學家”和“浪漫主義作家”的靈性與個性得以發揚光大。教師在其中的作用應該是,引導農村兒童在自己的這塊自留地里,根據自己在農村特定時空“生存、生活、生長、生命”的經驗和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描繪、記錄,讓作文成為農村兒童張揚個性、開發潛能的舞臺,切不可以自己的喜惡和語言習慣來框定和暗示兒童的作文語言,進而使農村兒童的語言表達飽含農村趣味,富有農村意蘊。其中,最重要的是幫助農村兒童實現自我言語生命的價值認同,提供機會給他們進行言語實踐與運用,并想方設法為他們搭建生長自我言語生命的平臺,讓他們在豐富的言語活動中挺立言語人格,催生言語智慧。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學生在語言學習、運用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套只屬于他們的獨特的話語系統,他們用這套話語系統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我們要尊重兒童這套話語系統,尊重他們的表達習慣,肯定他們的‘童話,欣賞他們的‘童話,鼓勵兒童把原汁原味的兒童話語寫到作文中去。不要急于教他們那一套成人化的謀篇布局等寫作技巧,而是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真實生活?!盵5]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強調著力讓農村兒童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描繪、記錄自己“生”之七彩本色,也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是“人本”、“生本”思想與理念在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化、操作化,特別強調從農村兒童生存、生活、生長與生命的實際出發,不僅著眼農村兒童當下的眼前的生存、生活、生長與生命,而且面向農村兒童未來的長遠的生存、生活、生長與生命,更加注重農村兒童全面的立體的生存、生活、生長與生命。無論是作文教學內容的確定,還是作文教學形式的選擇,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農村兒童生存、生活、生長與生命需要的滿足,都必須推動和促進農村兒童生存、生活、生長與生命風帆的揚起,都必須拓展和延伸農村兒童生存的寬度、生活的厚度、生長的力度與生命的高度。這是田園背景中的童本作文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應然目標與不懈追求。
參考文獻:
[1]潘文彬.守護兒童的天性——潘文彬講作文[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9.
[2][3]楊麗芹.放大過程 快樂作文——以《螺螄》習作指導為例[J].教學月刊,2012(3).
[4]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5]周翰婷.用童心寫童言的習作指導.中國教育資源服務平臺,2010-11-18.
Essential Prescription of Children-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in
Rural Background
CHEN Yu-shu
(Tongzhou Hero Primary School, Nantong 226363, China)
Abstract: Children-based writing instruction is based on children's survival, existence, growth, and life, while such instruction in the rural background must strive to teach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ide how to observe, examine, and focus on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existence with their own eyes, how to feel,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d their state of existence with their own souls, how to express, describe, and record their colors of existence with their own languages, and furthermore children's nature can be better protected, their spiritualism activated, and their personality generated.
Key words: rural background; children-based writing; children's eye; heart; spe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