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童瑤 姚芬
【摘要】當前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而能否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已成為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本文在分析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和集群式融資的前提下,探討集群環境下中小企業融資的優勢,最后提出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融資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一)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中小企業在經濟運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組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貢獻可以分為五六七八九,即: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產品創新,80%以上的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盡管政府在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經濟形勢的影響下,中小企業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尤其是2011年的三荒兩高:用工荒、錢荒、電荒,成本與稅收負擔高,讓制造業中小企業陷入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第二次生產危機。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
人民日報盤點的2011上半年經濟熱詞中,排在第三位的是中小企業“倒閉潮”。雖然政府多次否認,但是關于浙江等地中小企業“倒閉潮”的報道持續不斷。專家分析,現在籠罩在中小企業頭上的有三座大山:市場、資金、成本。一些中小企業確實已經舉步維艱了,經營面臨著諸多老問題,其中融資問題顯得極為突出。
調研中發現,很多中小企業往往手上有訂單,但貸不到款,有的即使貸到款,銀行通常會對小企業實行基準利率上浮30%~50%的政策。一份來自商業銀行的數字顯示,占企業97.3%的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僅為27%,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態度遠遠不如對大中型企業的態度。小微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已成為我國長期性的棘手問題,同時也是個世界性難題。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局面,是由企業自身素質、我國金融體系和國家宏觀政策等多層次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下面從中小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企業信譽、融資成本、抵押資產等內部缺陷以及金融機構體系、政府政策等外部不足兩個方面來分析中小企業融資難這一問題。
(一)經營風險高,財務管理不規范
很多中小企業在最初創辦的時候都是家族化管理模式,大部分采用個人主業制和合伙制,導致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低,內控制度不完善,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管理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導致企業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從而增加了經營風險。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中小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的抽樣調查,2012年一季度,工業小型微型企業經營狀況好或很好的比例僅為21.1%,比去年底下降了1.7個百分點。
(二)抵押擔保不足,融資成本高
一般中小企業的資產結構中固定資產所占份額較小,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無形資產占有比例較高。而銀行業要求的融資客戶,一般是抵押物充足,抗風險能力比較足的企業,這就使得中小企業貸款很難成功。據調查,我國中小企業因無法落實擔保而拒貸的比例為23.8%,因無法落實抵押而拒貸的比例為32.3%,合計總拒貸率為56.1%。[1]
(三)銀行的“惜貸”現象
和大型國有企業相比,商業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往往會增加其經營成本。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處理貸款的成本是隨企業貸款規模的上升而下降的,因此,大型銀行就一般愿意把資金貸給需要資金需求大的大型企業,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回避了中小企業資金需求了,從而也使得銀行難以與中小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進而會導致銀行和中小企業信息不相稱的問題。[2]此外,目前我國的擔保機構與信用調查機構還相當不完善,進一步提高了商業銀行在貸款各個環節上的經營成本,造成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現象。
(四)金融市場不健全
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較晚、體制不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也很不完善,尤其是缺少專門給中小型企業貸款的中小型的金融市場。因此中小企業很難從這樣發育不完全的資本市場上得到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目前中小企業股票融資僅占國內融資總量的1%左右,中小企業主要的籌資方式還是銀行借款。
三、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優勢
(一)降低融資風險
由于集群產業發展目標明確,在中小企業集群內圍繞某一產品系列發展,使得產業的風險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而且一般來說,銀行對本地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比較了解,企業間的相互聯系(如產品的質量、交貨時間、資金結算等)也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企業集群所結成的網絡使企業逃廢債務的可能性大大減少,從而降低了金融機構的融資風險,提高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可行性。
(二)減少信息不對稱性
