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
27歲的菲爾普斯手握18塊奧運金牌含淚宣布退役,21歲的孫楊勇奪兩金翻開了中國泳壇新篇章。時代沒有好壞,關鍵在于你能給予什么,體育和網絡媒體都是如此。正如牛華網總編輯謝軍在接受網絡導報記者專訪時所說:“重要的不是時機,而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你選擇以一個什么方式及形式參與進來。”
內部創業:年輕的彼此一起成長
24歲的謝軍剛剛出任牛華網總編輯兩個月,一如“誕生”才滿半年的網站本身,年輕而銳利。
“我們的網站叫牛華網,就是說要做最牛的資訊。”謝軍信心滿滿地說道。他認為,目前IT類的垂直網站缺少深度一點的東西,而牛華網希望在深度方面做一些自己認為對的探索。“至于網站的定位,自然也就比較清晰了,就是做深度的科技資訊。”
作為牛華網的初創者之一,謝軍從事的工作可以被納入“企業內部創業”的范疇。牛華網的前身是華軍軟件園資訊中心,今年2月份才從華軍軟件園拆分出來專注做IT資訊,華軍軟件園則專注于下載。
如謝軍所說,他并未創立任何一家獨立的企業。“我并非牛華網的創始人也不是擁有者,不過把和牛華網一起成長的過程視為一個創業的過程卻是我愿意接受的。在我心底,其實是把這視作另外一種形式的創業。”
作為當時華軍軟件園的副主編,謝軍參與了牛華網的所有籌建工作,包括最初的網頁設計以及反復的修改,頁面的前端實現、欄目設置,到后面的內容導入、模版嵌套、瀏覽器兼容性測試、頁面填充,甚至是LOGO的征集到最后的正式上線。
最初的旅程:靠自身學習和團隊力量
對于自小喜愛嚴肅文學、文字編輯出身的謝軍而言,很難想象,牛華網的所有頁面的設計以及代碼實現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而這也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剛入職的那會兒,我對頁面設計以及DIV+CSS完全一竅不通。但因為平時要做專題就硬著頭皮學,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看,然后就借著做專題練習實踐,遇到問題揪著大神就開問。”
這樣一點一滴的學習積累,由謝軍獨立設計制造的專題和網頁越來越多,得到華軍軟件園創始人華軍和牛華網前總編米曉彬的信任,從去年8月份開始操刀設計制造牛華網所有的頁面。聊到這里,謝軍開玩笑地說道:“有時候想,或許我去做一個前端工程師也不錯。”
或許也就是因為這段經歷,讓謝軍親身體會到,運作一家網站絕不僅是想象中的“令人興奮”。
相比已經成熟的大網站,新興的創業團隊顯得單薄,招不到一流人才是很多公司初創期面臨的一大困境。“一個企業的成功肯定離不開強大的團隊,以前創業可能都是單打獨斗,而現在更講求團隊作戰,各自發揮自己的特長。”
一流人才既難以挖掘,亦遠非朝夕可以練就。據謝軍介紹,牛華網的團隊更多的還是前華軍軟件園資訊中心的核心成員。“今年我們也有新鮮血液的注入,既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在紙媒工作一兩年的記者,還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老大哥。”牛華網的團隊在逐漸變大變強,尤其對于做資訊的網站來說,內容為王在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只有內容團隊強大了,網站才有可能強大。
從零開始:背靠資源也需要流量
內部創業會背靠資源,因此缺乏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魄力,這或許是有關獨立創業還是內部創業的論辯當中最先入為主的觀點。對此,謝軍卻提出了異議:“雖然說真正意義上講牛華網并不是今年才存在的,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個從零開始成長的網站,而實際上講,很多東西我們確實也是從零做起的。”
而另一方面,謝軍也坦言,自牛華網上線以來,他感覺到的最大的壓力并不是盈利問題,“這也得感謝華總沒給我這方面的壓力,能讓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內容上。”
免費是一個非常強的拉動用戶的做法,通過免費積累比較多的用戶群體是創業團隊初期的一般模式。“目前以提供資訊為主的網站來講,大家都會比較羞于談盈利模式這個問題,因為除了廣告外我們幾乎看不到其他可見的盈利模式。”
由于中國互聯網自誕生以來的那種固有屬性,所有的人都會認為互聯網上的內容免費是天經地義的事,就連以前收費的殺毒軟件都免費了,還有什么不能免費的?在謝軍看來,網絡媒體在未來也看不到存在收費的可能性。“即使你的內容做得再好,還剩下什么呢?就目前來說,還剩下廣告。”
現在謝軍的壓力更多的來自于流量,畢竟對于一個網站來說,流量始終是最重要的指標,沒有流量其他的都是奢談。“你即使有最好的內容,最深度的報道,沒流量,沒人看,沒傳播,那一切也都毫無意義。”
事實上,牛華網建立半年時間以來流量一直在往上升。謝軍向網絡導報記者坦言,目前網站的每日的IP是10W左右,alexa全球排名900,在艾瑞媒體網站排名中暫居IT類的第十名。
“前期我們做的推廣實際上是很少的,主要靠華軍軟件園和百度帶量,我們的重心仍然在內容上。”謝軍認為,將自己的網站推薦給別人之前,至少應該有足夠的吸引力,不然的話即使推廣了也是枉費工夫。
在路上:選擇正確的方式參與進來
互聯網行業發跡數十年,群雄并起,巨頭混戰,我們看到了QQ的帝國,看到了百度巨人,看到了阿里巴巴的江湖……
