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2月1日,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布。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九年聚焦“三農”,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文件首次對農業科技進行全面部署。
這份題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
接受《農家書屋》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表示,一號文件緊緊圍繞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這個中心任務,突出強調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一系列新觀點、新論述,出臺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必將大大推動農業科技的創新和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在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鎖定”農業科技
“重視農業科技過去年年都在講,但是成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還是第一次。有中央一號文件保駕護航,相信農業科技的發展將迎來春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研究員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黨國英表示,我國當前耕地以及淡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傳統生產方式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簡單依靠消耗大量資源以及低成本勞動力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已經難以為繼,這就更加需要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中央出臺了今年聚焦農業科技創新為重點的一號文件,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是第一次,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也是第一次,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對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
“一號文件”為何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為主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做出了解釋:一是從形勢變化看,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更為復雜嚴峻,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穩中求進,必須避免農業出現閃失,避免主要農產品供給出現問題;二是從發展需要看,要穩住今年農業生產,長期穩定地保障我國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靠繼續增加農業水土資源已沒有多少余地,必須靠提高單產。而提高單產,靠繼續增加使用化肥農藥,不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壞環境,也難以為繼。同時,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靠政策增收、提價增收、打工增收等雖然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還要繼續強化,但根本還是要靠發展生產力,通過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增產增收、提質增收、節本增收。
陳錫文表示,今年中央把一號文件的主題確定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既抓住了發展要害、回應了基層關切、兼顧了當前長遠,又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三農”政策體系。
農業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
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在解讀一號文件時認為,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科技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但與建設現代農業的新要求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突出表現在“三個不足”:創新成果供給不足;農技推廣服務不足;農業人才總量不足。今后一個時期,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對農業部門來講,最重要是“三個加快”: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尤其是種業創新,著力解決制高點的問題;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尤其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農業人才培育尤其是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包括現代農民培訓,著力解決“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對如何彌補這“三個不足”和實現“三個加快”,進一步進行了闡述。他提出,一要實現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的調整,二要實現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方式的轉變,三要實現農業科技體制與管理機制的創新。他說,農業科技創新要適應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新進展新趨勢和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新形勢新要求,著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及高新技術和農業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產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行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加快防災減災、穩糧增產等重大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應用推廣,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具體要做好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的“三個調整”:由側重生物技術研究向注重生物、農機及工程、材料、信息技術研究相結合、相融合的調整;由注重提高土地產出率向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生態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并重的調整;由注重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產技術向農業生產與農業多功能、多層次發展技術相統籌的調整。
黨國英認為,科技發展和農業科技創新勢必離不開生產安全結構、農業產業鏈以及新型的服務體系,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為了多方面確保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礎管長遠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豐富了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體系:明確要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農業科技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明確農業科技要面向產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
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必須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的歷史機遇,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逐年提高,2011年達到了53.5%。與此同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問題在近些年卻非常突出。今后如何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健表示,今年的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基層推廣體系的能力,主要是兩大方面:
一、做強“主力軍”,主要落實在“一個銜接兩個覆蓋”上。“一個銜接”是要讓基層在崗的農技推廣人員工資收入水平與基層事業單位的平均水平相銜接,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兩個覆蓋”,一個是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今年要覆蓋到所有的農業縣(市、區、場),投入財政資金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工作經費問題。另一個是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要覆蓋全部的鄉鎮,這部分來自發改委的資金,主要是解決他們的辦公條件,比如房屋、儀器設備、交通工具等等。另外一方面,一號文件強調要轉換機制,增強活力。要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嚴格上崗條件,落實崗位責任等等。推廣的效果和條件怎么樣,也不像以前由主管部門說了算,需要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農民三方來考評。
二、做大“方面軍”。對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大學、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等,要采取適當的政策和措施,引導它們開展農技推廣。在這方面,激勵機制很關鍵。比如說,在農業院校、研究機構,今后要實行推廣型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在財稅方面,國家將給予相應的支持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孔祥智教授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指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產生,涉及體制、機制,也涉及科研導向和轉化推廣方式等一系列問題。應該從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和非政府農技推廣組織兩個角度來完善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一方面,強化公益性職能,完善政府農技推廣機構;另一方面,放活經營性服務,鼓勵非政府農技推廣組織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解決這一問題,在體制、機制和投入保障上,都給予了科學的制度涉及和項目安排,將在不久的將來徹底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