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中國中小企業如何在大型跨國公司如林的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一項誘人卻又艱難的事。文章對中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優勢、劣勢逐一分析,進而提出具有競爭力、現實意義的行業選擇、經營模式選擇等,以期讓中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關鍵詞】中小企業行業選擇經營模式
在加入WTO之后,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增長明顯, 但是仍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我國的投資總額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存量總額的比重較低。這種不平衡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吸引到的外資很多,但是真正有實力在國際市場上一展身手的企業還是少之又少。自2001年后,世界上最大的500多家跨國公司已有近90%的公司在中國的土地上“安營扎寨”,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體現在國內,但是更大的機遇表現在國外的市場上——更開放的市場以及平等的國民待遇。中小企業應該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加快產業轉移,進一步擴大市場。
一、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優勢
(一)價格上的絕對優勢
首先,我國勞動力供給充足、價格低廉,這大大降低了產品的生產價格。其次,大企業一般都是采用機器化生產,雖然能降低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但是對于采購機器的成本遠大于人工勞動力的成本;而且大機器化生產在高度細分化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優越性遠沒有在國內市場上那么大。最后,中小企業由于資金所限,不能設立單獨的研究開發機構、特聘研發人員,只能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根據企業本身的需要,有目的性地進行投資,最好能致力于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的項目,這樣我國企業掌握的主動性更多一些。
(二)經營機制的優勢
一方面,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不同需要企業在進入跨國經營模式時及時調整經濟體制,在這個過程中,中小企業所要面臨的阻力和困難較少。因為企業規模小,市場進退成本低,能更快地反映市場。另外,大企業更多的是選擇規模經濟——大批量投入生產,專業化分工以及社會化協作,此舉造成的危害就是市場進入的時候要承擔更大的風險、經營周期長。而國際市場的現狀是小額、快捷、及時化,中小企業的經營機制能很好的達到這些要求。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領導集團相對較小,不容易產生分歧,這樣也就節省了花在解決分歧上的時間,其效率、靈活性正好能很好地符合國際市場瞬息千變的要求。相比較之下,大跨國企業就比較吃虧,結構的精細化使之必須層層傳遞信息,耗費的時間是一大損失,更容易導致信息的失真,不利于最終決策者作出準確抉擇。
(三)特色產品的優勢
中國特色經濟、文化多年的積攢沉淀,使中小企業在最初開拓國際市場的時候,可以大打“中國特色牌”,經營一些有中國文化的特色產品如瓷器、茶葉、絲綢等。這些產品在國際上大受追捧,并且由于其鮮明的特色而難以被模仿,具有長足發展的潛力。
(四)產業集群的優勢
中小企業集群就是指基于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眾多中小企業集合起來的組織,該種組織結構介于純市場組織和科層組織之間,它比市場穩定、比科層組織靈活,既具有跨國公司規模經濟的優勢又具有中小企業柔性生產的特點,最終形成了處于分散狀態下單個中小企業所不能達到的高效率。目前我國浙江的塊狀經濟、廣東珠三角的專業鎮,出現了大量的中小企業集群,這些集群都表現出巨大的經濟活力和強大的競爭優勢。企業集群的中小企業由于地理接近,產業專業化,在共同的產業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產業關聯及其支撐企業、相應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區域的核心競爭力。我國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金資源有限,其內部規模經濟性并不明顯。但各中小企業如果組成“企業群”,進行“集群式”對外投資,就可充分共享經營資源,形成規模優勢。
二、中小企業跨國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國際管理經驗
由于體制等慣性的原因,一直以來,中小企業主要是立足于國內市場,在嘗試“走出去”的同時,不免畏畏縮縮,經營封閉且缺乏國際營銷觀念,造成在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時候難以建立自己的國際化營銷網絡和穩定的消費者群體。
(二)抗風險能力低
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本上無大的競爭優勢,難以抵御經營過程中的各種風險,特別是對一些社會原因造成的風險幾乎沒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一旦發生政府更迭、戰亂、社會動蕩等事件,中小企業無法采取措施避免,也無法得到當地有關部門的特殊照顧。
(三)專業人才匱乏
