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保障稅屬于一種新興的稅種,相比于其他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方式,可以克服現行社會保障模式資金籌集的弊端,有利于社會和經濟的穩定發展,由此可見,社會保障稅的開征已經勢在必行。為了在法律層面上為社會保障稅提供支持和保證,本文從多個角度對社會保障稅的性質作出全方位分析,以把握社會保障稅的征收目的、征收對象和稅率等,規范社會保障稅的征管和使用。
【關鍵詞】社會保障稅稅法保障稅
一、構建社會保障稅法的實際意義
社會保障稅法在經濟法的范疇之內,是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實際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保障資金的征收取決于社會保障制度的規范性,但由于繳費和征收缺乏法制規范,使得保障資金征收工作沒有強有力的法律保障,而社會保障稅法的構建,有利于增強資金籌集的強制性,同時有效控制資金籌集成本,也便于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減輕財政社會保障的負擔,提高社會保障資金征收率。(2)公民的社會保障權體現于社會保障稅法,與《憲法》第45條規定的全國公民保障權如出一轍,傳統的社會保障法適用對象僅僅為城市居民,而社會保障稅法突破了地域、征稅標準和身份等的差別性障礙,無論是征稅對象、征稅標準,還是征稅實現等稅制要素,都體現了人人平等的適應性原則,有利于促進勞動力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合理流動和配置,這也是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和優化的有效方式。(3)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承擔社會保障機構的職能,獨立承擔社會保障的開支,影響企業的資金運轉和公平性競爭,而社會保障稅體系的構建,規定社會保障管理職責由專門的機構承擔,要求國家、企業和個人合理出資社會保障資金,既規定了企業的義務履行,也保障了企業員工的合法權利,引導企業走向良性的競爭氛圍。(4)社會保障稅法通過法律途徑調整了企業制度改革、產權結構改造、體制轉換等造成的社會保障問題,譬如勞動者下崗失業和進城務工等,提高了社會保障資金籌集的強制性和有效性,營造了良好的就業氛圍,緩解了經濟壓力,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穩定發展。(5)社會保障稅法的統一立法,使得社會保障社會化程度得以進一步擴大,有利于我國與其他經濟國家社會保障稅的交流和合作,促進國際市場經濟的協調發展,使得我國的社會保障稅法的構建得到更好的借鑒,增強了抵抗風險的能力。
二、構建社會保障稅法的建議
(一)社會保障稅法構建的立法借鑒
世界各國社會保障稅法主要由以下幾種模式:(1)項目型的模式,法國、瑞典、荷蘭和德國等都采用了這種模式,這種模式是根據老年人養老保險、疾病保險、工商保險、事業保險等保險項目的不同支出需求,按照一定的比例從工資和薪資中提取,所征保障稅與相對應的項目存在專款專用的關系,如果哪個項目的財力需求量大,該項目的社會保障稅率就高。(2)對象型的模式,以英國為主,這種社會保障稅的模式帶有強制性特征,以“募捐”為名義,建立起雇員征收國民保險稅、個體商業者征收國民保險稅、自愿投保國民保險稅、自營者征收國民保險稅,針對不同的就業人員,采用不同的稅率制度和起征點,根據收入水平兼顧了征收的公平性。(3)混合型的模式,以美國為例,以承保對象和項目設置的社會保障稅模式,包括薪工稅、員工退職稅、失業稅、個體業主稅,這種模式的適用性比較強,針對特定的行業征收,屬于加強型的社會保險。
(二)社會保障稅法的構建原則
社會保障稅法的基本原則是社會保障稅法構建的前提條件,體現了社會保障稅法的價值,是立法、執法和守法的指導性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社會保障法以社會公平為基本原則,而社會保障稅法以社會保障法為依據之一,必須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也體現出社會公平性原則。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資金中國家支出的比例過高,帶來企業和勞動者依賴性的負面影響,很有可能導致勞動力資源的限制,社會保障的效率自然也不能夠提高,因此社會保障稅法除了要考慮公平性原則,還要將公平性原則和效率性原則結合起來,增強社會保障稅法的社會效益。(2)社會保障稅法規定社會保障資金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因此需要體現共同負擔的原則。國家安排一部分的資金作為社會保障金,以企業單位為主要保障稅負擔主體,個人適當出資,均衡各方的資金籌集壓力,也強化了國家對社會保障事業的公共責任,為創建和諧文明社會奠定基礎。(3)社會保障稅法的適用對象是企事業單位員工、個體戶、農民和自由職業者,這些主體只有在繳納社會保障稅之后,才能夠享有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權利,公民在繳納社會保障稅之后,由國家再分配到福利性和救濟性的事業上,因此可以體現出自我保障和群體調劑相結合的原則。(4)社會保障稅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社會保障稅法要求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失業、工傷、醫療等正常生活保障,在此基礎上,方可帶動社會的整體性發展,使得社會經濟水平實現可持續性的提高,并且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保障稅法將往更高水平的生活保障稅過渡,以此磨合經濟增長與保障水平同步提高的關系,保證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
(三)社會保障稅法的構建內容
社會保障稅法的構建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明確保障稅的收入歸屬。由于社會保障稅的征收屬于國家宏觀調控行為,有利于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社會保障稅應該歸屬于中央稅體系,以便全國范圍內規劃和調節資金,充分發揮社會保障金的分配功能。但由于管理水平和統籌層次的差別性,社會保障稅的征收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社會保障稅法也屬于地方稅體系的范疇。由此可見,社會保障稅收入應該歸屬于中央稅體系和地方稅體系的共享范疇,中央參與分享一定的比例,以平衡地區和行業之間的差別性,而大部分可用于地方的社會保障支出。(2)社會保障稅法的執行,要與國民經濟發展需求同步,隨著經濟情況的變化,社會保障稅的征收可調節經濟供求關系,抑制國民經濟過冷或過熱發展,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社會保障稅收將形成龐大的資產,成為融資的資金來源之一,因此社會保障稅法的構建要發揮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實現稅收的保值和增值。(3)調整相應的所得稅法律制度。社會保障稅法屬于所得稅的一種,我們要通過加強所得稅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強其征收和管理。一方面,要綜合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的稅負水平,從總體稅負上綜合考慮企業和個人的承受水平,從而對稅率進行適當的調整,另一方面要做好社會保障稅法的配套工作,強化個人所得收入的現金管理。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社會保障稅相比于其他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方式,更加有利于社會和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們要通過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保障稅法的立法模式,汲取其先進之處,提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社會保障稅法構建原則,同時明確構建的主要內容,在法律層面上為社會保障稅提供支持和保證,以把握社會保障稅的征收目的、征收對象和稅率等,促進社會保障資金征管和使用等工作的科學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林益.淺談稅法上的生存權保障[J].商業現代化,2010(15):94-95.
[2]曾禮.試論社會保障資金籌集和營運機制的完善[J].社會科學研究,2001(03):108-111.
[3]吳學紅.社會保障費改稅是社會發展趨勢[J].北方經貿,2004(01):20-21.
[4]陳博.新稅法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現狀及其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407):104-105.
作者簡介:李紀芬(1970-),女,天津人,大專,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稅法,融資。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