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外幣支付清算經過不斷發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向著電子化、集約化、國際化方向邁進。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外幣支付清算在法規建設、監管、清算模式和與其他支付清算系統的關系等方面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文章就此展開分析,提出應從加強法規建設、建立聯合監管機制、整合外幣清算模式和進一步推進外幣支付體系建設等方面繼續推動我國外幣支付清算的發展。
【關鍵詞】外幣支付清算發展問題
我國外幣支付清算從分散的手工處理到由外幣支付清算系統集中處理,外幣支付清算向著電子化、集約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在適應經濟、金融發展,滿足境內商品及勞務服務交易對安全、高效、公平的外幣支付清算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外幣支付清算在法規建設、監管、清算模式和與其他支付清算系統的關系等方面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將就此展開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我國外幣支付清算發展的歷史回顧
在我國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由于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依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內外匯劃轉管理暫行規定》等規章制度,允許境內下列項目以外幣計價和結算:用于滿足商業銀行資金頭寸調撥,企業或個人投資,商品及勞務交易和外匯、債券、股票等金融市場交易引起的外幣資金結算。
我國外幣支付清算的發展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個階段:改革開放前
外幣支付清算業務采用柜臺交易,手工處理,業務量小,清算幣種少,由中國人民銀行辦理,1979年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
(二)第二個階段:改革開放后至境內外幣支付系統建成前
這一階段各商業銀行相繼開辦國際金融業務,加入SWIFT(環球金融電訊)網絡,建設行內資金匯劃系統,引進外資合作機構,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外幣支付清算業務發展迅猛,清算幣種增加,業務處理由手工操作轉變為系統處理。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沒有統一的銀行間外幣支付系統,外幣清算效率低、成本高,風險隱患大,不利于監管部門的監測。
(三)第三個階段:自境內外幣支付系統建成至今
2008年7月境內外幣支付系統全面建成,它是我國第一個全國性、支持多幣種支付清算的系統,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支付清算體系,標志著我國外幣支付清算進入了電子化、集約化、國際化階段。
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成功運行,消除了以往外幣支付清算安排的諸多弊端,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安全、高效、公平的外幣支付結算服務,已成為我國境內外幣支付清算的重要渠道。
二、外幣支付清算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外幣支付清算發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法規建設滯后
一是《中國人民銀行法》、《票據法》、《支付結算辦法》等法律法規主要針對人民幣支付清算,未明確外幣支付清算在其調整范圍。二是外幣清算執行的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頒發的《關于規范外幣清算業務的通知》(銀發【1999】240號)和國家外匯管理局頒發的《關于下發規范外幣清算業務有關細則的通知》(匯發【2002】2號)等制度和辦法,在2009年5月27日外管局及各個分支機構停止辦理外幣清算業務后不再執行。三是人民銀行頒布的《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管理辦法(試行)》、《境內外幣支付系統代理結算銀行管理規定(試行)》、《境內外幣支付系統運行管理規定(試行)》和《境內外幣支付系統業務處理規定(試行)》等法規、制度,針對境內外幣支付系統,未覆蓋整個外幣支付清算。
外幣支付清算法規建設的滯后,導致結算紀律的執行缺乏依據,結算糾紛的處理難以做到公平合理,結算過錯得不到有效糾正,這都為外幣支付清算埋下風險隱患。
(二)監管交叉重疊
