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學期的期末考試是對學生學習狀況最集中的檢閱,閱卷總能給我的教學經歷添上一片美好的記憶。
2012年,我負責批改的試題是以小店老板將假煙拆零賣給初中生為材料背景,其中有一個設問是:“經營者的行為違反了哪兩部法律?”
其實,作為教師,我非常明確出卷者的意圖是想讓學生答出《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兩部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但是,由于經營者的行為中既包括了“賣煙給學生”這樣的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侵害,又含有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情節,而題目的問法存在明顯缺陷,因而造成指向不明的情況,所以,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也就不足為奇了,《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刑法》、《經濟法》、《產品質量法》、《食品衛生法》、《工商管理條例》、《憲法》、《合同法》、《誠信法》、《兒童法》、《公平交易法》等等等等,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又目不暇接。其中,除去《兒童法》、《誠信法》之類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不存在的法律,其余答案還真是給我好好出了兩個難題:首先,學生寫的這些法律名稱是否存在并準確?其次,在這些法律中,有沒有與本題中的經營者的行為相關的條文?
所以,我的批改進度異常緩慢,尤其是頭一、兩本卷,我基本是每改幾張就要“百度”一下,最后索性找到了這方面最權威的網站——“中央人民政府網”上的“法律法規”網頁進行瀏覽查詢,才發現自己的記憶中存在著不少疏漏甚至是錯誤的地方,故而,待到我的批改任務完成,倒也實實在在地被普了個法。例如:我看到“《工商管理條例》”這樣的表述時,我覺得是對的,可是百度之后,才發現根本沒有這樣的名稱表述,相近的是《個體工商戶條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工傷管理條例》;還有“《經濟法》”,這樣的表述更是不正確的,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還有我一眼覺得根本不可能存在《公平交易法》,結果查出來在我國臺灣就有,雖然大陸并不執行這部法律,但最起碼給我提個醒——凡事皆有可能。
我按照“有沒有這部法?——這部法里有沒有與未成年人權益或者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有關的規定?”這樣的思路進行查詢。查到了、并且有相關內容,便給分;壓根兒就沒有這部法或者是這部法里不存在相關內容,就不給分。雖然進度緩慢,倒也令人興趣盎然。
卻也因此,跟另一位閱卷老師糾結上了。其它的法律問題都不大,關鍵是她不贊同“《憲法》”這個答案。因而我們主要就“經營者的行為到底違不違反《憲法》?”展開了持續兩天的爭鳴。
這位老師首先提出的觀點是:具體情境要具體分析,這段材料就是針對未成年人的,所以,學生應該理解題目的本意,回答那兩部專門性法規,其他的答案不能給分。對此,我認為:在題目自身存在指向不明的情況下,就不能責怪學生發散性思維,甚至可以說,學生散發出去的思維恰恰是一種注意細節、動了腦筋的表現,是應得到肯定和鼓勵的。
其次,她認為:《憲法》作為根本大法,根本就不涉及具體事務,凡具體事務都應適用其他具體領域的法律法規。如果“《憲法》”這個答案我給分的話,那么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鼓勵學生——但凡需要寫法律名稱,就可以不用動腦筋地寫上“《憲法》”了事。她認為這是一種導向性錯誤。她還舉了實例:牛頓是物理學家;高斯是數學家,他們都是科學家。那么,如果學生只需知道他們是科學家,而不知道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具體貢獻的話,那么學習的深入又有何意義?
我的意見是:
第一,在我國現行《憲法》中,第十五條第三款規定:“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第三十三條第四款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第五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在本題中,經營者銷售假煙,屬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他有自主決定賣什么物品、賣給誰的自由,但同時,也承擔賣合法物品、賣給能買的人的義務;這種銷售假煙給未成年學生的行為肯定是違背社會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由此,經營者的行為毋庸置疑地就是違背憲法中相關規定的行為。
第二,《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其它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故而號稱“母法”,其他法律相應地就是“子法”;同時,我國依法治國的核心也是依憲治國,所以,違反其他法律,最終,其實也就是違背了憲法精神。
第三,如果說“科學家”是共性,那么,“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就是“個性”。同樣,如果說《憲法》是共性,那么具體子法就是個性。結合具體情境具體回答這是應該的,但在這道題中,卻并非是排他性的選擇,不是只可答個性而否定共性。共性和個性并不矛盾,應該承認其同時存在。
第四,就教學內容本身而言,并未要求學生掌握具體法規的具體規定,只需一般性的了解即可。當面和點不需要區分得那么清楚時,考試要求相應也就不如其他學科的知識點要求高了。
特別是最后一點理由,終于讓她接受了“《憲法》”這個答案。我追著問她:“是不是我贏了?”她含笑答道:“是,你贏了。”
可是,我卻覺得,我輸了。
到爭論的最后,這個答案看似合理可以給分了,但隨之帶來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違法行為由此都可以叫做違憲行為呢?”理論上是絕不能這樣歸類的。理由有二:
首先,違法行為根據違犯的法律體系的不同可以分做四類:違憲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通過這樣的分類,可以非常明確地看出其它三類行為與違憲行為是平行并列而非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其次,作為母法,憲法只規定立法原則,是上行法;作為子法,其它普通法律是下行法。所以,在具體操作時,凡下行法有所規定的,依據下行法的相關內容進行處理,而絕不會適用上行法。所以,在判決書上都會寫明:“依據哪部子法的相關規定”而非“依據憲法和具體子法的相關規定”。
所以,這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還有待進一步地探討和學習。
雖然,討論的最后還是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是,我仍覺得收獲頗豐。
在此次閱卷過程中,與學生卷面靜態的交流中,學生千奇百怪的回答讓我更強烈地意識到作為思品教師更需做到“備須博”。由于教材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這實質上就對教師提出極高的要求。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更周到、更廣泛地收集相關素材,努力讓自己更廣博,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延伸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專業素養也難免會有疏漏之處,再加上課堂中,學生的問題往往會超乎意料,所以教師“言須慎”,更應注重發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切勿誤人。可以說自己明確知道的,也可以明確地說自己“不知道”,但絕不能憑模糊印象敷衍甚至是憑感覺張口胡說。同時,“教須嚴”。作為初中教學的內容,深度上不可能有太高要求,但是,在平時教學中還是要從嚴要求而不能從寬放縱,否則,教師確實是在對學生犯一種導向性錯誤。
另外,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不僅僅在彼此間的推門聽課、評課,即便在平時只字片語的溝通中,也能相互啟發、共同提高。雖然這次與那位閱卷教師的交流沒有形成定論,但是,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過程中,自己能理順自己的思路、清楚地表達,傾聽中了解他人的不同見解,打破自己的局限,帶來的不僅是知識層面上的一種提升,更是思維觀念上的一次突破。
經過這次批卷及與其他老師爭辯的過程,我那樣強烈地感覺到——成長,不在于輸贏的結果,還在于過程中的相互啟發。只要用心,無時不是幫你成長的契機、無處不是促你成長的平臺、無人不是助你成長的老師。
(李華,鎮江市第三中學,2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