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貧富差距的適度存在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發達國家,最富裕的20%人口的財富一般是最貧困的20%人口的6~7倍,而在美國這個比例甚至達10倍。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市場經濟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貧富差距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影響下呈逐步拉大趨勢。當前正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也是社會問題多發、社會最不穩定時期。如果制度得當,則能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反之,則會出現各階層差距擴大,矛盾加劇,經濟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社會動蕩和倒退。在該時期,解決好貧富兩極分化的問題,對于黨提出的和諧社會建設意義十分重大。
一、我國貧富差距現狀分析
(一)相關數據分析
對貧富差距現狀的界定分析,主要是從當前學者們比較認同的基尼系數分析與統計局的數據對比分析中反映出來。
1.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我國總體居民基尼系數在1994年達到峰值0.389后有一定下降(1996年至1998年分別為0.375,0.379,0.386),到2006年又回升到0.397。而社會學家的調查數據顯示差距更大:1980年基尼系數約0.3,1988年也只有0.382,但到了1994年的0.434以后逐年攀升,2005年為0.456,2006年0.457,2007年0.458,每年增0.1個百分點。
2.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城鎮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是20%最低收入組的5.6倍;農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組是20%最低收入組的7.2倍。
3.農村內部差距擴大的同時,城鄉差距逐年拉大。1978年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2124,1994年到了0.32,1999年又上升到0.3361。從實際收入看,以2007年為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鄉居民收入比卻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
(二)基于社會發展現實矛盾的分析
1.政府財富增長過快。2007年世界銀行發布了2份極具震撼力的報告。第1份關于俄羅斯經濟狀況的報告指出,俄羅斯經濟增長是符合窮人利益的經濟增長。第2份報告涉及中國,在2001年至2005年間,中國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但最貧窮的10%人口的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從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脹成分后,政府財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才增1.2倍。在中國,超過76%的資產是政府擁有,民間只有不到25%的資產。因此,在政府過度占有社會財富、支出不受納稅人有效監督的情況下,納稅人事實上在用自己的血汗錢供養著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
2.社會財富通過權力尋租越來越集中。《國民收入分配狀況與灰色收入》研究報告指出:高收入階層中存在大量隱性收入,目前城鎮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31倍,而不是國家統計局統計的9倍。城鄉合計,全國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55倍,而不是按國家統計局統計推算的21倍。在中國城鎮高收入居民中存在大量灰色收入,這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因素。
二、縮小貧富差距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不和諧因素也在不斷增加。黨的十六大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達到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目標,就必須按照公正原則,形成合理的分配體系,努力縮小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各個子系統協調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經濟和諧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
實證表明,在收入差距過大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趨于緩慢。中國自己的發展經歷也顯示了這一趨勢。首先,貧富分化會導致需求不足、消費疲軟,容易形成經濟萎縮。其次,貧富分化影響經濟結構的優化。從產業結構變動與發展的角度看,收入差距過大,財富過分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必然會出現產業發展自動圍繞小部分人的需求傾向。有限的資源及資金將主要流向奢侈品生產部門及相關服務部門,形成畸形擴張。
(二)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階層和諧的重要標志
從利益關系方面講,貧富兩個階層間常常存在矛盾和沖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中,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的作用下,改革的成本和代價并不是由全體社會成員來共擔,也不是根據各個利益群體的獲益多寡來承擔。往往是居于競爭劣勢地位、承受能力脆弱的貧困階層承擔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和代價,為改革發展和富裕階層的崛起換取了時間和空間。和諧社會則要求社會各階層之間應該具有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動結構。確切而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應當具有如下標志:第一,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第二,各個階層應當得到有所差別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報;第三,社會各階層之間應當保持著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如果能通過制度設計建設起實現互惠互利的公正規則逐漸縮小兩極分化,就能實現各階層之間的團結和有效合作,避免產生不滿、抵觸甚至是反抗的惡性互動,營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三)縮小貧富差距是實現社會穩定的有效措施
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歷來是社會不穩定的潛在根源。剝奪理論指出,利益被相對剝奪的群體可能對剝奪他們的群體懷有仇視心理。當弱勢群體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獲益群體的剝奪時,社會中就潛伏著沖突的危險。猶如“木桶效應”,社會風險最容易在承受能力最低的社會群體身上爆發,從而構成危及社會的穩定。近期,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均等,分配領域中的不公正、非法的現象已經引發了許多沖突,如農村對非法收費的反抗,城市領域的勞動糾紛、社會犯罪等。如果不能將改革的利益均等地加以分配,一旦富裕階層與受損階層之間的差距變得不可接受,整個政權的道德基礎就將發生動搖。而只有實現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融洽協調,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穩定。
