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
中國的上市銀行是賺錢機器。以截至2012年8月31日的中報數據為準,16家上市銀行實現了凈利潤5452.29億元,同比增長18.25%,是全部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的53.98%。銀行業中報凈利潤占到A股一大半邊天,如此輝煌的業績,與實體經濟其他行業相比正好相反。為何在經濟下行周期,銀行業仍然能夠維持如此輝煌的業績,要分析銀行業與實體經濟背離的原因,關鍵在于找到銀行業的經營特征與實體經濟的異同。
銀行業的盈利低谷期仍未到
一方面,銀行業目前仍維持了較為穩定的增長和較大規模的利潤水平,這與其超大規模的總資產分不開。據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銀行業總資產已達126.78億元,按照1%的資產收益率計算,銀行業一年的收益也能達到1.26萬億,因此,銀行業的盈利水平是與資產規模保持相關性的。
但另一方面,銀行業亦不可能脫離經濟周期的本質規律,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銀行業的不良資產會不斷增加,并不是以線性增長的方式體現,而有可能以非線性的極端值的方式突然顯示不良資產的增加,從而帶來大量資產減值,造成業績的大幅下滑,甚至虧損。因此,目前仍處于經濟下行周期的初級階段,不良資產率或許維持緩慢的攀升,但到了經濟蕭條期的末段,銀行不良資產率仍將以非線性的增長方式體現出來。
那么,銀行的盈利周期與經濟周期是否保持一致呢?有研究表明,銀行業屬于滯后于經濟周期的周期性行業,盈利質量往往在經濟下行周期才會有影響。在目前其他行業盈利紛紛下調的情況下,銀行業要維持一枝獨秀的難度較大,因此,目前銀行業的盈利存在高估的水分,這就導致了投資者對目前低市盈率的銀行股投出了不信任票。因此,低市盈率的銀行股未必算低估,關鍵在于盈利是否到底,如果預期未來盈利處于上升周期,那么,這樣的低市盈率銀行股才算真的低估值,否則,就屬于低市盈率陷阱。關鍵的問題是,現在市場可能預期銀行業的盈利周期仍處于下行狀態,因此,在銀行股股價不變的情況下,如果銀行股的盈利下降,也會抬高相關股票市盈率水平。現在的情況是,中報顯示,銀行股的盈利增速已經開始下滑,符合市場預期。
銀行業盈利泡沫的悲哀
從中美兩國的最大盈利上市公司對比可知,美國蘋果公司日均創造了1億美元的凈利潤,而中國的工商銀行也是日均6.77億元人民幣的凈利潤,兩者相差無幾。但從盈利與收入的分布來看,蘋果公司以科技創新的模式在全球消費者的地位,其海外收入占比超過60%,美國本土的份額僅占40%不到;相比之下,中國最賺錢的企業,屬于地道的中國市場的壟斷者——海外收入僅占4%不到,換言之,中國最賺的企業只能賺中國老百姓的錢,在全球影響力遠不如美國的跨國企業。這就是中美股市的最大的差距,這說明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這是目前中國賺錢機器所不具備的競爭優勢,換句話說,中國上市公司的盈利大戶一旦去掉國內的壟斷保護,很難維持目前的盈利能力。中國要成為經濟強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經濟結構轉型的角度而言,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仍是由經濟過分依賴于投資導致的。以投資拉動的模式犧牲了普通儲戶的利益,以較低的貸款利息補貼國有部門,充分刺激其投資沖動,導致產能過剩,而銀行業作為貸款的中介人,更加能夠受益于貸款規模的擴張,獲得更大盈利機會。但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必須調整,未來必須要過渡到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上,而銀行業是否還會受益于消費增長呢?這不是本文的重點。關鍵的問題是,中國企業一定要有占據全球競爭地位的制造型和高科技企業,它能夠獲得全球消費者的認同,它代表著中國在全球的競爭力,它的盈利模式才能獲得投資者的尊重。
銀行業績底才是A股底
有人喜歡用M1增速,或是M2增速減去M1增速來分析A股市場見底,他們認為歷史經驗表明,貨幣增速與股市之間存在正相關,現在M1增速已經創了歷史新低,為何股市還不見底,這種指標分析是否已經失效呢?筆者認為,無論是M1,或是M2-M1增速的方法,理論上仍屬于時間序列的分析方法,與技術分析方法無異。經濟分析基本上與技術分析的原理是一致的,如果不考慮經濟層面可能出現了新的變化的話。最關鍵的問題是,當前經濟不需要投放太多新增貨幣,因此M1會失效。存量貨幣已經高居全球最大規模,同時,企業信貸需求下降,導致貨幣乘數下降,因此,貨幣增速會下降。所以,在經濟分析上,我們要結合不同時期來分析,僅僅用數據做回歸還是不夠的。
在2009年以后的三年里面,中國超發貨幣近50萬億元,導致物價大幅上升,而房價維持高位運行,這樣的效果并不能改變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局。從貨幣管理當局乃至經濟決策層的考慮來看,超發貨幣并不能拯救中國經濟,只能帶來物價的飛漲和資產泡沫,那么,與其繼續發揮央行的貨幣寬松,不如加緊結構調整,抑制資產泡沫和通脹風險,因此,目前的貨幣政策從戰略上而言是謹慎的,從戰術來說,或許存在階段性寬松的動作,但根本上不會改變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在要求。
這種經濟結構的調整從根本上將改變目前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這將挑戰目前銀行業的盈利能力,隨著利率、匯率市場化和金融自由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中國銀行業在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其過往的高盈利能力也將受到挑戰。
如果銀行業業績不見底,意味著中國經濟沒到底,正好證明中國股市無法見底。當然,中國股市一般會提前經濟見底,那么,只有當銀行股的走勢兌現經濟見底的預期的時候,A股才能見底。目前的情況下,上市銀行閃耀著金光的業績很難說明業績見底,因此銀行股的股價能夠維持暫時的強勢特征,但筆者認為,這種局面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建議繼續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