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經濟全球化理論和礦業涉及到的礦產安全理論,結合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趨勢,全面分析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的現狀問題,并對貴州省礦業企業發展環境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的發展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貴州礦產資源企業現狀對策
一、相關理論介紹
(一)經濟全球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跨國界流動,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日益加深的趨勢。”礦業全球化主要表現為:(1)礦產勘查全球化;(2)礦產開發全球化;(3)礦產貿易全球化;(4)礦產資本的全球化;(5)世界礦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并購加劇。礦產資源是一項不可再生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分布不均。對于礦業而言,經濟愈發達的地區,其消耗的礦產數量就愈多。據統計,25%的發達國家控制著75%的礦物原料。澳大利亞、南非、巴西等國家是中國鐵礦石的主要進口國;目前,貴州省的礦產品的出口總額占全省出口總額的1/3。可見,隨著信息化的逐漸加深,礦產資源的全球化分配勢不可擋。企業需要對行業類主要輸入輸出地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宗教、地域文化進行仔細分析和了解,以便做出產品、營銷、談判策略。
(二)礦產資源安全理論
礦產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工業的基礎,礦產資源安全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能夠持續、及時、穩定、經濟、足量的獲得所需要的礦產,主要表現為:數量要充裕,質量要保證,價格要合理經濟,結構搭配要穩定。礦產資源全球范圍內的爭奪加重了民族主義經濟和國家地區貿易摩擦。對于貴州省內礦產資源企業而言,其主要是處于國內產業鏈低端,為中東部沿海企業提供原料,直接出口礦原料到國外的情況較少,致使安全意識淡薄,礦產開采結構不合理,方式不規范,資源浪費較為嚴重。
二、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現狀分析
貴州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目前,貴州省內的礦產種類達110種以上,儲量大,其儲量排名前十的如下表1所示。良好的開發環境,使得目前貴州省內有貴州鋁廠、甕福磷礦、赤水天然氣化肥廠、盤江煤電、開陽磷礦集團公司等國有大型企業。當然,由于資金和交通環境等限制,市場上還存在如貴州興源煤礦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眾多的中小微型礦產企業,他們屬于市場利己者,生命力強,能夠容納大量的就業人口。但是在技術、人才、企業素質和資金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國發2號文件規定將在貴州發展四大基地,建設西南交通樞紐和大力發展貴州省工業化。在東部產業內遷的大背景下,貴州省怎樣將政府政策與市場調節進行結合?怎樣避免“資源陷阱”?本文從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現狀出發,分析其面臨的生產環境,結合新時期新環境,為貴州省資源企業的發展獻計獻策。
表1 貴州省礦產部分礦產資源排名
名稱 單位 基礎儲量 資源總量 全國排名
重晶石 億噸 1.23 1
汞礦 噸 11029 30707 1
鋁土礦 千噸 136892 395471 2
稀土 噸 1446037 2
磷礦 千噸 511936 2561276 2
鎂礦 千噸 15049 32131 3
錳礦 千噸 25335 71813 3
銻礦 噸 37151 245094 4
煤礦 千噸 15124909 53085295 5
(一)大型企業為龍頭,眾多中小微型企業并存
貴州省礦產行業主要結構是大型國有企業(如開陽磷礦、赤天化、甕福集團)為骨架,中小微型企業(廣泛存在的小型煤窯、中小型采礦企業)為血液和肉體。其中,大型國有企業的產品去處多出口到國外;而中小型礦產企業由于資金、技術缺乏,設備落后,規模化批量化小,其生存空間多為珠三角等東部沿海企業提供基礎能源,缺乏資源的深加工環節,產品附加價值低,大部分貴州省礦產能源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
(二)中小微型企業素質低,缺乏觀念、人才和技術
礦業是貴州省的支柱產業,多年以來,其生產總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貴州省是全國重要的煤炭輸出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磷化工、鋁工業和鐵合金的重要生產基地。目前,貴州的各種出口礦產品,占據全省出口總額的1/3以上。但是,在貴州省的7461個礦山當中,大中型規模的礦山不到110個,小型礦山達到3218個,小礦4126個。這種現狀導致采礦規模效益不明顯,產量低,企業現代化水平不高,高端的設備和先進的技術用不上。另外,由于貴州的交通環境落后,礦產資源廣泛分布在各地市縣,生活環境較差,直接導致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缺乏高素質的人才,資源利用方式落后,消耗高,污染高,采富棄貧情況嚴重,資源浪費大。
(三)礦產質量好,物流成本高,風險大
貴州礦產,總體上看質量較高,其分布在烏江干流附近,開發條件較好,但是貴州省落后的交通設施導致物流成本高,傳統的開采方式和頻發的地質災害使得安全事故頻發,投資風險大。
(四)缺乏配套產業,產業鏈條短
由于歷史的原因,貴州省工業基礎薄弱,缺乏裝備制造、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等配套產業。以煤礦為例,貴州省的煤礦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除少量的火電廠和煤電煤化工企業以外,大部分出售原煤給珠三角一帶的企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產業鏈帶動效應(產值、就業等)沒有得到發揮。
(五)政府政策傾斜,投資和出口成為主要動力
西部大開發十周年之際,國家出臺了國發2號文件,提出將建設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輕工業基地、航空航天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陸路交通樞紐。這對于貴州礦產資源企業乃至貴州省實現跨越式邁進來說是一個發展的春天。另一方面看,貴州省城鎮化水平較低,省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不明顯,因此,投資和出口將成為拉動貴州省內礦產企業成長和省內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圖1 貴州省礦產資源前景圖
