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對存在的問題討論對策,并尋找解決困境的出路,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發展出路
中小企業作為我國企業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占整個企業總數的4/5,其每年的生產總值可占全國的75%,為我國稅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外貿出口的增長,中小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出現了破產、倒閉的現象,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據有關數據調查,我國中小企業每年倒閉破產的比重為48%,新興中小企業建立的比重為32%,持續5年以上經營的中小企業為23%。這些數據表明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時間較短,且生存力較弱,沒有形成長久發展的趨勢。這很大原因是基于融資困難的原因。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就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一)中小企業自身缺陷
中小企業具有轉型快、投入少、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變革等優勢,但也存在著諸多弊端。①中小企業有形資產不充足,無形資產不存在,沒有靈活的資產調動能力。②企業自身的資產儲存能力較弱,并有極高的不確定性。③財務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管理無規范。這些原因都直接制約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情況。
(二)我國金融融資環境
我國主要的融資形式一般以銀行融資為核心,輔助其他形式的融資手段。其中,銀行融資的比例占92%以上。但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審核項目過于繁雜,程序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沒有充足固定資產的中小企業。另外,針對本地融資的機構又相對較少,造成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能力有限的現象。
(三)融資體系的缺乏
我國沒有建立完善的融資體系,且擔保機構的保護能力較弱。據調查,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擔保機制建立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全國各類擔保機構就達到上千家。但是其中絕大部分為政府機構。由于政府投資項目過多,工程較大,造成了政府對擔保機構的投入不夠、活力不足、壓力過大的現象,限制了擔保機構的保護作用,致使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也形同虛設。從另一方面分析,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沒有完整的審核和監督制度,造成了一些中小企業趁機鉆國家漏洞,逃避債務,轉嫁風險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自身形象,影響了我國對中小企業的信譽。同時,政府缺乏有效的扶持力度,沒有統一的扶持規劃,致使扶持政策的前后執行不一致,為政府扶持效率大大折扣。
二、中小企業走出融資困境的出路
(一)中小企業強化自身建設
基于中小企業自身的融資缺陷,中小企業要從根源抓起,強化自身建設,提高企業的宣傳力和影響力,多投入科技含量高、技術能力強的創新型產業,以適應國家對創新型產業的發展趨勢,取得相應的政府支持和國家政策的優惠。同時,中小企業要加大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企業體制和企業財務規劃。將企業財務透明化、公開化、明確化,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另外,中小企業要高度重視自身信譽度的建立,維護良好的信譽保證,提高擔保機構以及銀行的信任,從而進一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二)優化金融服務體系
改善國家的大融資背景,發揮國有銀行的指導和輔助作用,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首先,強化監管部門對中小企業的審核,將信譽度低的企業堅決排除在外,調整監控的重點和方向,在符合規定的基礎上為中小企業開“綠燈”。同時,推動區域性中小銀行的發展,增強中小銀行本地區域的優勢,提高中小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關注力度,加大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真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另外,針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提高中小企業融資債券的發行,擴大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增大融資的選擇渠道,進而將市場與企業的發展融合起來,使企業關注市場,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完善自身融資規劃。
(三)完善融資擔保體系
融資擔保體系的完善,是站在長遠的發展角度考慮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問題。縱觀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趨勢,我們發現擔保體系的建立與政府和市場兩個因素密不可分。擔保體系要時刻遵循著以政府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擔保體系與政府的關系、擔保體系與市場的關系。只有將三者關系妥善處理好,才能真正將擔保體系的建立以及作用發揮到極致。我國中小企業作為整個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柱,對于改善民生、提高就業、增強創新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擔保力度,盡可能得為中小企業提供最大的優惠待遇,保障中小企業的順利發展。擔保體系是建立在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所以要充分掌握市場發展走向,控制市場發展脈絡,依據市場變化,制定相關政策。近些年,我國面臨著嚴峻的金融危機,擔保體系也承擔著巨大的風險,相應的擔保政策也趨于保守化、穩定化。因此,中小企業自身在選擇擔保時,要順應市場發展的趨勢,切忌“因擔保而擔保”。
三、總結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不僅關系著中小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更關系著整個國家大的投資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環境,所以,加大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中小企業要不斷完善自身建設,提高信譽度和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全社會各方面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關注,從政府、銀行、擔保機構等多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玉梅.多渠道構建支持服務體系 努力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J].中國經貿導刊,2009(19).
[2]杜東華.試論突破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的策略選擇[J].中國總會計師, 2010(04).
[3]劉潔.“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再思考[J]. 今日財富(金融版), 2008(08).
作者簡介:劉暢(1991-),女,漢族,遼寧省錦州人,山西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經濟學。
(責任編輯:劉影)