高薪以及明確的職業發展前景導致高素質人才更傾向于選擇大型跨國企業,對比直線,我國中小企業在海外的人力資源管理上存在諸多弊端,最明顯的一點是企業高素質人才的缺失,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平均薪資沒有多大競爭力,主要原因還是管理層忽視人力資源規劃,造成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這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
(四)國外政策制約
自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企業能在WTO成員國中取得國民待遇,但是有些國家地區的外資政策在限制最低出資額、開業年限等。此外,受固有管理、經營文化所限,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初步發展時會遇到一些突發情況,這些不確定因素主要集中表現在文化差異、市場需求的不同等方面。對于“資歷尚淺”的中小企業還需要經歷一個受阻-改變-適應的漫長過程。
三、中小企業國際化的戰略選擇
(一)跨國經營的行業選擇
日本一橋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小島清在比較優勢原理的基礎上提出“邊際產業擴張論”,該的核心是:“一國應該從已經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開始對外直接投資,并依次進行”。而國內市場的現狀是,傳統手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激烈,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幾乎達到舉步維艱的地步。但是這些產業生產出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大受追捧,市場需求量極大。同時考慮到我國中小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優勢,在選擇行業的時候,實行特色經營也將是一個勝算比較大的戰略。我國中小企業采取特色經營戰略可以充分發揮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占領國際市場。
(二)跨國經營的經營模式選擇
現有的經營模式有直接投資,網絡經營,與大企業或跨國公司合作經營的方式來進行跨國經營。并非所有的中小企業都適合從事跨國經營,還是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經營模式。經營模式的選擇依據之一是資金充足率,對于資金實力不是那么雄厚的企業,可以積極尋求融資,目標不必局限在國內,可以適當吸引外資合作,盡量拓展融資渠道;另外,利用電子商務的方式(如阿里巴巴類似的國內知名網絡平臺)進行經營。對于有條件進行直接投資的企業,就能不拘限制,直接在當地建立營銷網點;當然,為了保險起見,在開拓市場的初期,這些有實力的企業也可以同當地公司或者大型跨國公司合作,這樣能更快地打開市場并進行擴張。
選擇經營模式的另一依據是本企業現今的發展結構以及企業未來的發展目標。只有立足于現在的組織結構才能“站得穩”,只有明確未來的發展目標,企業的發展才能按照最適宜的路線前進。筆者認為,中國中小企業可以考慮借鑒國際企業發展為跨國大企業的基本軌跡:在銷售部下設出口部(保證出口),國際部(使生產過程標準化)。
(三)跨國經營的人才戰略選擇
為避免在人才管理上的缺陷,跨國中小企業需要招攬一批熟練使用英語交流、熟知國際法、通曉財務的高素質復合型。在這方面,企業可以同時在國內培養管理型人才,也可以通過高薪聘請國外專家、吸納海外學子等多種渠道來吸引人才。實際上更為便利的方式是充分利用東道國的人力資源,利用東道國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環境,實現人才的優化配置。
四、中國政府對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政策支持
跨國企業的發展一定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在國際市場上爭取國民待遇需要中國經濟的強大以及相同的對待;國內市場的更像優惠政策也能有利地發展跨國中小企業,免去中小企業的后顧之憂。盡管,近年來我國政府在產業導向、外匯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發展政策,能有力地支持缺乏跨國投資經驗和資金實力的中小企業。但是現在還是比較欠缺的是急需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企業信用體系,完善擔保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引導、民營為主、企業化運作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利用財政資金建立專門為中小企業發展服務的政策性銀行,解決中小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的中長期貸款問題。
參考文獻
[1] 徐軼.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分析.商場現代化,2008,8:89.
[2] 張群芳.論發揮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優勢.經濟師,2007,6:192-193.
[3] 周松濤.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SWOT分析.企業活力,2009,3:60-61.
作者簡介:劉大偉(1984-),男,漢族,山東文登市人,供職于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2010年冬金融學投資方向在職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