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琴
【摘要】隨著澳門自由行的開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內地赴澳門旅游的人數逐年增長,本文根據旅游需求的影響因素選擇2001-2008年每年四個季度的數值作為樣本數據,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影響內地赴澳門旅游游客量的因素進行分析,根據模型總結本文研究的現實性意義。
【關鍵詞】內地澳門旅游因素分析
一、引言
澳門位于我國廣東省的珠江口西側,北以關閘為界,與珠海經濟特區的拱北接壤,東隔伶仃洋,與香港隔海相望,西連磨刀門,和珠海市的灣仔、橫琴島隔水相對。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回歸祖國,至今已有十二年之久,內地赴澳旅游人數逐年增加,特別是開放自由行以來,澳門旅游業高速增長,大大帶動了澳門各行業的發展,使得澳門經濟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其中旅游博彩業是澳門主要的經濟動力之一,旅游及娛樂事業作為澳門的經濟命脈,它的產值占澳門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五,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澳門發展的重要方向,旅游需求的預測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二、文獻綜述
眾多專家學者對澳門旅游業已進行分析研究:
曾忠祿(2007)在報告中顯示:旅澳游客85%來源于內地和香港,其中內地赴澳門游客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從2004年起已經連續4年超過50%,國內游客成為澳門游客主流的態勢已經顯現,并作出預測,內地赴澳門游客量整體呈現出平穩上升趨勢,各個季度間存在波動。但這個趨勢存在的前提是中國大陸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政治環境穩定向好。麻智輝(2007)則對內地赴澳旅游人數的增加對澳門經濟發展的影響作出分析,這是一把“雙刃劍”,在大幅度提高澳門GDP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要做到趨利避害,沉著應對,將會給澳門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柳智毅(2009)對內地游客對澳門經濟影響的相關度進行分析,研究GDP、博彩收益、零售銷售額、酒店入住率等幾個重要指標存在的相關關系,研究顯示,內地游客數量對澳門經濟影響的顯著性極高。杜鵑(2009)基于澳門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及定位,結合近年來澳門旅游業的發展,以1991-2001年的數據為樣本,驗證了旅游業對澳門經濟的貢獻作用并且展望了未來澳門旅游業的發展,未來澳門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要滿足于旅游人數的增長,更應致力于強化優質旅游城市的形象,促進旅游消費的提升。
大部分專家學者已經預測到內地赴澳的游客人數呈逐年上升的態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使用計量經濟軟件EViews對前人的研究結論進行實證分析,并對澳門未來旅游業的發展提出建設性的希冀。
三、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一)理論模型框架
綜合各種影響因素,我們將模型擬定為:
POP=f(CCPI,CGDP,ERHC,TT,PDI)
其中POP表示赴澳門旅游人數,CCPI表示消費者物價指數、C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ERHC表示港幣與人民幣匯率、TT表示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PDI表示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經過一系列的檢驗和修正中,最終將模型確定為:
POP=β0+β1CCPI+β2CGDP+β3ERHC+β4TT+β5PDI
(二)變量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的被解釋變量POP表示每年的赴澳門旅游人數(千人),解釋變量消費者物價指數CCPI(%),國內生產總值CGDP(十億),港幣與人民幣匯率ERHC,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TT(百萬MOP),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PDI(元)。
影響游客需求的經濟變量有很多,而人們總是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選定因變量,再確定與之相適應的自變量。我們根據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的特殊性,并通過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圖的直觀觀察,我們認為:內地赴澳門游客量的變化,主要受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的因素影響。
在此,我們選擇消費者物價指數CCPI為解釋變量,并預測它的系數為正,因為潛在游客的消費水平越高,他們出門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赴澳門旅游的人數越多。國內生產總值CGDP理論上也是與赴澳門旅游人數正相關。港幣與人民幣匯率ERHC,間接地表示旅游接待地(國)和旅游出發地(國)之間的匯率。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TT,意味著商業往來也會帶動旅游人數的發展。以及最后的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PDI,是潛在游客的收入,收入越多出門旅游的機會越大,赴澳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
盡管影響旅游的因素還有很多,在此,我們僅僅找出以上五個變量做以下計量分析。
四、多元回歸的實證結果分析
將原始數據帶入EViews中,進行數據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計,由此得到的回歸結果,見表1。
表1 模型簡單回歸結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C -8974.883**
