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培
摘要: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中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既是實現教育本質的必然需要,又是提升教師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迫切需求。社會為教師創造了諸多有利條件,但也存在一些影響教師幸福感的因素。文章探討了影響政治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多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政治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若干途徑。
關鍵詞:中職政治教師;職業幸福感;因素;措施
從古到今,幸福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根據內化了的社會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并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占優勢心理狀態。教師的幸福就是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的一種教育主體生存狀態。教師的幸福也稱教育幸福,對自己生存狀態意義的體味構成教師的幸福感。中職政治教師職業幸福感即中職政治教師對政治教學職業意義的評價,并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占優勢的心理狀態。
一、影響中職政治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因素
(一)學生因素
1.心理健康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年齡一般在16—19歲之間,他們既具有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又具有自己心理的特殊性。他們都處于青春期,這一時期是人的智力、情感、個性、體格等迅速發展和成熟的時期。同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普高落選,多數有挫折感、自卑感、失落感,再加社會上目前對中專學歷的偏見,給他們的就業增加了困難和煩惱,進而對前途感到渺茫,產生無助無望等消極情緒,這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2.學習能力
現今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有以下特點:(1)知識基礎薄弱,一般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初中文化課成績較差,還有的學生是初中輟學后在家長要求下重新進入學校的,這對學生新知識的學習造成不利影響;(2)認知障礙,中職生思維方式僵化,思維易形成定勢,學習的自我調控能力較差,不善于根據學習活動的要求調節自己的學習策略;(3)學習動機水平低,中職學校學生缺乏深刻而持久的學習動力,積極性不高,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認真;(4)學習意志力差,中職學校學生有較大的懶惰心理,這種心理極易形成學習過程中的依賴性和非持久性,畏難情緒重,學習缺乏恒心和毅力;(5)自我評價較低,中職學校學生的自我評價總是低于自己的實際情況,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水平較低,自我評價帶有過多的否定性。
3. 道德品行
在目前的中職學校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道德意識不強、對自我行為缺乏有力約束、誠信行為弱化等現象。學生在學校易表現出厭學、違紀等不良行為,表現出任性、偏執、狹隘、自私、懶散等不良性格特征。學生的不端品行、對學習的淡漠與政治教師“教書育人”的職業愿望和要求形成沖突,構成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所特有的、特殊的壓力。這種持續的壓力使教師感到失望和無奈,身心疲憊不塔,長此以往,心理的疲勞與精力的衰竭必然會降低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二)教師因素
1.職業觀
職業觀是人們對職業范疇的認識、觀念和態度,是價值觀在職業認識、觀念和態度上的具體體現。職業幸福感的獲得與職業觀實質上是緊密相關的。倘若教師把“謀生手段”作為職業觀,意味著教師無視或忽略該職業是否是自己所認同和擅長的、是否是自己的興趣傾向、是否是自己的能力可及并有較大發展前景、是否有利于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僅是為了謀生。而把“生活方式”作為教師的職業觀,則不再只是為了獲取物質的擁有、職位的提升以及他人的尊敬等外在獎勵,而己升華為教師尊重和追逐內心的真正召喚、動機和興趣而做的事業。教師得以持續獲得職業幸福感,正在于教師自覺激發出對于重復職業生活中人和事的不斷創造。
2.教學能力
現代社會教育科學不斷發展,教學內容不斷深化和擴充,新課程改革正全面展開,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的運用,需要政治教師具備較完善的能力素養,才能綜合利用各種知識來解決學科不斷推陳出新、更新換代的大趨勢。另一方面,政治教學有其特殊性,要服務于國家意志,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不僅有學生懂不懂的問題,更有學生服不服的問題。因此這給政治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又要關注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既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又要有雄辯的口才。如果一堂政治課能讓學生感如流水,酣暢淋漓,感到有收獲,教師的幸福感、滿足感也會溢于言表。
3. 師生關系
在教育活動中,如果師生之間具有和諧的關系,相互之間就會產生積極肯定的情感體驗,學生對教師充滿信心,把教師視為知己朋友,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并把這種情感通過多種方式反饋給教師,教師便會不斷增強其完成教學任務的決心。相反,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教學勞動就會成為缺乏效果的勞動,進而使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產生否定態度,甚至會產生破壞性沖突,使教師無法專注于教學,并處于緊張不安和激怒狀態,使消極情感泛化,對工作產生厭倦和懈怠,繼而引起學生的不滿。
(三)社會因素
