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萌 楊文杰
【摘要】隨著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穩步推進,河北省的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著變化,而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卻逐漸減少,從而涌現出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非農部門轉移。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質量不容樂觀,成為制約河北省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探究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質量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對于促進河北省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質量城市化
一、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后就業質量狀況
(一)收入水平相對較低
據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末,河北省農村轉移勞動力月收入突破兩千元,達到2122元,同比增加523元,增幅32.7%。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則為18292元,同比增長12.5%,這種明顯的收入差距將更刺激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非農部門的轉移。
(二)從事職業社會地位較低
目前,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不斷下降,據相關數據顯示,1990年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第一產業從業率為75.5%,而2010年則下降到49.1%。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部門,但卻從事著較為單一,并且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的體力勞動行業。
(三)工作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相對較差
由于知識水平和技術水平的限制,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適應非農部門技術技能性要求較高的崗位,從而主要從事建筑、服務等體力勞動為主的行業,由于此類行業一般就業周期較短,難以提供長久的工作崗位,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工作多具有臨時性,體現為階段性就業和兼業轉移等形式,這樣的就業形式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擇業的時候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同時雇主對其雇傭也存在較大的隨意性,致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保證他們在城市長期、穩定的生活。
(四)勞動權益及社會保障相關制度不夠完善
農村剩余勞動力游離在現有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在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層次更是基本未涉及到。一部分企業或雇主不為進城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繳納社會保險費,務工人員或者面臨沒有保障的工作環境,合法的勞動權益得不到相應的保障,或者只得自行參加社會保險,而企業或雇主則將社會保險費負擔轉嫁給勞動者個人,形成了超額利潤,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勞動者更為貧困,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從城鄉不平等制度和現實中脫離出來。
二、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后就業質量低水平的影響因素
(一)受教育程度
據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水平調查數據顯示,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小學文化及未上學人口比重約占22.3%,初中水平的約占61.3%,高中及以上的約占16.4%,調查顯示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這也導致務工者對城市技能性要求較高的行業的接受和學習能力都相對較差,就業渠道相對狹窄,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強度大且危險性相對較高的工作,更使得農村勞動力轉移后工作形式單一,加劇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非農部門轉移就業形勢的惡化。
(二)職業技能培訓狀況
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專業技能性較差,對城鎮技術性強的工作崗位難以勝任,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技術性需求,從而導致雖有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卻仍存在“用工荒”的現象。
(三)政府職能的缺失與錯位
首先,政府部門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長效管理機制還尚未建立起來,相應的服務體系和保障機制都不夠健全,農村剩余轉移勞動力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其次,政府對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的宣傳和扶持力度仍需加強,為轉移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專業性、技術性的培訓機會;另外,政府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經濟保障政策仍較為欠缺,職業病危害和拖欠農村轉移勞動力工資事件屢有發生。
三、提升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質量的路徑選擇
(一)加大技能性專業培訓力度
首先,建立農村職業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的銜接機制,實行技能培訓、就業介紹、就業后管理為一體的一條龍全程服務;其次,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擴大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再次,應加強對成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繼續教育,通過發揮政府職能,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穩定、長期的技能培訓機會;另外,應加強對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教育,提高農村人口整體文化素質,為農村人口就業做好鋪墊。
(二)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社會融合度
首先,應深化傳統戶籍制度改革,政府放寬并支持農村人口進城落戶安家,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其次,完善并加強農村轉移人口相關權益和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切實保障農村轉移人口相關權益的實現,提升轉移人口“主人”的心理狀態和實際地位;再次,加快河北省農村的城鎮化建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將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有機結合,推進農業產業化,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創造更多適合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工作崗位。
(三)完善農村剩余勞動力社會保障制度等相關配套機制
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和生活保障是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質量的一個重要舉措。首先,應加強法制建設,為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合法勞動權益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用法律手段來規范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再轉移,以及相應的報酬、保障及轉移接續等問題,并加強宣傳,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自身的維權意識;其次,健全并完善農村轉移勞動力社會保障體系,落實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基本保障問題,尤其是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把農村剩余轉移勞動力在非農部門的成本和風險降低到最小。
參考文獻
[1]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河北經濟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2]段迎君,張晶,賈亞麗.河北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轉移問題分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8.
[3]李建偉.淺談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J].專題論述,2009(32).
[4]劉濛.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政策選擇[J].區域經濟,2012(03).
[5]許文靜,盧亞君.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06).
[6]李素英,吳永立,梁建峰.河北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可持續轉移研究[J].時代經貿,2008(07).
[7]任遠,喬楠.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過程、測量及影響因素[J].人口研究,2010(34).
[8]李曉惠.論我國就業問題的現狀及對策[J].運城學院學報,2006(06).
作者簡介:孫媛萌(1988-),女,河北唐山人,助教,碩士研究生,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楊文杰(1976-),男,湖南湘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就職于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