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事業單位性質及其財務管理特點出發,論述了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上存有的不足,并具有針對性地展開財務管理提高對策的闡述。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問題對策
財務管理,是經濟管理的核心,是事業單位計劃任務取得全面完成的保障。我國事業單位目前施行的會計準則及規章,對提高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可因體制、意識、規章等因素,財務管理工作于“預算、資產、人員”管理及內部“監督”與“控制”皆存有不足。
一、事業單位性質及財務管理特點
事業單位,為社會發展提供保障的服務性部門。其與盈利單位區別在于:其一,不以營利為目的,不直接進行物質財富的創造,對需收費的“勞務”或“商品”一般依成本收費;其二,由“地方”與“中央”財政機構與別的提供者為其提供資金,提供者不期望對所提供的資金回收利益;其三,事業單位不存在“出售”、“轉讓”、“贖賣”、“清算”等問題,企業會計所有者權益其不具有,資金應用上需遵循國家管理機構、資金提供者等擬定的規章。
內容主要包括“預算、資產、負債、收支”管理及財務“報告、分析”等。其主要特點為:1、相對企業,其“制度”與“管理”更嚴格、更規范。隨著市場經濟規律事業單位對財務管理展開強化,如招待費等與其相適宜的內部管理體制的“開支制度”產生,所以其制度與管理亦日趨嚴格及規范。2、其重點由“組織資金”向“管理資金”轉移。隨著我國日趨緊縮的財政經費,在經費的使用上,由政府的采購部門與會計核算中心等展開監控,事業單位“辦公費用”大幅縮減,很多收入亦納入財政監管,“收入多元化”與“支出隨意化”現象受到遏制。
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問題分析
(一)管理制度的缺失
其一,執行單一的會計條例。財政機構要求事業單位把預算的資金納入一套賬展開會計核算,所執行的是一種“單一”的“會計制度”,無法對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進行有效的反應及核算。其二,財務管理制度所規定的會計科目,無法確切核算及體現日趨復雜化的經濟業務。因省市級和縣市級行業的主管部門往來提高,行政部門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亦依比例上繳,上級部門亦也許對下級部門展開經費補助。
(二)管理體制的缺失
公益性特征,令國家在財務的監管上對事業單位較企業的嚴格程度要低,事業單位無需自負盈虧、非盈利的性質,令事業單位對“財務管理”亦不及企業。將完成“年度任務”與“考核過關”置于重點工作的事業單位,極易忽視“財務、預算、經費”等管理,缺少使用環節。
(三)會計核算的缺失
其一,對于“應付未付”的負債狀況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無法體現,對已付可費用需由各期分攤的卻一次性計入支出,擾亂了當期利潤。 其二,無法準確體現固定資產損耗。盡管修購基金設立,可其無法確切體現固定資產損耗。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的作法上,極難確保固定資產的及時更新及折舊數無法于資產負債中體現,令賬面上無法體現固定資產其凈值,因而令資產與凈資產虛增。其三,對固定資產的界定。沙發、電話機、木器具等易損壞物品價格的日趨降低,若將其依固定資產進行核算管理不合理。其四,在頒布的《新事業單位在國有資產管理中的暫行辦法規定》上,對資產處置收入規定進行調整,當下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對“固定資產”處置的會計核算已不適應新規定。
(四)預算管理的缺失
當下實施的“零基預算”手段,無法對預算單位與人員進行有效控制,進行編制預算時缺少“基礎數據”及“合理依據”,無法鑒定現有數據的真實合理性,對經費定額的確認缺少科學方法;在預算審批及資源的配置上具主觀性,制約了財政資源的配置效率;預算科目過于粗放、不規范、批復不及時、年度預算調整過頻;預算模式落后,預算經濟透明度不足。相對于企業在預算管理制度上的專業“設計”、“執行”、“評估”、“監督”上,事業單位明顯不足。
三、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具體策略
(一)健全預算管理體制
若想加強預算管理,務必需依“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確保重點”等原則對編制內部的經費執行預算,提高經費執行的實時監控,對“預算”與“實際支出”展開對比分析,對出現的經費超支問題能夠及時預警,提高對經費執行狀況的考核,務必把經費的“使用、管理”狀況歸入年度管理考核中。
(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
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中,會計核算問題的處理關鍵是進行會計集中核算,能夠快速提升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在事業單位中增設“上繳”及“補助”等科目。可將此類的收入與支出與現行會計科目體系相融合;亦可于會計科目體系內,增加“上繳”及“補助”科目。
(三)提高專項資金的規范管理
事業單位依專項項目資金構建管理制度。比如,享受建設資金的項目,務必為規劃內的項目。若在當年提前完成的項目屬規劃內項目屬于調整計劃項目的投資范疇,作為當年的支出。還有,各級公路建設管理部門,就增進國債項目的財務管理,務必做到??顚S?,國債資金務必全部用在支付工程款上。只有提高專項資金的規范管理,方可更好的完成上級下發的各項任務。
(四)構建健全的會計核算
事業單位需依企業對“收益及資本”性支出的劃分原則,進行“預提及待攤”費用等科目的創設;對經營性收入需謹慎采用提取壞賬準備金;資產上應創設“低值易耗品”科目,零星及批量購進易損耗、單位價值小物品之時,進行直接列支與分次攤銷;對固定資產的核算需提取折舊,創設“累計折舊”科目。構建與新的事業單位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的規定相適應的核算制度。
作者簡介:永桑(1976-),女,藏族,講師,就職于中共那曲地委黨校。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