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林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對于民間借貸的認識一直比較模糊,民間借貸處于灰色地帶是因為民間融資一不留神就可能滑入或被劃入“非法集資”的雷區,本文圍繞民間借貸現狀、成因及對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形成的根源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從整治和規范民間借貸、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小企業經營管理以及法律保障等層面對規范民間借貸、推動小企業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民間借貸中小企業影響對策
“涌動于法律灰色地帶的金融潛流”可能是對民間借貸的一個比較貼切的比喻。長期以來,我國對于民間借貸的認識一直比較模糊,民間借貸很容易讓人想到了“高利貸、地下錢莊”等非法的概念,民間借貸處于灰色地帶是因為民間融資一不留神就可能滑入或被劃入“非法集資”的雷區,在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之間,存在著難以界定的灰色地帶,甚至有人開玩笑:“說你非法,你就非法。”沒有人甚至包括央行和銀監會的官員也不能準確地說出民間融資與非法集資的分界線,法律界定不明確成為民間借貸發展的瓶頸之一。民間借貸規范化、合法化的春天何時能到呢?2012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中外記者會上,針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提出的“您怎么看當前民間資本融資難的問題”,溫家寶總理回答道:“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需要大量資金,而銀行又不能滿足,民間又存有不少的資金。我們應該引導,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使其規范化、公開化,既鼓勵發展,又加強監管。我可以告訴大家,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正在積極考慮將溫州的民間金融作為綜合改革的試點之一。”,這一表態,讓眾多關注民間借貸的人士為之興奮,也標志著溫州民間金融改革已納入國家層面,啟動在即,這對于民間融資再次助推民營小微企業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就從民間借貸現狀、成因及對策等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民間借貸發展的現狀及成因
近幾年來,我國民間借貸一直非常活躍,按照人民銀行歸納口徑,民間借貸的主要形式有四種:一是低利率的互貸;二是利率較高的信用借貸;三是不規范的中介借貸;四是企業內部集資。
(一)民間借貸突出表現以下特點
1.數量多,額度大。據全國工商聯的統計,規模以下小企業90%不可能從銀行取得任何貸款,微型企業95%沒有從銀行得到貸款,在中小企業中存在民間借貸行為的企業占比達到55%,江浙一帶占比可能更高,大量熱錢從房地產等其他渠道轉移到民間借貸上來。
2.效率高,期限短。據統計,小企業民間借貸手續簡單、辦理效率高,從申請到資金到位一般在3至5天內完成融資行為,從效率上看,民間借貸確實體現了“隨需隨借”的特點,符合民間借貸的特點。
3.利率偏高,但需求旺盛。溫州民間借貸的利率沒有低于基準利率4倍以內的,長期民間借貸利率一般在月息30%至40%左右,1月以內的短期民間借貸利率甚至達到80%至100%,個案甚至有150%的,“這么高的利息是任何一個制造業都沒有辦法承受的。”但融資渠道的單一性,迫使企業不得已而為之,需求依然旺盛。
4.抵押擔保齊,信用狀況良好。大多數企業均將自身不同形式的動產、不動產抵押、質押給借貸人,貸款覆蓋率較好,盡管存在變現困難,不規范的情況,但違約率較低,信用狀況比較良好。
(二)民間借貸形成的原因
1.社會歷史的影響。民間借貸是最早出現的信用形式,一直以來,它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活躍壯大而活躍壯大,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強的家族、親朋意識,相互之間幫忙借貸交易成本低,從而為民間借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所以,盡管民間借貸在我國至今未獲得合法地位,但是在許多地區的發展仍呈勃勃生機。
2.融資渠道的單一化。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受困于融資難的問題,社會資金的配置不合理,資金需求與配置之間的矛盾大,小微企業從正規渠道難以獲得發展需要的資金,政策范圍內的直接融資渠道又不暢通,不得已而為之,融資渠道的單一性,滋生了民間借貸發展的溫床。
3.信貸政策的導向。國有銀行多年以來熱衷于大中型企業的借貸,審慎于中小企業,“嫌貧愛富”現象明顯,這一方面反映于大中型企業管理規范,風險可控性強,管理成本低,另一方面凸顯出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原因,不符合信貸政策,無法獲得既有的資金支持。
4.借貸效率的高低。為了規避金融風險,金融機構大都嚴格貸款發放,使許多人難以取得充足、及時的貸款。而我國民間借貸手續簡便、操作靈活、方便快捷的固有優勢適合小企業、個體工商戶之間的資金調劑,與銀行信貸相比,是一種更為有效的融資方式
5.抵質押物手續不健全。由于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自身管理原因,難以提供符合銀行信貸的抵質押物,不能有效覆蓋銀行要求的貸款風險,往往難以獲得信貸資金的有效支持。
6.民營企業自身財務報表、管理的不規范性。由于小微企業先天特性,精細化管理不足,報表不規范,財務管理混亂,銀行不能從報表中獲得應有的信息,貸款支持當然就望而卻步。
二、民間借貸對經濟金融正常運行的影響
(一)與國家利率政策管理背道而馳
由于民間借貸的利率一般都高于國家規定,高者達到月息40~80%,遠遠高出了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破壞了國家利率管控的規則,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國家的經濟調控與貨幣政策的執行。