由于集群內企業大多是同行,產業鏈關系較為完整,大大促進了群內企業和相關機構之間的交流,從而加速了信息的流動,豐富了信息的傳播渠道。在集群內部,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申貸企業的經營狀況,增加信息的對稱性,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同時強化了銀企之間的相互了解,有利于長期合作發展。
(三)降低銀行的交易成本
如果銀行只給幾家中小企業貸款,那么銀行花在對企業發展前景等進行預測的成本費用較高,這必然會降低銀行的貸款意愿。而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往往超過1000家,眾多的企業從事同一行業,銀行可以在行業協會、地方政府的產業規劃中獲得更多、更完備的信息,批量進行對企業的調查和監督,從而克服了個別中小企業貸款所帶來的規模不經濟的問題,大大降低了銀行的交易成本。
(四)集群內中小企企業易于民間融資
民間融資一直是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重要來源之一,產業集群式更有利于中小企業從民間融資:一方面產業集群內融資雙方由于地緣關系相互了解,大多是同學、朋友、兄弟姐妹,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小了借貸的風險;另一方面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具有區域競爭優勢與實力,能獲得較好的收益,借款人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持有較好的預期,愿意給企業借款。
四、關于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發展建議
(一)政府加強對產業集群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
1.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在產業集群發展初期,集群內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企業間的合作意識尚不夠成熟,集群的經濟效應尚未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完善集群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優質企業加入集群,為企業的集聚和產業集群發展創造和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
2.逐步建立和完善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政府應從法律法規上對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制定實施扶持中小企業的法律體系,為中小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尤其是對創意、服務性的第三產業(如現代物業服務、養老服務等行業),盡早出臺特殊的重點扶持政策,鼓勵和推動這些新興行業的發展。此外,政府應該在公平稅負的前提下針對集群內的企業特別是技術創新活動,通過稅收減免、優惠稅率等稅收政策讓利于企業。
(二)完善融資環境,拓寬融資渠道
1.積極提倡金融融資渠道。要發揮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優勢,倡導中小企業實行金融渠道融資,前提是集群要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一方面,企業要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建立和完善集群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經營管理,增強集群內中小企業的凝聚力,增加財務信息的透明度,樹立良好的信用觀念來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其次,金融機構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符合國家產業和環保政策、有利于擴大就業、有償還意愿和償還能力、具有商業可持續性的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2.創新融資產品,拓寬融資渠道。首先,要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強與電子商務企業、第三方支付服務組織等的合作,積極發展網絡聯貸聯保等中小企業網絡融資產品。同時,注重開展項目融資、重組并購、財務顧問等多樣化的綜合性金融服務,為重點產業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其次,要創新融資方式,積極拓展直接融資渠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快上市融資步伐;積極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通過新型民間金融組織的發展和規范化合法經營,拓寬民間資金投資渠道。
(三)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自身發展
1.培育集群中的中小企業文化,樹立良好的產業形象。產業集群下的中小企業不僅要加強集群合作理念的宣傳,培養企業的整體意識和全局觀念,而且要加強企業員工的職業培訓,促進企業全面發展,培育集群的合作文化。此外,集群內的企業還應該規范自身日常生產經營的財務收支和成本管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增強信用意識,樹立良好的產業形象。在合作氛圍和信用優勢的助力下,為銀行貸款融資創造健康的產業環境。
2.強化集群企業的產業關聯。強化集群企業的產業關聯度,密切企業的聯系,既能夠促進集群內部信息的共享和企業重復博弈機制的形成,提高企業的違約成本,又能夠為供應鏈融資等集群融資模式的實現提供條件[3]。因此,要改進集群內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就要增強產業集群的產業關聯。首先要優先扶持產業關聯度高價值鏈整合效應強的產業發展,加快彌補現有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其次,要積極培育一批關聯度大核心能力強的集群龍頭企業,引導其充分利用相關配套條件延伸產業鏈,推動集群內部大中小型企業分工協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總之,集群融資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企業、政府、金融機構等各方的共同參與和協調,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真正有效的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參考文獻
[1]白茹.有關中小企業內集群融資問題的探討[D].山西財經大學,2011.
[2]付文平.基于產業集群發展視角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1.
[3]陳小梅.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基金項目:文章獲得2012年度浙江外國語學院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培養項目資助。項目編號A201201,項目名稱:浙江小微企業融資行為的調查與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