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培紅
【摘要】隨著小額貸款公司不斷發展,運行中出現了諸多障礙及經營不規范等問題,制約其可持續發展,也蘊含著較大的風險,本文從政策和制度設計及監管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進而提出促進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原因
近年來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及規模的不斷擴張,已成為基層金融市場上不可缺少的力量,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據統計,截止2012年3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4878家,貸款余額447億元。但隨著小額貸款公司的迅速發展,在政策設計及監管模式方面的一些缺陷逐漸顯現,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額貸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一、政策設計存在缺陷
一是行業類別定位的邊緣化,增加了小額貸款公司發展中的阻礙和矛盾。目前,小額貸款公司是依據《公司法》成立的企業,未確定為金融機構,但從事的發放貸款業務卻是金融類服務,且執行《金融企業財務規則》和相關金融財務管理制度,并將業務經營情況與統計信息資料納入金融統計之中。按有關政策規定,國家對于金融機構的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小額貸款公司不能享受,其從金融機構融資不能享受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也不能獲得人民銀行再貸款;同時地方財政部門對于中小企業、“三農”的貸款風險補償、獎勵等政策又惠及不到小額貸款公司。這就造成了小額貸款公司的運營成本明顯高于其他銀行類金融機構。另外,由于小額貸款公司不是金融機構,目前無法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端口,以貸款為業務的小貸公司因缺乏征信系統的支撐,不能有效地查詢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增加了信貸決策風險。
二是資金來源渠道的嚴限制,制約了小額貸款公司業務持續性發展。一方面按照有關規定,小額貸款公司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且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余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其最大融資杠桿率只有1.5倍,而一般工商企業是3~4倍,融資性擔保公司是10倍。再加上小額貸款公司“只貸不存”的政策條件限制以及對于股東人數規模的限制,導致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來源有限,后續資金不足,從而無法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發展規劃,限制了其業務的可持續性發展。另一方面在客戶貸款需求大、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小額貸款公司雖然可以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融入資金,但融資的利率較高,對擔保或抵押的要求也較嚴,實際能獲得支持的機構和資金量有限。同時,隨著業務不斷發展,在現有資金難以滿足貸款需求時,受經營收益及維持持續經營能力的驅動,相當一部分小額貸款公司存在通過非正規渠道籌集資金的現象,推高了民間借貸規模。
三是利率定價機制的不科學,導致了小額貸款公司服務對象和機構地域分布一定程度偏離政策設計的方向。按規定,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利率上限放開,但不得超過司法部門規定的上限。追求收益最大化及資金供需緊張的情況下,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利率多是按金融機構同期貸款基準利率4倍的上限執行。由于利率較高,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多投向高利潤行業或投機性生意及短期資金周轉需求,而農戶等弱勢群體通常承受不起其高價的金融服務。正因為投資回報率較高,個別小額貸款公司演變為資本的逐利場,這也是機構快速擴張的原因之一。同時,在地域分布上,小額貸款公司多集中于中心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而廣大農村及縣域設立的機構數量相對較少。上述情況的發生,某種程度上偏離了創設小額貸款公司的政策初衷及其服務宗旨。
二、監管模式方面存在缺陷
一是監管法規依據的缺失,造成了小額貸款公司業務操作不規范問題突出,經營風險相對較高。目前,針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是《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08〕23號)和《關于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有關政策的通知》(銀發〔2008〕137號),均屬約束力不強的部門規章,監管工作缺乏較高法律層次的依據,也沒有成熟的監管指標體系。雖然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制定出臺了管理辦法和監管制度,以規范其業務操作,但受小額貸款公司經營管理人員素質、行業從業經驗以及制度的約束力和執行力等因素制約,業務不規范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再加上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對象多是一些不符合商業銀行貸款條件或商業銀行不愿意經營的小客戶,潛在的風險較大。
二是外部監管體系的不協調,影響了小額貸款公司監管工作的有效性。目前,按現行政策規定,小額貸款公司由所在地的政府金融辦、人民銀行、銀監辦、工商局和公安局共同監管,對小額貸款公司的政策規定及監管依據主要由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總行制定出臺,而銀監部門和人民銀行對這類“準金融機構”或非存款類放貸機構多是“只關注、不介入、不監管”。地方政府金融辦、工商局和公安局在實際操作中,重點監控三個方面即嚴把“三道紅線”:不非法集資或吸收公眾存款,不超過規定利率發放貸款,不用非法手段催貸。對于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經營范圍、資金來源、利率水平、貸款收息是否規范、信息報送是否真實、客戶貸款集中度是否超指標和資金運用及流向等情況,由于監管人員力量不足和專業素質等原因,加之缺少執法手段,現場檢查不足,缺乏嚴格監督,各項業務運作多處于自我管理的狀態。總的來看,對小額貸款公司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機構準入審核、輕經營監管,重發展機構、輕業務規范,重自律、輕監督等現象。
三、相關對策建議
一是清晰定位小額貸款公司的行業類別。從經營性質看,小額貸款公司作為工商企業公司卻經營貸款這一特殊商品,業務功能與財務公司相似,應確認小額貸款公司的行業類別為金融機構,是一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創新。要盡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為小額貸款公司構筑一個合法規范的活動平臺。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將現行適用于金融機構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到小額貸款公司,減輕其稅收負擔;建立必要的風險補償及信貸優惠等正向激勵機制,對小額貸款公司給予風險補償,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其為弱勢群體尤其是為“三農”服務的意愿和能力;適當放寬對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來源和投資人數量的限制,吸納更多的民間資金進入,提高其后續資金補充;適度放寬從金融機構融資的比例,支持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向小額貸款公司融資,進而間接支持微小企業、小商戶和農戶,實現多方共贏;對制度健全、運作規范、發展較成熟的小額貸款公司,適度放寬業務經營范圍,放松對委托貸款的監管審批,允許開展債券融資和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等,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建立跨部門協調監管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強化對小額貸款公司的監督管理。出臺和完善政策法規,并為相關部門實施監管提供充足有力的法律依據。充分利用和調動各部門的監管資源,各司其職,履行好各自的監管職責,并避免交叉或重復監管。通過制度約束、自律管理及外部監管,不斷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提升防范控制風險的能力,促進小額貸款公司規范運作及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