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外匯管理部門依法對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金融機構外匯業務以及人民幣匯率和外匯市場進行管理和監督。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人民銀行依法負有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的職責,對境內外幣支付系統實行監督管理。這種情況雖然加強了對外幣支付清算業務的監督管理水平,但也容易出現監管上的重復和交叉點,造成資源浪費。如在外匯賬戶、境內外匯劃轉等方面的多重監管。
(三)多種清算模式共存
境內外幣支付系統的建成為我國境內外幣支付清算搭建了統一的平臺,解決了跨行之間債務關系的清算,但是由于傳統管理體制和業務經營機制的限制,我國外幣支付清算呈現出“條塊分割”,多種清算模式共存的特點,主要有以下模式:一是各商業銀行系統內外匯聯行清算;二是各商業銀行通過境外代理行進行外幣清算;三是各商業銀行包括外資銀行通過中國銀行進行外幣清算;四是商業銀行之間的直接清算;五是各商業銀行通過境內外幣支付系統進行外幣清算。各商業銀行在境內、境外開立若干賬戶,造成資金的分割和信息的不完整,易引發流動性風險和金融信息外泄。
(四)與其他支付清算系統分割
與其他支付清算系統分割是制約我國外幣支付清算向集約化、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問題。主要表現在:
境內外幣、證券交易清算系統分割。目前,境內外匯、B股和外幣債券交易等系統相互分割,商業銀行資金匯劃系統各自為政,資源不能共享,外匯業務通過境外代理銀行辦理,無法實現工作時間內外幣實時結算,清算風險隱患難以控制。
與國際支付清算體系分割。一是我國外幣支付清算體系與國際主要結算幣種國家的支付系統分割,這是造成外匯業務通過境外代理銀行辦理,導致大量清算外匯資金沉淀在境外代理行的根本原因,同時也不利于維護我國金融信息安全。二是目前除中國銀行等少數商業銀行外,多數商業銀行未加入持續連接結算銀行(CLS),無法實現外幣資金跨時區不間斷、實時清算,交易過程中的時差風險和支付風險難以控制。
三、相關建議
(一)加強法規建設
為保障外幣支付清算的健康發展,有關部門應加強法規建設,加快立法步伐。首先,應擴大《票據法》、《支付結算辦法》的法律調整范圍,使之既適用于人民幣,也適用于外幣。其次,應盡快制定出適應外幣支付清算業務需求和發展的規章、制度及其細則,明確交易各方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使交易各方有章可循。最后,在法規建設過程中,應遵循相應的國際慣例和原則,為我國外幣支付清算未來發展奠定法制基礎。
(二)建立聯合監管機制
支付結算服務是人民銀行履行金融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人民銀行還是各支付系統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國家外匯管理部門負有外匯監管職責。為了外幣支付清算體系高效的運行和管理,為了維護國家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支付結算管理部門和外匯管理部門應共同建立外幣支付清算監管協調機制,加強監管部門間的溝通,加快信息共享步伐,科學構建外幣支付清算聯合監管機制。
(三)整合外幣清算模式
從根本上解決外幣支付清算多種清算模式共存的途徑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股份制支付清算公司,實現支付清算系統商業化運作。這樣一方面可以規避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允許海外中央銀行充當本國發行貨幣的結算機構的規定;另一方面以《公司法》為準繩,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明確支付清算系統的所有者、經營者和參與者的權利、義務,為我國支付清算系統高效運轉,加快國際化進程奠定組織架構基礎。
現階段,應充分利用境內外幣支付系統這一全國性銀行間外幣支付清算平臺,盡快實現該系統在境內銀行間的互聯互通,尤其是在“兩頭在內”,即收付款雙方均為境內參與者的情況下,應充分發揮系統的清算效率,避免外幣資金分散于多個清算渠道,增加支付風險。
(四)進一步推進外幣支付體系建設
首先,應加強支付體系一體化建設,解決現有各清算系統的分割問題,實現外幣支付系統、B股證券資金清算系統和外幣債券交易系統PVP、DVP連接,使外匯、證券的交割同步進行,提高清算效率,降低以外幣計價交易的系統性支付清算風險。
其次,穩步推進使外幣支付體系成為國際支付清算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外幣支付清算資金的最終清算在發鈔國中央銀行進行,如目前95%的跨國美元最終清算就是通過美國同業支付系統(CHIPS)進行,因此必須推進我國外幣支付體系與國際支付清算體系的連接,為跨境外幣資金清算提供安全、高效的通道。另一方面為最大限度地降低跨國支付中因時差和支付系統運行時間的差異產生的“赫爾斯塔風險”,應推動更多的商業銀行加入持續連接結算銀行(CLS),規避外匯交易的結算風險并減少頭寸的占用。
參考文獻
[1]蘇寧.中國境內外幣支付清算[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1-16.
[2]王大賢,康全仁. 進一步發展我國本外幣支付系統探析[J].中國金融電腦,2009(1):50-53.
作者簡介:王詔惠(1969-),女,江蘇南京人,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營業管理部,會計師,從事外幣清算工作。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