三、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發展的SWOT分析研究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貴州省的礦產企業如何發揮好后發優勢?如何通過完善企業制度,提升企業的實力來參與國內國際競爭?我們首先用SWOT工具來分析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所面臨的環境。
(一)機會
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政府強力支持行業內的整合。為了實現2015年總體規劃目標,新時期新環境下,貴州省政府擁有多個開發項目,企業機會增多發展環境良好。
(二)威脅
與國內外的中大型礦產資源企業相比,貴州省內的礦產資源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礦產資源企業存在資金實力弱、技術落后、設備匱乏等弱點。在新一輪的角逐中,中小微型礦產資源企業要面臨是選擇被兼并收購還是選擇通過當地企業行業內重組和整合來實現規模化生產,提升自己的實力。
經濟全球化導致全球價值鏈已經形成,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的民族主義上升,各種貿易壁壘、出口限制增加。這對貴州省礦產品的出口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三)優勢
大型企業資金實力強。如開陽磷礦、貴州鋁廠等大型國有企業,資金實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遍及國內外,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實力。從國際環境來看,新時期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減緩,國外一些企業的優質資產被低估,加上人民幣升值,這有利于國內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小型礦產資源企業規模小、實力弱,但作為市場利己者,具有靈活多變的優勢。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貴州省礦業發展“走出去,引進來”,對調整行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有著重大的意義。
另外,貴州省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氣候資源,對部分青年技術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四)劣勢
技術、人才、資金匱乏,生產方式落后,企業缺乏現代化管理手段,資源浪費嚴重。多數企業生產產品過程中缺乏國際標準,不遵循國際規則,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利于長遠發展。
四、貴州省礦產資源發展的策略
(一)全面整合,解決規模化問題
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要提升開采、加工和市場開拓實力,避免采富棄貧、資源浪費,發揮后發優勢,就必須進行行業內整合,解決企業規模化問題,提升企業經濟效益。行業整合有利于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生產能力的提升和融資能力的增強。
(二)以國際化高標準進行生產和管理
當今社會,全球價值鏈已經形成,就礦產行業而言,早已實現了全球化勘察、開采和貿易,把全球化經營的觸角伸到了中國。貴州省不靠海不靠邊,但是企業應該培養國際化視野。國際貿易摩擦頻頻發生,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要學習國內其他省市地區礦產資源企業的經驗和教訓,強調國際化觀念,以較高的標準來進行生產管理,熟悉國際商業慣例、法律法規和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格,這不僅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社會責任的形象,還有利于產品銷售和市場占有率的提高。
(三)大力發展工業園區,構建完整的產業鏈
貴州省土地稀少,發展工業園區有利于節約用地。發展貴州省礦業要以“貴安新區”輻射的黔中經濟區為半徑,依托長三角和北部的成渝經濟區、東盟經濟區,大力發展工業園區,發展裝備制造、航空航天、鋼鐵等相關行業的配套產業,對產業鏈進行延伸。
(四)吸引資金、技術和人才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資金、技術和人才是關鍵。吸引資金的方式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吸引投資或是貸款,行業內中小企業要通過自身的整合資源,提升融資能力;技術方面,通過購買先進的機器設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生產加工效率;最后,要大力引進人才。為高端技術人才提供優厚的安置和工作條件,鼓勵有經驗有知識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貴州省礦產資源有效開采利用的事業當中。
(五)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
貴州省地處西南,緊挨成渝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和東盟經濟區。貴州省礦產資源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是交通設施落后,長期以來物流成本成為影響貴州省礦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不管是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吸引產業鏈帶動明顯的企業還是節約省內現有礦產企業生產開發成本,都應該加大貴州省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立足貴陽和貴州發展、服務大西南及華南沿海、輻射東南亞,連接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建立宜商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
[2] 朱小試,陳敏.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商務道德[N].中國貿易報,2000-12-28.
[3] 李文斌.礦產資源企業發展戰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作者簡介:宮立波(1978-),男,漢族,山東淄博人,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2011級MBA。
(責任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