(二)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高利率必然孕育著高成本,企業沒有選擇,只能被動接受,作為民營企業主而言,一方面加重了財務負擔,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民間借貸資金主要使用者——民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導致了高利貸的存在,在社會上造就了部分食利階層。
(三)容易產生債務糾紛
由于民間借貸游離于銀行信貸政策規定之外,突出表現一個特點是手續簡便、效率高,同時也埋藏了一個較大的風險隱患,民間借貸手續簡便等缺乏必要法律法規支持,具有盲目性、不規范性,容易引起糾紛。一旦產生糾紛,很難在法律層面獲得權益方面的支持。
(四)影響社會的穩定
民間借貸金額小,涉及面廣,且資金來源多為社會基層的個體,一旦發生糾紛,將對社會安定產生負面影響;同時民間借貸催款公司的成立,一旦發生欠債不還,部分通過暴力收回借款的案件時有發生,這些行為已觸犯了法律,對社會的危害更大。
(五)破壞了社會信用體系
民間借貸的逐利性特點,促使其不顧國家政策導向,出現資金流向的盲目性、集中性,一定程度干擾了國家的調控,同時民間信用的利率高,一部分人總是想方設法套取銀行資金,改變用途,挪作高息,一旦出現資金緊張,能拖就拖,實在不行就逃,不利于銀行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構成嚴重的威脅。
三、民間借貸對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影響
首先,中小民營企業長期以來的管理不足限制了銀行的支持。中小民營企業管理不規范,信息不透明,財務制度混亂,銀企信息不對稱等等,一定程度限制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
其次,基層網點貸款權限上收,影響了小企業信貸業務的拓展積極性、主動性及工作效率。同時嚴格的授信問責制,在一定程度影響了銀行發放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第三,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的時效性推動了民間借貸的發展。小企業資金需求具有“短平快”的特點,但由于自身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差、財務管理不規范和有效擔保不足等因素,相當部分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難以從銀行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借貸無疑成為小企業解決資金困難的強心針,并且以其特有的優勢伴隨小企業的發展壯大而日益紅火。
四、完善民間借貸的建議和對策
(一)政府應積極規范民間借貸的行為,使之陽光化,成為銀行信貸的必要、有益的補充
溫總理答記者問如春風沐浴般給我國規范民間借貸,引導正確發展,從灰色地帶轉到陽光之下,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改革發展后勁。因此要借助此次東風,盡快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間借貸法規和管理辦法,以規范的手段、科學的方法保護合理、正常的民間借貸,引導民間借貸走上正常的運行軌道,盡早在溫州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完善制度,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同時監管部門要對一些為獲取高額利息而放貸者予以打擊、取締,維護社會的穩定,從而確保民間資本合理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民間借貸成為經濟發展中必要的、有益的補充。
(二)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各家金融機構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支持和服務于民營企業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樹立“小企業大收益”的理念,建立專業、專注的經營團隊,成立有效地經營組織或部門,優化審批等信貸流程,更好的從政策、機制、體質等方面服務于中小企業。
(三)打造多元化的融資平臺與體系建設,滿足企業不同的資金需求
將民間借貸規范化、陽光化本身就是增加融資渠道的具體體現,在此基礎上看,要以政府為主導,整合大小不一、參差不齊、滿街林立的擔保理財公司,取締魚目混珠的,規范化、規模化,提高擔保理財公司質量與實力,積極做好擔保理財公司與銀行的對接,更好地服務于小微企業;同時要對于行業性的民營企業實行批量化,打包在債券市場或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以多元化的融資平臺,拓寬融資的渠道,滿足企業發展過程中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
(四)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營造風平正氣的金融安全新環境
一是工商、政法、稅務、電力、供水、交通違章及金融部門聯合共享的企業、個人信用資料庫及其變動情況,為銀行提供小企業貸款審批及決策的信息平臺。
二是建立和完善失信懲戒機制,通過法律、宣傳等渠道加大對違約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加大其違約成本與社會代價,營造人人關心誠信、人人爭當誠信的良好風氣。
三是逐步建立小企業信貸推薦和風險補償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熟悉當地企業的實際,發展“政府推薦——銀行篩選—風險補償”的小企業信貸模式,降低銀行信貸風險,以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實現銀政社企的四方共贏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