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縣域金融服務不足和弱化問題已越來越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貧困縣域表現得更加明顯。本文以山西省大同、忻州、呂梁、臨汾等4市的21個貧困縣為例,分析了貧困縣域的金融服務狀況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善貧困縣域金融服務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貧困縣域金融服務
一、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服務基本情況
(一)貧困縣域經濟增長較快,但GDP占全省的比重降低
2011年,21個貧困縣的GDP占全省GDP的3.45%,增長33.6%,增幅較全省水平高10個百分點,但占全省比重下降0.26個百分點。人均GDP僅為全省人均GDP的29.3%。
(二)貧困縣域金融總量持續擴張,信貸投入穩步增加
截至2011年末,21個貧困縣共有縣級銀行業金融機構96個,較2002年末(農村信用社改革前)增加10個,增長11.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貸款余額分別為654.4億元、202.8億元,比2002年末(農村信用社改革前)增加537.8億元、139.2億元,增長4.61倍、2.18倍。
(三)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明顯增強,支農作用凸顯
通過近幾年的改革,中央銀行資金支持政策的正向激勵作用得到體現,“花錢買機制”的政策效應初步顯現,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逐漸完善,資產質量逐步好轉,資金實力和盈利能力明顯增強,存貸款增速加快,支農主力軍作用日益顯現。截至2011年末,21個貧困縣農村信用社各項貸款余額較2002年末(農村信用社改革前)增長5.52倍,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65.9%,較2002年增加了33.5個百分點。在金融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信貸支農的力度不斷加大,涉農貸款余額比2002年末增長6.52倍。農村信用社在支持“三農”發展中的作用明顯。
二、貧困縣域金融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有商業銀行存差逐年擴大,貧困縣域資金外流情況仍比較突出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在貧困縣域的服務功能弱化現象仍然存在,大量縣域資金吸收上存。截至2011年末,21家貧困縣金融機構存貸比為31%,2011年增量存貸比51.68%。比如某貧困縣農業銀行存貸比為19.6%、建設銀行存貸比僅為0.42%,縣域資金外流情況仍比較突出。
(二)貧困縣域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缺失
目前,貧困縣域農村金融體系中主要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儲蓄銀行4家正規金融組織,新生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規模還比較小。截至2011年末,21個貧困縣金融機構營業網點587個,較2002年末減少64個,下降9.8%;農村信用社貸款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33%,各項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的65.9%。金融市場呈現出多家機構搶占存款份額,而農業貸款需求基本上由農村信用社一家來滿足的局面,形成了“一農支三農”的現狀。
(三)支農貸款成本不斷上升,農戶負擔較重
盡管目前農村存在多種金融組織,但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貸款的主要提供者,在貸款市場上取得壟斷地位。而這種壟斷的市場是低效率的、缺乏活力的市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農村經濟成分的籌資成本。如在貸款利率的執行方面“一浮到頂”的方式較為普遍。某貧困縣農村信用社2011年的1年期農戶貸款平均利率水平為12.42%,比基準利率水平分別高出4.95個百分點,分別比2004年的貸款執行利率水平高出3.75個百分點。
(四)外部環境欠佳,影響貧困縣域特別是農村金融創新的效果
1.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雖然金融機構開展了各種金融創新產品,但部分產品擔保條件較高。同時,由于缺乏專門為農村服務的擔保機構,農業企業和農戶在貸款時,很難在當地找到合適的擔保,影響了金融創新效果。
2.信用意識欠佳,涉農信貸風險依然存在。目前涉農金融機構面臨的信用環境依然欠佳,一方面是由于農民缺乏信貸意識,對貸款的商業性質認識不夠,認為是政策性扶持,存在不要白不要的投機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農村的個人客戶征信系統還不完善,無法進行聯合制裁,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不夠,等待觀望、有錢不還、惡意逃債的現象還一定程度上存在。
(五)貧困縣域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創新產品推廣比較困難
目前,與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工作相配套需的金融基礎設施仍相對薄弱,影響了金融產品的功能和作用的有效發揮,制約支農效果。
1.營業網點少。各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村基層營業網點進行整合,對一些業務小、存款較少的營業網點實施了撤并,金融機構在農村營網業點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
2.基礎設施薄弱。自動取款機、POS機的覆蓋面較低,使金融工具使用受限。目前,全省尚沒有統一對農村金融基礎設施進行規劃建設,影響金融產品應用推廣。
3.業務經營成本高。貧困縣域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的電子金融意識不強,金融業務經營成本高于城市地區。調查顯示,貧困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的人均存貸款、單筆業務額度遠低于城市地區,運營成本相對較高,收益較低。
三、改善貧困縣域金融服務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以政策性主導、以合作性與市場混合型為主體的貧困縣域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農業發展銀行要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優勢,成為發放農村綜合開發、農業基礎建設投入的主導力量,而不是撤出縣域“三農”經濟。農業銀行要回歸本來定位,加強農村基礎性信貸投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村信用社應重點發放農戶和涉農企業的流資貸款。郵政儲蓄銀行應開辦小額農戶貸款,彌補農村信用社的信貸缺口。培育多層次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支持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發展。
(二)建立科學的利率定價機制,實行專項資金補助
人民銀行和監管部門要加大對農信社利率執行情況的監督和指導工作力度,促使農信社健全內部管理機制和科學的利率定價機制,對農戶貸款利率要盡可能定在保本微利區間,充分讓利于農民,以防過高的利息負擔抵消了國家惠農政策給農民的實惠。
(三)健全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長效機制
一是進一步加強組織指導。堅持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不放松,認真研究財稅政策、監管政策、貨幣政策和保險業發展的協調配套措施,指導轄區金融機構通過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著力滿足農民多元化信貸需求。二是進一步突出工作重點。指導金融機構鼓勵開發多樣化小額信貸產品,進一步擴大農戶小額貸款投放,下力氣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三是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人民銀行作為創新工作的主要推動者,要積極發揮自身職能,靈活運用政策,合理確定支農再貸款的期限、額度和發放時機。
(四)加快貧困縣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促進非現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推廣應用,規范和促進自助銀行、網上銀行、電子支付和手機支付等現代支付工具的發展。大力推廣商業承兌匯票,依托小額支付系統進一步推廣銀行本票和跨行通存通兌業務,依托支票影像系統促進支票的跨地區使用,積極推廣個人支票業務。加強農村支付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支付結算環境,促進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的發展和使用。加快ATM機、POS機在貧困縣域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布放,積極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為企業、個人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務。
作者簡介:趙紅梅(1973-),女,漢族,山西長治人,本科學歷,經濟師,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晉城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