三、縮小貧富差距的對策建議
從根本上說,貧富分化的擴大絕不是市場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必然結果,世界上有不少市場經濟國家的財富和收入分配是較為平等的。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問題。事實表明,經濟增長本身并不能自動解決不平等問題。
相反,不平等制度的擴大會妨礙市場化改革和未來經濟的長期增長。貧富分化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分配和再分配制度領域里的公平、公正問題,這一問題反映的是社會優化與社會問題并存、社會進步與社會代價并存的局面。順利推進社會優化和社會轉型,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采取積極措施:
(一)建立健全法律體系規范市場行為
分析公眾對貧富分化的心態可以發現,大多數公眾不滿或仇恨的并不是貧富的分層現象,更多的是對富人致富的途徑和方式的質疑。權力尋租、裙帶資本主義、腐敗和非法致富,造成了民眾強烈不滿。這主要是由于市場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使得一部分人能夠違法經營以及權力市場化,導致經濟秩序混亂。因此,要嚴厲打擊各種非法方式獲取非法收入的行為,堵塞非法收入的來源渠道;要完善和規范生產要素市場,使按資本、技術等要素分配的行為趨向合理化;要完善人力市場,包括經營者市場和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既要加強立法,健全經濟法規,又要嚴格執法,加大對擾亂市場經營秩序的打擊力度;既運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也要運用政治法律等“看得見的手”,以此來規范市場經營秩序,縮小貧富差距。
(二)合理運用稅收制度加大調節力度
稅收是國家執行收入再分配的基礎和支柱。有效的稅收行為,可以對先富階層實施一定的限制,又可為再分配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然而,我國采取通過對高收入者征收調節稅,來對低收入者進行轉稅支付方法的調節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盡管實行了新的個人所得稅法,但在征管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是起征點過低,缺乏對收入監控的基本能力,處罰等手段也相當無力,致使高收入群體的偷逃稅現象極為普遍,導致對高收入者缺乏有效的調節。鑒于這種狀況,目前應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建設居民收入監測制度。一方面可利用納稅信息,另一方面則可利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相關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絕對額。同時,還應利用價格指數、工資指數、實物耗費指數等來監測居民收入的相對變動狀態。建設相對科學、全面的居民收入監測體系的重要作用,還在于為我們準確劃定調節對象提供基礎資料。
二是要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適當提高起征點。同時,應健全和完善征管配套措施,包括加強現金管理;盡快實現不同銀行之間的計算機聯網;在個人存款實名制基礎上,對個人金融資產、房地產及汽車等重要消費品也實行實名登記制度;建立健全海關、工商、勞務管理、出入境管理、駐外機構等部門向稅務部門提供有關人員經濟往來和收入情況的制度等,有了這些制度的保障,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才能順利推進。
三是要改革稅收征管制度,合理增設新的稅種。我國現行的稅收征管辦法是由稅務部門直接向納稅人征收,這樣收稅人和納稅人之間缺乏監督,容易造成偷、逃、漏稅現象。要建設和推行個人申報制和稅務代理制,形成納稅人、代理人和收稅人三方相互制約的機制。同時,適時開征股票交易凈收入所得稅、遺產稅、贈予稅、個人財產稅、奢侈消費稅以及壟斷企業特權經營企業特別稅等,形成收入再分配機制,使地區、行業、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趨于合理化。
(三)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環境
國家應把提高就業率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這一方面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解決二元結構矛盾,減少低收入人群,提高貧困者收入的有效途徑。解決就業與再就業問題,需要從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環境兩個方面進行。拓寬就業渠道應該是選擇以增加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實施就業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行動計劃。具體而言,一是充分挖掘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內部潛力,發展多種經營,盤活企業閑置資源,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安置富余人員,減少推向社會的下崗人員;二是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三是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盡可能兼顧能夠有效擴大就業的工程項目;四是拓寬國內跨地區勞務市場和國際勞務市場。
優化就業環境,一是在宏觀環境方面,各級政府應制定相應的就業計劃和目標逐步落實。二是要健全完善城鄉統一、內外開放、平等競爭、規范有序的勞動力市場。三是要為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提供及時充分的就業信息、就業培訓服務。四是制定實施推動就業的優惠政策。
(四)建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作為一種社會福利機制,是為了解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由于貧富差距而引起的社會貧困以及社會發展問題。當前,在解決貧富差距這個難題時,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功能,在調節收入分配的同時加快建設和完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以保障社會低層的基本生活,避免出現暴富者對社會財富的瘋狂掠奪和貧困階層生活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形。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很不完善,難以保障低層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特別是農村社會保障還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主要還是依靠以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家庭保障模式。因此,當前要加快在農村建設和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等。同時,在城市居民中,應通過實行最低工資保證制和最低生活保障線制,使失業職工、困難企業職工、退休職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居民在生活上基本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