事實上,對于網絡媒體來說,現在創業早已不是最好的時機。然而,謝軍卻認為,重要的不是時機,而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選擇以一個什么方式及形式參與進來。
在中國,網絡媒體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十多年的時間,但在謝軍看來,網絡媒體遠遠還沒釋放出它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和威力,甚至它還沒“出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各類資訊,更多的還是從報紙、雜志上轉載過來的,我們缺少自己原創的東西,而即使有原創有獨家的東西,相對來講,在深度上仍差很大一截。”
網絡媒體自一開始就仿佛是一個信息的海洋,不管什么樣的信息它都照收不誤,在保全的同時舍棄了遴選,缺乏有效的價值引導。正如謝軍所言,網絡媒體的新聞有一個共同的毛病都是層次淺,缺少深度的解讀。“任何事件的背后都有千絲萬縷的‘動機在推動著它的發生,普通網友是不知道這些掩蓋在事件表皮下的東西的。網絡媒體本來是有能力,甚至相對報紙和雜志來說更有優勢來做這件事的,但是我們并沒有做,而是還在重復好多年我們重復的工作,復制,粘貼,推薦。”
起步晚了,并不是沒有代價的。幾大綜合門戶網站的網民基礎龐大,它們近年來也都紛紛開設了科技頻道。整體看來,IT垂直網站近幾年的表現卻越來越差,生長空間被無限的擠壓,外部環境也開始糟糕起來,再加上隨著各種終端的問世,新型科技類博客開始崛起,網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像牛華網一樣的垂直網站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門戶的科技頻道不管是在團隊、資源,還是資金實力方面都遠超過我們,跟他們直接競爭顯然是雞蛋碰石頭。”因此,對于牛華網來講,明智的選擇是與門戶差異化競爭,“做他們不屑于做的,做他們目前還沒做的”。
同時,謝軍觀察到了,各大門戶科技頻道也越來越重視深度的報道,騰訊科技和網易科技在這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未來,做深度的報道必然是一個趨勢,待到其他門戶也迅速跟進的時候,我們會比較難過。”
在大國際化和數字化的雙重壓力下,除了門戶的擠壓,牛華網還面臨著來自新型媒體的分流,來自移動互聯網的未知挑戰。謝軍告訴記者,接下來的幾年內,牛華網還是會穩扎穩打,一步步把影響力做起來。隨著HTML5的逐漸成熟以及應用,改版問題也會提上日程。“我們也希望借著一些新技術讓我們網站的用戶體驗更好,頁面更加美觀,交互性也更強。”謝軍還透露,不久之后,牛華網也會逐漸推出基于iOS和Android的新聞客戶端。
不可忽視的是,像牛華網這樣的互聯網的新秀們身手矯健,既是破壞者也是參與者。與輕微的一個轉身都會引起地動山搖的巨頭們比起來,它們有著身輕如燕的天然優勢,個個都是有望登頂的“青年新秀”。
不管怎樣,所有的玩家都還在路上,當我們收回想象的時候,發現路還很長。
互聯網一直是一個較浮躁的行業,而在互聯網做新聞會更加浮躁,每天都在接觸新潮的東西,這個行業每一分鐘都在發生變革,唯有參透變與不變背后的本真才能在浪潮中穩住自己,不至于被大浪吞噬。
技術和傳播渠道不會是網媒救世主
網絡導報:去年,您在微博說,您始終是一個微博的悲觀主義者。一年后的微博依然火爆,甚至在北京大暴雨、倫敦奧運會等事件上也開始展現它不可忽視的力量。
謝軍:一年過去了,對于微博的看法我依然沒有改變,仍舊是一個悲觀主義者。當然,微博這幾年在社會進程中確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我們也得承認,微博始終是一個工具,工具天生就有兩面性。
此外我更偏向于認為,微博是這個快餐時代的產物。一定程度上它迎合了當下用戶的口味,求快,求新,也充當了“公廁”。來自現實世界的各種不快和壓力都可以在這樣一個平臺上來傾瀉。
最重要的是,微博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這個時代淺閱讀的傾向。我們每天都遭遇成千上萬的信息碎片,一知半解,系統的知識、邏輯和次序被消解,這對于我們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了解真實的事件都造成了障礙。
因此,我提倡不要除了工作、吃飯、睡覺外就只剩下微博了,有時間讀一篇散文,看一則完整的新聞,聽一段內容豐富情節沒有被簡化的故事,或許都對我們大有裨益。
網絡導報:這兩年互聯網的發展,渠道也好、受眾也好,其實在新媒體和新技術的推動下,對于網絡媒體來說有很多一些新的機遇出現。
謝軍:中國雖說號稱有幾億的互聯網用戶,幾億的手機用戶,看著都是藍海,充滿想象,創業者在寫計劃書的時候也總有把這個數字順帶說一遍,好像那么幾億用戶就是未來自己的用戶一樣。其實,我們爭奪的就是那幾千萬重度用戶。不管遇到了什么樣的機遇,渠道變得如何多元,網絡媒體的用戶歸根結底就是那些人,我們的機遇也就在那幾千萬人之中。
對于各種新媒體和新技術,我始終抱著不排斥不迷信的態度。機遇只對有準備的人才有意義,尤其是對媒體來說,人們并不因為你帶著新媒體的帽子,穿著新技術制造而成的外衣就認同你,他們要看你的還是內里。我堅持認為,不管在什么時代,內容仍舊為王,影響力最重要。而技術只起催化作用,新媒體屬于錦上添花的東西,它永遠都不會是救世主。我們的機遇不在新媒體,也不在渠道,我們的機遇在受眾那里。而內容和影響力是前提,我想這也是媒體跟其他網站以及其他類型的互聯網產品不太一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