(-2.759805)
CCPI 82.56458**
(2.230826)
CGDP 0.369671***
(4.648786)
ERHC -4.207757
(-0.195497)
TT 0.068143
(0.701692)
PDI 0.589622***
(4.274275)
*,**,***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下顯著
根據以上回歸結果,得到回歸方程為:
Pop=-8974.883+82.5646CCPI+0.3697CGDP+(-4.2078)ERHC+0.0681TT+0.5896PDI
(-2.7598) (2.2308) (4.6488)(-0.1954) (0.7017)(4.2743)
R2=0.9617 2=0.9543 F=130.5292
(注:括號內為參數估計的t值)
以下是對修正模型的回歸結果分析:
擬合系數R2=0.9617,調整后的2=0.9543,擬合優度較高,F值為130.5292,顯著大于F0.01(5,26)=2.08,因此,整個模型的線性關系在99%的水平下是顯著成立的。
在顯著性水平為95%的情況下,T值為2.056。回歸分析表明,首先C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對Pop(赴澳旅游的人數)的影響是顯著的,在其他變量不變的前提下,CCPI增長1個單位,Pop會相應增長平均82.5646個單位;第二個變量的參數估計t值為4.6488,顯著大于2.065,可見CGDP對Pop的影響也是相當顯著的,即在其他變量不變的前提下,CGDP增長一個單位,Pop就會相應的平均增長0.3697個單位;此外還有變量PDI的參數估計的t值為4.2743也顯著大于2.056,所以其對Pop的影響也是相當顯著的。對其解釋是當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PDI增長一個單位,Pop就會相應的平均增長0.5896個單位。最后,剩下兩個變量是ERHC(港幣對人民幣匯率)和TT(兩地進出口貿易總額),它們的參數估計的t值相對較小,不能夠拒絕原假設,也就是這兩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Pop的影響是不顯著的。
五、結論和政策意見
通過所構建的計量經濟模型,我們可以分析發現以下結論:
(一)在影響大陸赴澳門旅游游客量的因素中,國內生產總值CGDP和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PDI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表現出大陸赴澳門旅游游客量的增減對國內生產總值和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即如果要增加大陸赴澳門旅游游客量,就要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消費者物價指數CCPI和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TT對大陸赴澳門旅游游客量的影響不如預期。這在一定意義上可能是因為大陸游客赴澳門旅游大部分不是出于消費者物價和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而是因為興趣等方面的因素。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負擔得起去澳門旅游,所以消費者物價指數和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都對大陸赴澳門旅游游客量影響不如預期那么大。
(三)就中國大陸赴澳門旅游來說,消費者物價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和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與大陸赴澳門旅游游客量成正比,這與最初的理論假設相符合。理論上,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增加,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大陸赴澳門旅游游客量增加。當然在模型的建立中也可能存在紕漏,可能還有一些別的因素沒有考慮到,例如政府的政策因素等。而且由于開放自由行的時間還不是很長,所以數據還是有限,所以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
當今社會,消費者的消費品質不斷提高,旅游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大陸赴澳門旅游也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去港澳臺旅游。為了兩地經濟的發展以及兩地旅游業的發展,大陸應該在消費者物價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和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下工夫,提高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兩地間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以及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增加大陸赴澳門旅游的游客量。
參考文獻
[1]曾忠祿,鄭勇.基于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內地赴澳門游客量預測[J].旅游科學,2009(03).
[2]麻智輝.內地城市開放港澳“個人游”對澳門經濟的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2007(04).
[3]柳智毅.內地游客對澳門經濟影響的相關度分析[J].學術研究,2009(03).
[4]杜鵑.澳門旅游業對當地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管理科學,2009(06).
[5]曾忠祿.澳門游客分析與預測[M].澳門理工學院出版社,2007:4-20.
[6]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網站[Z]. http://www.stats.gov.cn/.
[7]澳門統計局官方網站: www.dsec.gov.mo/index.asp.
[8]伍德里奇.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1.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