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華
摘要本文通過對文獻資料的分析,對我國現行高校體育教育設置的情況進行了探討,指出了我國高校現行體育教育體質中存在的部分弊端。并提出未來體育課程研究的發展趨勢,為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設置體育課程高校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因此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課程是教學的中介或媒體,也被視為培養人才的“藍圖”,因而,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重心必然向教育領域轉移,并最終轉向實踐。學校體育是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程設置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完成高等教育培的主體思想和魂魄,是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體育課程怎樣設計和編寫已成為社會多方面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1我國現行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與開展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剛要》指出: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學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
1.1普通高校體育項目設置狀況
李鵬在《安徽省體育課程設置現狀的調查研究》一文中對安徽省13所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狀況進行了調查,指出在被調查的13所高校中,均開設了籃球、排球、足球、太極拳、健美操等項目,有8所學校開設了體育舞蹈、乒乓球項目,5所學校開設了羽毛球、散打項目,2所學校開設了網球、跆拳道項目,一所學校開設了輪滑項目。該文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網球運動受到男女大學生的喜愛,這與網球課程開設的現狀是完全不符合的。許桂芝、路俊艷在《對體育課程設置與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對福建中醫院體育課程涉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由于受師資力量、體育場館、器材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僅有排球、足球、籃球、健美、健美操、武術6個選修項目。袁莉萍在《湖北省高校體育課程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中對湖北省13所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深化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
1.2普通高校體育課程類型
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李鵬、馬力對安徽省13所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安徽省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類型大致有普修課、選修課、保健課等幾種。鄭國榮、廖建媚對福建省15所普通高校體育課程類型做了調查,指出福建省現行體育課程類型較為豐富,開設課程所占比例較高的是選項課、理論課、保健課、選修課。袁莉萍對湖北省高校體育課程的類型也做了類似的調查,也是這幾種類型。李吉遠從全國所有普通高校中隨機抽取了106所作為調查學校,發現所有的普通高校均已開設體育課程,多半數以上高校對3年級以上學生開設體育選修課,為部分身體異常、病、弱、殘及其他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一般有公共課程、教育課程、學科課程、選修課程、特設課程以及實踐課程。綜上所述研究中發現目前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種類基本符合目前課程發展的狀況,為高校體育課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思想理論研究
袁莉萍在分析湖北省高校體育課程現狀時指出高校體育課程的設置要本著“健康第一”的教學指導思想。長期以來高校體育教學受競技體育思想觀念的影響,片面地強調技能而忽略學生體質,片面強調增強體質而忽略學生的綜合素質。
曹詩卉、李連偉指出在未來的研究中要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把終身體育教育的理念滲透到研究中去,在調研現行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時,應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素質以及將來走向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樹立現代化的體育教育觀和牢固的終身體育觀,把傳統體育與終身體育理念有機結合起來,探究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課程設置體系。同時還指出要深入素質教育發展的理念,依靠于素質教育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作為基本內涵,進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3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面臨的問題
經過查閱文獻發現高校體育課程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盡管各高校對體育課程做了調整和優化,且部分高校取得的成效明顯,但是,從整個大局來觀察和分析后仍然得出:課程改革和調整方面普遍滯后和遲緩,高校間差距大、課程調整失衡等多方面問題。
3.1改進和豐富課程的內容
鄭國榮、廖建媚在研究中指出要豐富體育課程的內容,開設體育項目應符合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符合未來人群健身活動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從事體育鍛煉的知識。張鳳玲在對高校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現狀的研究中指出高校體育課程存在重點不突出,與社會體育相脫鉤,教學實效性差等問題,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大眾喜愛的項目開設不足,學校體育與社會相脫鉤。建議如果高校體育教學項目想更貼近大眾就必須進行項目創新,比如開展三人籃球、沙灘排球、軟式網球、毽球等人數少、技術容易、趣味性強的項目,以此來增強課程設置健身、娛樂的實效性。
3.2普通高校體育課修課形式
目前許多文章對高校課程類型也進行了歸納,總結。鄭國榮在文章中建議改變學生在大一、大二修完體育必修課程的限制。使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業計劃,在大學期間任一學期修完體育必修課時和學分,不再對課程的修課時間段加以限制。
4結論與建議
(1)在未來的研究中要始終以健康第一和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在高速發展的社會里,健康和教育的理念應該滲透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根據這個理念指導高校體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
(2)體育課程結構與內容體系是體育課程的命脈。目前對該領域的研究不是很多,要優化體育課程結構和改進內容體系才能推動體育課程的發展,在實踐中必須緊緊抓住顯性課程與潛在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課內課程與課外課程、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的四個優化組合,以實現體育課程結構與內容體系的優化目標。
(3)師資力量不足是體育專業課程結構及內容體系改革中遇到的困難之一。特別是小球和健身健美類的教師缺乏,建議加強這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
(4)建立傳統的常模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的學生評價系統。傳統的常模評價即建立統一的標準常模,學生對號入座,主要看成績等客觀因素。而過程評價則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實施個性化評價,過程評價主要看態度、努力程度、提高幅度等主觀因素。常模評價客觀、準確,較易操作,過程評價具體、公正,操作時工作量較大。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高校體育課程采用的學生評價趨勢將是對多數學生采用常模評價,對少數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采用常模加過程評價的綜合評價系統。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Z].教體[2002]13號文件.
[2]楊海龍.對我國高等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學報,1997(2):88-913.
[3]詹曉梅,曹開華.創新教育與高師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0(3):76-78.
[4]李志杰,于素梅,劉笑舫,王偉,梁磊.河南省三年制師專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J].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2):86-91.
[5]林立,吳燕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發展趨勢探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94-96.
[6]曹詩卉,李連偉.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綜述[J].貴州體育科技,2007.87(2).
[7]郭科偉.高校終身體育模式初步探討[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