社會公眾對教育和教師都抱有很高期望,教師被看作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扮演著知識傳播者、學生楷模、管理者、引導者、心理醫生等多種角色。盡管社會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認知較低,但一旦學生家長將孩子送入職業學校,就對教師寄予很高的期望: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矯正孩子的心理問題、重塑孩子的道德價值觀、讓孩子學有所長而又因“政治”這一嚴肅的字眼,更使政治教師被神化了,受到了更多的禁錮,說話、做事都要特別謹慎,否則可能會落得別人說上一句:虧你還是政治教師!這種過高的社會期望與中職教師在社會上體驗不到集體自尊與人文關懷形成反差,而且中職學校普遍存在著教師待遇低下、工作壓力大、晉升職稱困難等問題,使教師感到辛苦的工作沒有得到回報,打擊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產生職業倦怠,影響職業幸福感。
二、提升中職政治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途徑
(一)社會、學校要為教師幸福創造條件
1.樹立對教師角色的合理期望
自古以來,教師被認為是最崇高的職業,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過高期望,使教師承受著強烈的壓力。然而,學生的教育僅僅靠教師也是不行的,家庭、社會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政治教師在為人之師的同時又是一個普通公民,太多的“道德高墻”不僅無益于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反而會使教師因為太壓抑而喪失工作激情和創造力,而損害原本應該達到的標準。總之,應該將高職政治教師職業視為眾多行業中普通的一種,用高職政治教師從業標準和所在階段的教育目標來期待,不要附帶太多其他政治教師行業以外的角色期待。
2.保障教師合法權益
包括保障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避免過分維護學生權力,忽略其義務和責任,傷害教師身心;關注教師身心健康,保障教師休息時間;保證教師物質利益,為教師營造一個維護職業威望的社會氣氛。
3.關注政治教師需要,支持專業發展
現在很多專職政治教師往往面臨職業生涯發展的困惑,在學校中地位不高,政治學科不受重視,使得政治老師缺乏工作熱情,沒有成就感,缺乏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反思和規劃。學校要采取一些措施來調動政治教師的積極性,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課,提高政治教師的地位,保證政治教師的津貼待遇不低于學校平均水平。學校還要為政治教師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鼓勵支持教師提高學歷層次,幫助教師提高適應形勢的能力,幫助教師提高業務水平,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成功機會,建立自信心與自豪感。
(二)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幸福能力
1.提高職業適應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種必要的能力,它既關系到教師的工作成就,也關系到他的健康”。因此,教師還必須具有自我調控個人的心境、情緒、情感的能力。職業適應良好的教師對教書育人有一種執著的追求并有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同時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正處于哪種情緒狀態中,能運用情緒帶來的信息和力量,以提升處理事情的能力。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不要把原本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統統歸咎于自己頭上,不要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那樣會經常承受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矛盾,使自己長期感受到勞動力,自信心不斷下挫,進而失去幸福感。
2.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知識性與教育性緊密結合的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特征。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其教學過程基本上是由教師進行空泛的理論說教,學生感到無趣乏味,課堂效率低下。這就要求政治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注重學科真理性、知識性、邏輯性和規律性的同時,一定要推敲教學的藝術,尋找學生樂學的源泉和動力,要精選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教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的真情回報,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許多不利因素都可以從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彌補。作為政治教師很容易讓學生感覺老師就是權威、是道德的說教者,讓學生產生距離感。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政治教師要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既要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真心付出,關愛每一個學生,公平對待學生,尤其是對后進生,教師更要多鼓勵、多關注。另外還要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提高生活素質,使自已擁有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等優秀品質,提高自身修養,擴展知識視野,提升教育藝術,努力成為富有個性魅力的人。
參考文獻:
[1]吳真,徐寓明,黃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健康及工作壓力狀況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5(17).
[2]譚吉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5.
[3]張銳. 做一名快樂的教師[J]. 湖南教育, 2006.
[4]Elizabeth Holmes著, 閏慧敏譯. 教師的幸福感[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6.
[5]金忠明, 林炊利. 走出教師職業倦怠的誤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6]何志燕, 姚義. 關于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6.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惠安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