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七期 《瞭望》
市場經濟中如何“保衛社會”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為實現其發展目的,出現了與民爭利的現象。要改變這一狀況,地方政府就必須重新建立“民對官”的信任關系。第一,政府恪守承諾。應該將守信作為考核政府的一個目標,即使由于某種原因不能履行承諾,也要善于向老百姓做出解釋。第二,建立與民眾的平等對話和交流機制。政府為老百姓提供服務是義務,公民享受政府服務是公民的權利。政府與老百姓在權利義務上應該是完全對等的,只有如何平等對話和交流的問題。第三,支持社會自治組織的建設,使一些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在社會群體內部化解。第四,培育公民意識,社會中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無論貧富,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營造弱者“貧而不賤”社會氛圍。
2012年第四期 《南風窗》
政策出臺要“三重論證”
任何一項制度、政策、規定,本質上都是政府與人民的契約的體現或落實。其制訂出臺的過程必須經過嚴格的三重論證:正當性論證、程序正義論證、功利論證。正當性論證一望而知,有些事情或者侵犯了公民自由,或者不正義,是政府所不能做或認定為合理的。程序正義論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項制度、政策、規定的出臺,僅僅是政府意志的產物、特殊利益集團影響的結果,還是經過了各階層充分的博弈和協商?在博弈和協商時,各階層是真正參與了還是“被代表”?功利性論證就是看一項制度、政策、規定的成本收益,帶來的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如何通過最大限度地消除漏洞而避免壞結果。這三重論證,就像一個過濾器,不通過這三重過濾的制度、政策、規定,那就只是政府意志,而欠缺“法理”、“民意”。
2012年2月23日 《人民日報》
寧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復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在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不同聲音,改革就戛然而止。對于當前各地各部門千頭萬緒的改革來說,如果怕這怕那、趑趄不前,甚至將問題矛盾擊鼓傳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時輕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問題拖延成歷史問題,讓危機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終引發更多矛盾、釀成更大危機。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面對全新的改革歷史方位,當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寬廣視野,以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把風險化解在當下,讓發展乘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